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香港电影还有什么可供书写?
李小龙、许冠文的时代早已过去,双周一成的巅峰也已经成为故纸堆里的旧事。
而无论是偶像派也好、演技派也罢。
也包括那些名导及经典。
还有什么没有被翻来覆去大书特书过?
那些老资格的演员不需讲。
随手一列,男星有刘德华、刘青云、张国荣、梁家辉、梁朝伟、吴镇宇、许冠杰、林正英、吴孟达和陈百祥、徐锦江、郑伊健、张学友,也包括晚一些的张家辉和古天乐,女星如钟楚红、梅艳芳、张曼玉、邱淑贞、张敏等,都早被如数家珍。
那些名导们也同样如此,
诸如许鞍华的文艺、徐克的天马行空、王家卫的旧事华章、杜琪峰的奇想异思,还有陈木胜的火爆炸裂、郑保瑞的暗黑、陈可辛的质感,无一遗漏。
作品则更是如此,早被咀嚼到「起茧」。
从导演、演员到作品甚至幕后,这些东西都早已被挖掘殆尽。
但其实漏了一个人,也就是上文没有提到的郭富城。
行文至此,请稍安毋躁。
现在的娱乐舆论,尤其浮躁。
大把的人,仿佛将网络当作了一场「假面」的盛会。
个个将爪牙磨的锋利透亮,任何观点,只要不合心意,就以言辞当刀,以挖苦、打击和捧踩为乐事,完全看不见任何事物的真相。
其实全无意义,因为这世上最大的悲哀,就是无法认清事物本质。
所以上文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
还有一个郭富城。
值得书写。
原因有两个。
第一,他是长期以来被忽略的演员。
请注意,这里指的是「演员」身份,而为什么会被忽略?
这与其个人标签和影路选择有极大的关系。
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郭富城就是一个蹦蹦跳跳的歌手,加上他本身颇有些好动的性格,在诸如现场采访或者活动中,也从来都有「不够沉稳」之嫌,然后他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沉淀极少,正式主攻影坛后,又拍了大量的小众题材电影,受众有限。
基于上述原因和「不了解」这一前提,很多人甚至不当他是一个演员。
进而就甚少有人会选择去书写。
原因很简单,恰如前述,文字的力量源自「思考」,如果没有足够的观察、沉淀、思考和结论,哪怕洒洒万言,也并不会有分毫的价值。
更进一步讲,如果你不够了解一个演员及其作品,所有的评价都会失去意义。
所以有能力的观察者,因为不了解,不会去写他,没有能力的观察者,则仅剩「人云亦云」的本能,当然更不会去乱啃「硬骨头」。
第二个原因,太多人不解演技的真正含义。
长久以来,见过很多给演员演技排名的观点,无一例外,都是印象派和主观流。
甚至绝大多数人包括业内人士,对演技的认知都尤其肤浅,他们的标准似乎永远只有一条,也即所谓「自然度」。
什么是自然度?
这个问题早就阐述过,表演自然只是演员的基本功,如果以这个标准去衡量,上文提到的演员,有哪个的自然度不达标,谁又能比谁的自然度明显更高?
简单举个例子,郭富城早年的《赌后》、《伴我纵横》和《危险情人》,如果谈表演的自然度,早早就达到「熟手」演员的标准,《赌后》中的搞笑表弟、《伴我纵横》中的小弟以及《危险情人》里的小警察,有哪个不够自然?
就拿《危险情人》而论,里面也有「自然度」标杆演员刘青云,看过的人可以衡量一下,郭富城这个小警察和刘青云这个警探,谁比谁自然?
更不用说郭富城刚出道两年,就凭《九一神雕侠侣》提名了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还比如再拿刘德华来举个例子。
他和刘青云合作《暗战》,按导演杜琪峰的说法,刘青云的演技更为高明,那么同样的逻辑,大家品评一下自然度,阿华不及何尚生自然吗?
即便按照大家熟知的说法,刘德华演谁都是演自己,其实刘青云也同样是一贯的本色演出。
更多的例子无需多谈,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对比观察。
而这样一个关于演技的舆论环境,就造成了郭富城的演技被严重低估的事实。
进而当然就加重了某种偏见。
但是本文并没有为他「平反」的意思。
人生的所见、所思、所想与所得,是宝贵的财富,也是尤其难得的内心富足,虽然并非不可分享,但绝不可强行要求他人接受。
认为郭富城不是一个好演员、没有好演技的人,完全可以继续秉持这种认知。
然而仔细思量之下,却会发现一个事实。
正因为被忽略和轻视,郭富城居然就成为了香港电影最后的「宝藏」。
甚至可称,众神落幕,只余他在独舞。
而既然都谈到这里。
再推及一个司空见惯的词语,用力过猛。
这个词,经常被某些人用来安放到自己不喜欢的演员身上,其实一则无厘头,二则放诸四海而皆准。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用力过猛?
