大学生做科研的感悟与收获(打开本科生科研大门)

发布日期:2024-12-22 07:24:55     作者:呲侽孒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idj277614.html     违规举报

我从2015年开始指导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工作5年来,一共指导了12名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他们有的在本领域国际前5%的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有的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科研兴趣和发展方向,有的成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组的学生经常和我说,参加本科生科技创新研究,不仅使他们学习能力有了提升,更帮助他们打开了科研的大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大学生做科研的感悟与收获?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做科研的感悟与收获

我从2015年开始指导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工作。5年来,一共指导了12名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他们有的在本领域国际前5%的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有的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科研兴趣和发展方向,有的成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组的学生经常和我说,参加本科生科技创新研究,不仅使他们学习能力有了提升,更帮助他们打开了科研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研中,培养学生就像挖宝藏,要找到他们的兴趣点,这样才能走得更远。通过与学生不间断的交流和沟通,我发现面对学生的选择困惑,一定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其兴趣。

2015级本科生赵金凤在大四申请保研选导师时,对虚拟水、水足迹特别感兴趣,于是决定跟着我做这个方向。在详细了解赵金凤的情况和想法后,我并没有按照她的想法给她定科研方向,而是要求她每周至少精读一篇专业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因为我知道,只有在广泛阅读和全面了解后,才能找到兴趣点。同时,我要求她学习编程,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其间,我经常主动联系赵金凤,向她询问进度和讨论问题。在与赵金凤的交流中,我发现她对水文遥感兴趣浓厚。考虑到团队里没有人做过这个方向,我告诉她,只要她自己喜欢、有想法,我都会尽我所能为她搭建平台,分享资源。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我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赵金凤学习遥感相关知识。

目前,赵金凤已顺利保研,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论文。她表示,自己未来要在这个领域坚定地走下去。

此外,我还特别支持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我认为,本科生也许不能完全听懂报告的内容,但是这些体验对培养他们的兴趣有极大作用。因此,我经常邀请著名教授来课题组作报告。

探索兴趣、找准方向只是科研的第一步。在我看来,带本科生做科研,多陪、多指导是必须的,而且一定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释问题、解决问题。

记得在2015年学校科创项目立项的时候,我校大二学生陆烨嘉由于项目书准备不充分而未能成功立项,他因此沮丧至极,甚至觉得自己不适合搞科研。为此,我专门将项目组成员约到办公室,针对项目书中的每项内容和要点与他们进行讨论,密密麻麻地写了一整页A4纸的修改意见,并鼓励他们说,只要想继续做,我愿意资助他们完成课题。

就这样,我带着一群懵懂无知的学生开启了科研之路。除了偶尔出差和给本科生上课之外,学生们有任何问题,基本上都能在办公室找到我。那段时间,我跟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我只是给你们一个大方向,具体的内容你们看的文献比我多得多,有什么想法都要大胆地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目前,陆烨嘉已顺利保研,并在本领域国际前5%的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篇,最高影响因子7.246,达到了优秀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

当然,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为了尽最大可能培养好每一个学生,我十分重视团队成员的集体意识和成员间的传帮带。为此,我制定了严格的科研团队组会制度,要求每周进行一次小组会议,本硕博都要参加。组会上,每个学生就科研收获、生活心得、困扰疑惑等与团队成员进行分享,团队成员互相讨论和解答。

在一次组会上,大二本科生佟佳俊谈了自己的疑惑:“感觉自己已经学了不少专业知识,但在科研中却好像用不到,不知道该如何推进科研进度。”我听后,马上将课题组内优秀研究生调动起来,给佟佳俊组建了专门的“科研指导团队”。

团队中,有人专门解决思想困惑,有人专门指导编程计算,还有人专门带本科生做数学模型学习。佟佳俊感慨地说:“这阵势,觉得自己就是天之骄子,这个团队太温暖了。”在团队成员的指导和帮助下,佟佳俊最终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小组成员成功实现了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

回顾这几年指导本科生科研的经历,我深感本科生群体是科研工作未经雕琢的璞玉,充满了惊喜和无限可能。指导本科生科研必须兼顾思想认识、知识传授和科研能力培养,不能分割开去谈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同时也要从细微处发现学生的长处和兴趣,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无穷的动力和创造力。

科研指导的过程中,导师必须非常细致。小到公式计算,大到理论理解都要事必躬亲,指导到位,让学生在初入科研世界时消除畏难情绪,顺利完成从课程学习到科学研究的过渡。

作为一名指导本科生科研的导师,我特别感谢我指导的学生和长期支持我的老师。因为在指导学生科研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而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与他们一起成长、共同收获。

(作者孙世坤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本报通讯员张成凤整理)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idj27761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3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