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与子婴是什么关系(他真的是秦始皇的子孙)

发布日期:2024-12-22 06:49:30     作者:血乄洗江湖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ijj451832.html     违规举报

秦朝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个王朝,不仅仅由于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也由于秦朝统治者本身留给后人无数遐想,这其中,最后一位君王子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古往今来,他的真实身份一直惹人热议。


子婴的身份是扑朔迷离的,哪怕在司马迁的《史记》里,也没有一个定论,有三种不同猜测,一说他是胡亥的侄子,秦始皇的孙子,以《秦始皇本纪》:“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为根据;二说他是胡亥的哥哥,秦始皇的儿子,这一推测引用是在第一种推测的论据,只是断句不同,应该理解为“立二世之兄、子婴为秦王。” ;最后一种说法,则认为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以《李斯列传》:“高 (赵高) 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为根据。这三种说法,乍一看,各有各的道理,似乎难以推测,但其实细细推敲,子婴的身世并不是不能确定的。

推测子婴的身份,第一要考虑子婴和秦始皇的关系,首先,他们之间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无论是他弟弟,儿子,还是他的孙子,他都和秦王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这种关系一定是很亲密的,亲密到胡亥死后,赵高扶持子婴能让秦国众人服气。除了血缘亲密度是重要因素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要素,那就是,子婴在秦朝是很安全的存在,这种安全是来源于他的身份,既可以让他躲过诸子之争,又不会因为秦始皇的原因而陷入危险之中,很明显,子婴的三种推测身份里,只有秦始皇弟弟这一身份符合条件。

除了从理论角度分析以外,子婴是秦始皇弟弟,还能在历史上关于子婴为数不多的记载里找出强有力的事实依据。


子婴第一次亮相,是在胡亥登基不久之后,他劝谏篡改了秦始皇遗诏的胡亥,不要对自己的哥哥扶苏,以及大将蒙恬赶尽杀绝。魔鬼藏在细节里,子婴的身世也由此可以初见分晓。胡亥在当时可是诛杀了全部的兄弟,不仅仅是诸公子,他连诸公主也没放过,斩草除根,而子婴不仅活下来了,能去劝谏,只能说明两点,第一他和胡亥没有兄弟关系,第二他的辈分在胡亥之上。对于第一点无需多述,至于第二点,当时胡亥已经登基,是九五至尊,天下没有人的身份高的过他,而子婴能去劝谏他,并且他劝谏的还是皇家秘事,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他的辈分在胡亥之上。光有辈分还不行,还得有资历,胡亥为什么要杀扶苏?因为他伙同李斯,赵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书,而子婴也知道这件事,这说明子婴他也是秦始皇身边的亲密人,他知道扶苏是不应该死的,但是他没办法改变,所以劝谏,劝谏不成只能做罢。既有辈分,又有资历,分析下来,就只可能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了。


如果说,劝谏一事还只能推测子婴是秦始皇弟弟,那么,子婴杀赵高就能把这一推测落实。赵高为了自己,试图把剩下的秦王室成员全部杀掉,以此从起义军手下讨得一条命,却被子婴先发制人给解决了。从这件事来看,赵高显然是知道子婴真实身份的,子婴并不是秦始皇的儿子,或者孙子,不然,他直接奉上子婴人头就可以了,何必还要把其他秦王室人员也一举拿下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子婴也只是秦朝宗室而已,他死了,秦王室依旧可以拥立其他人。只有赶尽杀绝了,才能让他们不可能东山再起。

子婴在历史上最后的一笔,是他投降刘邦,虽然说,当时秦王室气数已尽,子婴投降刘邦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如果子婴真的是秦始皇的儿子或者孙子,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自统一天下起,他的后人身体里就流着争强好胜的血,无论是子婴还是扶苏,哪怕他们两个人性格迥异,但他们都是野心勃勃的,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如何称霸天下,哪怕是死,也要捍卫大秦尊严,这是根植在所有王室正统子弟身体里的教育,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动摇。

而子婴呢?开城门投降。从之前他的总总行为推测,他并不是一个昏庸无用,也不是毫无骨气的人,他这么做只有一个解释,他从前没有想过当皇帝,他当皇帝的日子里也没有想过长久当皇帝,再深入一点,那就是他对秦王朝的感情并没有到非要捍卫的地步,他和秦始皇的血缘关系,以及他在秦朝的身份让他支撑了46天而已。


最后,一直以来,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线索,那就是子婴在历史上的记载不多。试想,如果他是秦始皇的儿子或孙子,加上他本人的聪慧,勇敢,在历史上何愁没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呢?显然因为他是秦始皇的弟弟,他和秦始皇的儿子相比较,自然就淹没历史里了。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ijj45183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6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