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记叙文写作方法(作文写作提升课堂1)

发布日期:2025-01-22 03:34:05     作者:灯还亮着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kim159338.html     违规举报


对于考场作文而言,议论文除了要识记大量的素材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分析论证,而这是不少考生所欠缺的;他们可以列举相关的事例,但是缺乏逻辑分析能力。因此,如果选择写记叙文,就可以生动一些,做到有话可说。但记叙文也容易人云亦云,导致考场上不能获得高分。那么,怎样写出不落窠臼的记叙文呢?学会下面四种方法就够了。

巧借人物,合理虚构

借人物,指的是从古代传统经典名篇名著、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国外名家的经典作品中截取人物,通过合理虚构,改编创新,用故事新编的方式,进行自己独特的创作。

虚构最简洁的方法是故事新编。从原著出发,是新编的前提,如果新编的故事人物没有改变原来的性格特征,就是合理的。而新的内容,又须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物的面孔虽然还是旧的,但你把他生活的环境改变了,于是他也相应地有了新的生活,思想有了新变化,但又并非无来由地突变。通过想象,还可以把较短模糊的历史文字、传说材料加以扩充,也可以将旧有的素材翻出新意,使新创出来的作文生动、形象、具体。这样的作文,既可以开阔我们的思路,也可以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化腐朽为神奇。

如《等待》:

最是那一回眸的温柔,成就了千年的守候。已然很久,我站立于此,我已不知何时伫立于此,也不知在等候什么。久远的年代似乎已将我掩埋。

曾经的我,曾经的容颜,令多少人驻足,多少人扼腕叹息。如今,光阴如锋利的刀一般无情,千万年的风霜将我青春的容颜一丝一丝地雕刻打磨,昔日那一次次动情的回眸,淡然而静谧的凝望,只留下一副逐渐模糊而苍老的面孔,一双干枯的眼眸。足下那朵朵嫣红怒放的花儿,已经枯亡,化为风尘。

本文是作者学习《长亭送别》后,对“望夫石”这一传统意象进行挖掘,将“望夫石”与等待相联系,作者描写、抒情、联想相交融,用慧眼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笔端汩汩流淌的是一份浓浓的诗情画意。

【提分技法】

故事新编,人物形象不能改变太大,大致保持原作风格风貌。这样的故事,既可以避免胡说瞎编乱造,又可以使得新的故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增加许多趣味性,令人爱不释手。常用的方法有:一、续写故事。如有考生续写愚公的故事。二、时空交错。将不同时期的人物嫁接在一起,将古人与今人同台演戏。三、反弹琵琶。为一些约定俗成的人物定论翻案,如曹操,人们习惯称之为一代奸雄,而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称之为“可爱的曹操”。


运用细节,想象历史

白岩松说:“一个好故事,从内容层面上看,有了人和人性、悬念和逻辑,还有很重要的一项——细节。新闻人应该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无论做什么选题,首先考虑人物,其次寻找细节。”可以说,记叙文如果没有细节,就没有感染力;好的细节的故事,才有意义。如果我们对意义和主题强调太多,就会毁掉无数趣味;最有意義的事情,其实藏在故事的细节里。

网络作家当年明月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他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深入人心,让人入迷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是因为他将枯燥的历史,变为诙谐风趣、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细节。我们学写作,完全可以向当年明月学习,运用细节,重现历史。即将各种教科书上枯燥无味的历史,赋予一定的想象,从一个个具体的小角度去描写历史,变成具有波澜起伏、生动形象的故事。

如《人生的作业》:

“叔夜,你可曾想仔细了?我——”华服男子话未说完,便被他的话语打断,“这是我的选择,孰是孰非任评说。”

又一块铁被烧得通体赤红,锤打,冶炼,滚烫的热气直逼人的脸颊,又一次浸入水中,“吱吱”作响。男子的一颗汗珠,滴到了铁块上,瞬间化作一缕青烟。他倒不像是在打铁,更像是在锤炼他的人生。

时光流转,浮生若梦,当所有的繁华落幕,嵇康为我们留下的,是一份至真至美的真性,在火光与黑暗的交错中,锤炼出一份光彩。

史载嵇康“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环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对这个简单短小的历史记载,文章取“嵇康打铁”为依托,为我们展现出一个精彩的故事。但作者并非照搬翻译历史小故事,而是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叙事、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思考深刻,并呈现出一种哲思。

【提分技法】

通过再现历史场景,想象细节,枯燥的历史就可以成为鲜活的、形象的、立体的情节。这样使我们的文章顿生波澜,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kim15933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0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