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知青故事(四十几年相敬如宾)

发布日期:2025-01-22 05:46:10     作者:懒得放弃你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lhz176415.html     违规举报

谢文成和于桂红是一对知青夫妻,他俩在知青圈子里是出了名的模范恩爱夫妻,四十几年来恩爱有加,相敬如宾,几乎没红过脸。他俩曾在陕北插队落户生活了好几年,他俩的爱情也是从下乡插队时开始的。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1969年1月19日,那天是腊月初二,谢文成和他的几名同学坐上了北京开往陕西方向的知青专列,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最艰苦的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火车到达陕西的铜川后,谢文成他们在铜川住了一夜,第二天吃过早饭,负责知青转运的工作人员把知青们的行李装上了敞篷卡车,谢文成他们也坐上了开往延安方向的大卡车。在延安住了一晚,他们又坐上了去延川的汽车。最终,谢文成和十五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刘家洼二队,他们一行十六人成了刘家洼第二生产小队的社员。

一同被分派到刘家洼二队的这十六名北京知青八名男生八名女生,他们都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八名男知青数谢文成长得高大结实,八名女知青中个子最矮的是一名叫于桂红的,她当时的身高一米五十五厘米,很瘦弱,感觉三级的风都能把她吹倒。但这八名女知青中,最漂的就是于桂红,皮肤白皙眼睛明亮,鼻子高挺唇红齿白,面部的每一个部位都像是精工细琢的一样,绝对精美。

谢文成他们居住的地方是原来大队小学的学校,一排五孔土窑还算完好,两孔土窑里新搭了土炕和灶台,新刮了墙壁(用铲子铲掉墙壁上一层旧土,不是现在的刮大白),窑顶都用胳膊粗的柳树枝和榆树枝弯成穹型打了支撑,只是门窗太破旧了,别说挡风挡雨了,连猫都挡不住。当初学校之所以新打了窑洞搬离这里,大队书记是担心开裂的窑顶不安全,怕有安全隐患。窑顶做了支撑加固,安全隐患基本排除了,原来的小学校,摇身一变,成了二队的知青点,谢文成被推选为知青点的小组长。

往窑里搬行李时,女知青的行李都是社员们和男知青帮忙抬到窑里的,她们八人一人一个大木箱,一个人根本搬不动。因为于桂红的箱子最沉,谢文成对她的印象最深。

于桂红虽然和谢文成是同一所中学的,但他俩不在一个班,之前并不熟悉。相互介绍后,于桂红才想起,在学校时他俩曾经见过面,还不止一次。

第一顿晚饭是刘队长安排两位女社员在知青点为知青们做的,晚饭很简单,一盆白菜炖豆腐粉条,一碗咸菜条,半碗辣椒酱,主食是玉米面馍和玉米面糊糊,饭菜分成了两份,男知青在男知青居住的窑洞里吃饭,女知青们在她们居住的窑洞里吃饭。男女知青居住的窑洞里都有锅灶,一口锅做菜熬糊糊,一口锅蒸馍,这样两铺土炕都能烧火,同时能能做饭炖菜还不浪费烧柴,两孔窑洞的取暖问题都解决了。

知青们吃完饭后,刘队长简单讲了几句话,他说先安排一名社员帮教知青们烧火做饭,半个月后,知青们的一应生活问题都要靠自己,包括烧火做饭、挑水打柴等。刘队长还说,当前队里没什么农活,知青们可以先熟悉一下村里的情况,到公社供销社买一下生活必需品,火柴、煤油和油盐酱醋都要去公社供销社购买,谁有什么事情,可以随时去家里找他,他家就在沟口山坡上,院门口有两棵老枣树。

那晚半夜的时候,女知青们居住的窑洞里突然传来了女知青的尖叫声,尖叫声此起彼伏,还听到了房门开启的声音。谢文成叫醒了大家,大家慌忙穿上衣服,跟着谢文成跑到了窑洞外面。女知青居住的窑门外站着几个冻得瑟瑟发抖的女知青们,她们哽咽着说:“窑、窑洞里有、有怪物。”

等女知青们都穿好衣服,谢文成划着火柴走进女知青们居住的窑洞,点上煤油灯,在窑洞里寻找了半天,才发现了趴在木箱上面的那只大黑猫,两眼发光,冲着谢文成龇牙咧嘴喵喵叫。

第二天一早,谢文成跑到刘队长家,让刘队长把女知青们居住的那孔窑洞的房门好好修理了一下,把破损的门板用钉子钉好,刘队长还把挂在他家门口的那个防寒的草帘子拿到知青点,挂在了女知青们居住的窑门外面。

腊月二十二日小年前一天,刘队长领知青们上山打柴,那天很冷,风很大,空中还飘着雪花,于桂红不知是身体原因还是穿得太少的原因,她冻得一个劲打哆嗦。谢文成看于桂红冻得脸色都变了,他啥也没想,就把自己的棉袄外套脱下来,硬让于桂红穿上了。那一刻,于桂红流泪了,刘队长也很感动,他脱下自己的棉袄给谢文成穿,谢文成说啥也不穿。

