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由来故事古诗(中秋最早起源于诗经)

发布日期:2024-12-22 01:36:09     作者:失意人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kdt167666.html     违规举报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最早起源于《诗经》所处的时代—就是春秋时期。那么,中秋节的时候,诗经里的人们在忙活什么呢? 诗经女孩带你一起走进《诗经》中的明月,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通过月亮寄托相思之情的。


1、中秋最早起源于诗经?

诗经女孩翻遍了诗经,发现这个诗经里并没有跟中秋相关的字眼。但是可以这么说,中秋起源于《诗经》所处的时代——就是春秋时期。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后世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诗经女孩不想多说中秋来历和风俗,在这里呢,诗经女孩只想说,古人中秋节诗词歌赋咏月,这个最早可是来源于诗经的吆!不信你看!


2、诗经里中秋人们在做什么?

中秋节,英文的翻译是Mid-Autumn Festival。从英文翻译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中秋是秋季居中的日子。从时令上说,中秋实际上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

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中秋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诗经》中《七月》这首诗里描绘的很详细了。“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这里写的都是阴历,说的是什么呢?“四月秀葽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八月田间就收获了!农民收获后做什么呢?我们接着看。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七月份可以大量地吃瓜;之后就是“八月断壶”,“壶”就是葫芦;“断”,掐断。葫芦在古代生活中也很有用场。一般家庭舀水用的瓢,就是把葫芦剖为两半而制作的。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北方种水稻,这在《诗经》西周后期就有了。诗篇接着说“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稻米不仅可以做饭,还可来酿酒,酿制的酒名“春酒”,冬酿春成,所以叫春酒。“以介眉寿”的“介”是“助”、促进。“眉寿”就是“弥寿”,就是大寿。给老年人喝点浓厚的乳白色春酒,可以帮助长寿。

诗经里给人们描述了一幅生动的农事图,古代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一年四季奔忙,八月丰收了,人们将收获的食物制成器皿,酿成美酒,祭奠一下月亮,苦中作乐,感谢上天赐予粮食,不失为一番情调。


3、中秋祭月,万物生长!

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在最早的自然崇拜中,月亮被普遍认为拥有主司万物生长的能力。月亮由于其阴晴圆缺、循环往复的特性,被先民们视作拥有强大的生殖能力。先民们期望通过祭祀月亮,来获得丰收以及食物。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什么意思呢?就是“中春的时候,白天打击土鼓,用籥吹奏豳诗的乐歌。到了中秋夜也是这样,击鼓奏乐,祭月迎寒。”这里《豳诗》,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豳风·七月》。这就是诗经里最早祭月,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一种仪式。

《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礼记·祭法》:“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那么秋天祭月的日子是什么时间呢?祭月最初在秋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八月十五。中秋祭月从此成为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4、中秋咏月 相思团圆!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那么为什么文人墨客对月亮如此多情?月下的迷离,相思的惆怅,这一无数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追根溯源,便是这一首《月出》。后世的关于月亮的诗句,大多都由此延伸而来。我们来看:

月出皎兮,佼人僚(liāo)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lǐu)兮,舒懮(yǒu)受兮。劳心慅(sāo)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liǎo)兮,舒夭绍兮。劳心惨(zào)兮!

——《国风 陈风 月出》

这三段层层递进关系。诗经女孩带你连着看一下:


前三段的首句“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反复的咏叹回环中,营造出一副越来越明亮的画面。“皎”,突出月光的明净无瑕,“皓”,突出月光的明亮广阔,“照”则是重点凸显其光线充足,普照大地,把世间的一切都浸润在那一片柔美里。这一步一步的递进,展现出时间的逐渐流逝,可见作者的相思和幻想并非一小会,而是持续了整整一个晚上

接着作者把目光转向了那个美女,“佼人僚兮”、“佼人懰兮”、“佼人燎兮”,僚:同“嫽”,指娇美。懰(lǐu):妩媚。燎:漂亮。这三句层层递进,反映出这个女子娇美,妩媚,漂亮;“舒窈纠兮”、舒忧受兮”、“舒夭绍兮”三组联绵词,其中窈纠:与二、三章的“懮(yǒu)受”、“夭绍”,皆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表现女子身材苗条秀美,以及行步时摇曳生姿、从容不迫的姿态。这种舒缓安静的气质美,比外表更富有魅力。

接着“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三句,作者将笔触转向自己。劳心:忧心。悄:忧愁状。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

《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


在这静谧的深夜,诗人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风拂面,一任露沾衣,一任泪满襟,对月叹,长咏怀,这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后世评价这首诗说“这是《诗经》中最美的诗。……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抓住这三个意象,抓住的就不仅是这首诗,而是整个意境,整个世界。 ”

月夜相思长,情起无处放。后世李白的《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杜甫《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等等咏月的诗,均和此诗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的对月相思延续到今天,已经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后来无论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辽阔,还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念,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我们对于月亮,总有太多太多的情愫。

中秋到来,诗经女孩带你一起解读诗经,解读中秋,解读月亮,为你带来最美的相思。愿您花好月圆,阖家团圆,圆圆满满!

作者:诗经女孩,80后摩羯座,互联网从业者。爱读书,爱国学,爱写作,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诗经女孩带你领略不一样的诗经之美。

#中秋晒团圆#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kdt16766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1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