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代表了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它自北向南贯通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河流海河、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淮河、世界上内河运输最繁忙的“黄金水道”长江和中国重要文明发祥地之一的钱塘江五大水系,从而形成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水陆交通网、商品流通网和文化会通网。
运河的大贯通和迅速开发,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兴盛与繁荣。特别是处在运河与五大水系汇流处的天津、济宁、淮安、扬州、杭州等节点城市,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同时,更串联起中华民族上下求索、饱经沧桑的历史脉络和京津、齐鲁、淮扬、吴越等区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流变。自运河申遗成功后,我多次走访运河城市,透过一扇扇城市窗口,探索它们的前世今生,感悟大运河包容、流通、滋养和生生不息的文明本质。
杭州,既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又是浙东运河的起点。千百年来,源源不断的运河水滋养着这座城市,让它成为诗人口中的“人间天堂”和马可·波罗笔下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千百年后的今天,杭州依然繁华,大运河也依然在这座城市中从容流淌。承担着航运作用的同时,更成为这座“江南名都”新的风景。
大运河吻抱钱塘江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几次来杭州,对于钱塘江的记忆多留在“世界第一大涌潮”的波澜壮阔中。而当我在六和塔风景区内的码头,坐大型漕舫游船,开启从钱塘江到运河之旅时,方体味到与以往不同的风情。
漂亮且豪华的游船破水而行,站立船头,眼前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桥如虹飞架南北,铮铮铁骨肩负重任。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宽阔的江面上,游船、货船往来交织,翻腾起欢快的浪花。沿江两岸高楼耸立,像极了上海黄浦区外滩的建筑景观。据说这片新区在建筑风格上,以香港中环和纽约曼哈顿为样板,“高度”、“亮度”和“密度”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一刻在钱塘江上,我感受到了杭州以世界眼光张扬而出的大气。
约四十分钟后,游船驶入被赞为“地球划线工程”的三堡船闸。在这里,滚滚钱塘江与千年运河相通。由于钱塘江水位较高,进入船闸后,要等待船闸里水排放出后,才可潜入城内运河水道。游船驶出船闸时,眼前景致陡然不同起来,河道不再宽阔,河水也安静悠然,两岸垂柳依依,古朴的楼阁建筑与现代相融,绘出一片水墨丹青的运河风情。
杭州整个古城是沿着京杭大运河布局,从而形成东西窄、南北长的腰鼓式格局。三大宝贵的水资源西湖、钱塘江、大运河已全部贯通,形成三水相连的黄金水上旅游线。游船在拱宸桥码头靠了岸,下船后我才知道,杭州是全国首个市区运河干道开通水上公交巴士的城市。结合景区景点和生活小区安排停靠码头。在这里运河不只是旅游纽带,更是杭州城内的交通通道,实实在在为百姓提供便利,发挥作用。今日的杭州真可谓是做足了水的文章。
运河馆里读运河
运河杭州段标志建筑——拱宸桥,桥长92米,高16米,是杭州最高最长的古石拱桥,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三孔石拱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几经修整的古桥上人来人往,桥下游船、乌篷船、大货船往来不绝。同行的本地朋友告诉我,拱宸桥对杭州人意义非凡,不仅是归乡游子的眼中家的标志,更为运河两岸百姓的生活所需。
拱宸桥东边是运河广场和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走进馆内,仿佛穿越回到两千多年前,置身于当年繁华运河上。沿着曲折蜿蜒的运河,从它的开凿一路游去,看到了当年来来往往的漕运、盐运的船只,读到了各种各样关于运河的故事,领略到了运河沿岸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聊城面塑、扬州剪纸、无锡面人……博物馆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部立体直观、完整丰富、如史诗般的大运河篇章。
桥西历史街区聚集了免费开放的中国刀剪剑博物馆、扇博物馆、伞博物馆等,街区保持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还有可追溯至明代的建筑古迹。白墙黑瓦,徜徉在博物馆和弄巷之间,细细品味杭州的怀旧情怀,慢慢发现运河留在杭州的点滴印记。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微风带来的食物香气勾起了我的馋虫,在友人建议下去了乾隆舫,据说这里是当年乾隆来杭州用过膳的地方,酒楼或许是沾了“王气”,生意很好,杭帮菜美味可口,“御膳”的价格大众也能消费得起,一边观赏美景,一边享用美味,胃口也是好极了!
塘栖,江南佳丽地“塘栖,江南佳丽地。”当年的郁达夫靠在塘栖运河边的米床上,呷着一口飘着几粒酒糟的家酿,轻轻地对边上的朋友说着。而今,我在西湖文化广场旁的武林门码头登上水上公交巴士,坐船沿古老运河悠游北上,看绵延千年的古镇在眼前,徐徐展开她曼妙的身姿。
塘栖是北方入杭的重要水陆码头,距市中心约20公里。母亲般的大运河横贯镇中,成就其千载繁华。北宋以前,塘栖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渔村,直到元朝拓宽了官塘运河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塘栖”之名,也由此而来。待到明弘治年间,广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塘栖从此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更是荣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
徜徉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与一幢幢老宅擦肩而过,看运河水缓缓流淌,这廊檐街之广之盛,在江南水乡找不出第二处。沿着“米床”(即有靠背的座椅)走下去,能看到许多当地人,临河而坐,更有老人听着评弹,惬意从眉角而来。透过一道道门板,我看到旧时生活的延续,油车、染坊、酱坊、茶馆;卖糕的、打铁的、编篾的、说书的……我看着,感受着最醇厚的生活形态。
如果说运河是塘栖的母亲,它的血脉,那广济桥,就是这位慈母为幼子带上的长命银锁,守护着古镇的繁华。漫长岁月中,广济桥目睹了运河上的千里扬帆,见证了运河人家的日常生活。码头以桥而建,所以古桥向来是塘栖镇上人气最旺的地方,被称作“头埠”。平时,大宗货物都是在这里交易转运,名副其实的“水上集市”。 这座气势如虹的广济桥,连同江南的富庶、繁盛,和着桨声、船夫号子声写进了京杭大运河五百年的兴旺漕运史中。
桥上石阶历经风雨的冲刷,显得厚重。拾阶而上,来往交错的人们,神情闲淡,桥上相遇了便聊几句,分外熟稔,几时我也以为自己是属于这古镇的。走至桥顶,古镇的全貌尽在眼前,左岸是繁华都市,右岸是古老风情。直观而生动地说明,这座古桥从未放弃自己的职责,一如既往地将两个区域紧紧相连。
对这一方水土的街坊来说,塘栖就是那水、那桥、那埠头、那廊檐、那暗弄堂、那清丽迷人的运河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