从那天开始,于桂红爱上了谢文成,爱得是那么热烈,可她只能把热烈的爱藏在心底,当时是不允许谈恋爱的。再说了,他们的年龄都不大,还没到谈情说爱的年纪。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春节的前一天,于桂红收到了她父母寄来的物品,一袋奶粉两包饼干和两罐午餐肉罐头,还有一包糖块和几根香肠,十六名北京知青中,就她一个人收到了父母寄来的礼物,其他知青都羡慕得要命。当即,于桂红就把糖块给大家分了,她还说那两罐午餐肉罐头也共产,过年时大家一起享用。那两包饼干于桂红默默放到了她的提包里,第二天早上,于桂红就找机会送给了谢文成一包饼干和两根香肠。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就到了1971年的秋后,经过两年的劳动锻炼和乡亲们的帮教,知青们都成了合格的社员,他们的工分也会社员们一样了,男知青劳动一天记十分工,女知青七分工。知青们不光学会了干各种农活,也渐渐适应了陕北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身体也都强壮了。变化最大的就是于桂红,她的身高增长了十二公分,体重增加了十多斤,皮肤晒黑了,身体强壮了,那年回家探亲,她的父母差点没认出她来。

1972年春天,刘家洼大队小学的一位女老师生了娃娃,学校需要一位临时代课老师,大队书记就来到二队知青点,想让于桂红去学校代课,于桂红却婉拒了,她说自己不适合当老师,并力荐谢文成去当这个代课老师,理由是谢文成在学校时学习最好,插队期间利用农闲时间一直在不断看书学习,他还自学了高中课程,整个知青点,就他一个人坚持学习。在于桂红的力荐下,谢文成成了刘家洼小学的代课老师。

在学校当了代课老师,谢文成不用出山劳动了,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主动为大家做饭、刷锅洗碗,有时还帮知青们洗衣服。自从去学校代课后,谢文成再也没让其他知青挑过水,教书要比出山劳动轻松很多,他想多替大家分担一点,让大家也轻松一些。

在学校代课不光是队里给记满勤工分,一个月还有一块五毛钱的教师补贴。领到两个月的教师补贴后,谢文成利用星期天不上课的时间,专程去了一趟县城,给于桂红买了一条纱巾和一支钢笔,还为学校的学生娃买了铅笔。这个代课老师是于桂红替他争取的,他要报恩。

收到谢文成送的纱巾和钢笔,于桂红当即就把那块红纱巾包在了头上,先把谢文成送她纱巾的事情告诉了女知青们,又跑到男知青们居住的窑洞,当着大家的面对谢文成说:“谢老师,谢谢你送我这么漂亮的纱巾,真好看。”

从那天起,知青点的知青们都知道了谢文成给于桂红送纱巾的事情,也都断定他俩恋爱了。看大家都很羡慕他,谢文成就跟大家解释:“这个代课老师是人家于桂红让给我的,我送她纱巾是报恩,没有别的意思,大家不要误会。”“哎呀,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啊,看你烧包烧的,于桂红可是咱知青点最漂亮的小妹妹,我们也只有望梅止渴的份了。”男知青们真的都很羡慕谢文成交了桃花运,他们说几句风凉话,也就是寻开心,谁也没有恶意,因为大家都很尊重谢文成,也都觉得他和于桂红般配,简直就是天生的一对。

之后的日子里,在谢文成的带动下,刘家洼二队的知青们都捧起了书本,都把业余时间用到了看书复习功课上。谢文成因为平时爱学习成了学校的代课老师,大家都觉得还是多读书多学习文化知识好,说不定什么时候知识就能改变命运。

1973年秋天,于桂红得了肝炎,随后他们知青点就有一半人检查出转氨酶增高,但数于桂红严重。于桂红的父母得到消息后,就让于桂红回京治疗。很快,于桂红的病例和诊断书就寄到了县知青办,于桂红因病办理了“病退”,顺利返回了北京,不久后就在北京参加了工作,因为她的父母都是高干。

于桂红返京后,她多次写信让谢文成也以患病为理由申请“病退”尽快返京,谢文成却说自己身体很健康,咋能弄虚作假呢?于桂红的父母都说谢文成太死板,不希望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这样的死脑筋,于桂红却说除非这辈子不嫁人,要嫁就嫁谢文成。于桂红的父母拗不过女儿,只能依她。

一等就是五年,到了1978年,谢文成才通过高考返回了北京,他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知名大学。到了1981年年末,谢文成才跟于桂红牵手红地毯,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于桂红和谢文成相敬如宾,恩爱有加,亲友们都羡慕他俩,都说他俩真的是一对最幸福最和睦的模范夫妻。

目前,年近七旬的谢文成刚从他工作了四十年的那所双一流大学正式退下来,作为一名很有名望的博士生导师,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于桂红退休后一直从事公益活动,她还以谢文成的名义多次为第二故乡的学校捐款捐物,她说自己插队落户的那段生活经历对她的成长很重要,陕北不光是她插队落户的第二故乡,那里更是她婚姻恋爱的温床和摇篮。我问于桂红:“于老师,你家的条件那么好,知青点那么多男知青,你为什么偏偏就爱上了谢教授?当时他只是一名代课老师。”“我俩的恋爱是从下乡插队时开始的,当时他连一名代课老师都不是。那次上山打柴,天气那么冷,他能把自己的棉衣给我穿,单凭这一点,他就值得我爱,何况文成还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帅小伙。”于桂红的回答很平淡,也很知足,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四十年来恩爱有加,相敬如宾,这样的夫妻真的是幸福恩爱的模范夫妻,再次祝福于桂红和谢文成两位老知青幸福美满!白头偕老。

作者:草根作家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lhz17641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