大多数人的定义是,表演用力,无论是情绪的激动、表情的丰富甚或是肢体语言的力量感、眼神的有力,在他们看来,都可以归入「过猛」。
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讲,不双标的话,谁都不可避免。
所以这只是一种打击异己的「话术」。
比如拿《寒战》来讲,两大主角郭富城和梁家辉,谁人用力,又谁人内敛?
从电影来讲,郭富城全程内收,而梁家辉鹰派外露,但始终有人会用这种「话术」来讨伐郭富城。
这就是典型的双标。
其实很简单。
所谓用力过猛,指的是在特定剧情下,演员表演的「词不达意」。
比如1987年的《人民英雄》、1989年的《杀手·蝴蝶·梦》,影帝梁朝伟在其中皆属用力过猛,前者在表露惶急和心乱的时候太过急切,后者在面对美艳的张立时,想要表达那种暗恋和忐忑的心思,却失诸细腻与层次,只余粗糙、尴尬与多余。
多年后,梁朝伟在帮尔冬升的《路人甲》写影评的时候,回顾过这段岁月。
他如是表达,「戏里的每一个路人甲,从初入行时的不知所措,到演戏时的每一次用力过猛,都会让我忍不住笑出声,就好像看到30年前的自己。」
而又有哪个演员能够逃脱?
随便举两个例子。
郭富城在《雷霆战警》、《公元2000》、《浪漫樱花》甚至《全城戒备》中都有过火,梁家辉在《雪儿》、《人民英雄》甚至拿影帝奖的《爱在别乡的季节》中也同样发力过猛。
更多演员不赘述。
这其实也是一种态度,起码表明,演员在努力想要做到最好。
只是限于能力,没能将剧情和人物揣摩透彻。
结果适得其反了。
回过头来。
表演与演技,该如何定义?
入戏、共情、层次和爆发力,这是可以观察到的表演细节,也应该是衡量一个演员能力的标准,至于合乎剧情走向和人物特征的自然度,对于跨越数十载影路的演员来讲,简直不值一提。
比如此前曾经讲过。
《最爱》中郭富城的表演,是很多演员难以逾越的「天堑」。
而在《无双》之后,郭富城在表演上再难失手。
联系上文提到的演技判断标准,持「自然度」论的人可能就会说,演农民谁不行?比如王宝强在《树先生》里的角色就表演很成功,甚至刘德华也在《失孤》里演过老农。
但还是一句老话,「像」一个角色是演员的基本功,也就是「自然度」的诠释标准。
而在《最爱》当中,郭富城在「自然度」之上,所释放出来的入戏、共情、层次和爆发力,都可谓华语影史仅见,连续八个镜头,每个镜头的反打,都能看见人物情绪的递进,直至不可抑制的爆发。
其中的难度,在于细腻若精密机械般的层次感,以及最终的爆发释放。
《无双》又为何是郭富城表演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
因为这是一部商业电影,而郭富城在其中表现出来超乎寻常的精准度和适应性,甚或还有举重若轻的人物内心释放,就像导演说的,你看着他在那里,他就是戏里的那个人物。
这是一部打通商业和文艺屏障的作品。
再拿正在上映的《风再起时》来讲。
郭富城的表演其实已经不带烟火气,而在人物的不同阶段,如溪流蜿蜒。
虽然因为剧情的删减缺失问题,致使前后没有足够逻辑支撑,但管中窥豹也能知真容,磊乐的气场、放纵、荒诞、狂暴乃及颓废,在表演上皆如臂使指。
其实正应了当年周润发的一句话,「你能在每一部戏里,看到郭富城的进步。」
有些人一年拍十部电影,角色身份和剧情不同,但演法和能力大致恒定不变,而郭富城就像当年在歌坛一样,每两个作品之间,其能力都表现出狂飙突进、大幅提高。
这种表现很让人艳羡,但底下是不懈付出。
而虽然因为剧情的缺失等原因,致使《风再起时》的票房和口碑双双惨淡。
但郭富城必须要扛起这次失利的责任。
没有其他原因,只因为他是这部电影中最大的牌。
不过接下来,郭富城还有七部电影列队待映,从商业电影《断网》、《扫毒3》、《临时劫案》、《内幕》到小众文艺片《六月的秘密》、《老爸是旺财》,以及刚刚杀青的《无名指》。
还尽可期待。
香港电影还有什么可供书写?
我觉得是郭富城。
因为无论是表演还是作品,都还有很多种可能性。
而其他人觉得是谁,也皆可自安。
世界是多元的。
唯择己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