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有关平行线微课(曾桂花微课选点)

发布日期:2024-12-22 11:08:34     作者:高温融化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lpy277189.html     违规举报

微课选“点”三题曾桂花,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七下有关平行线微课?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七下有关平行线微课

微课选“点”三题

曾桂花

摘 要:近年来,教育界掀起了微课程建设的热潮。微课选“点”,可从内容理解、能力提升、学情惑疑等处着手,选择相对完整、独立的、适切的点,以发挥微课的作用,凸显微课的重要性。

关键词:微课 选点依据 选点

一针对内容理解,用心选点

微课姓“微”,它要求在8~10分钟完成一个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某一个细微之点,如教学重点、难点等展开教学。因此,把握课标要求,认真解读文本,精心选“点”是关键所在。

(一)紧扣重点,触动全身

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因年段的不同而迥然各异。翻开北师大版教材,不难发现每篇课文后面均有一至两个课后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揭示的正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紧扣教学重点展开教学,可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所以可以紧扣教学重点来设计微课。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有这样一个课后问答题:“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写出了一本奇书。他人‘奇’在哪里?书‘奇’在哪里?”这个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贯穿全文。读懂它,有助于领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精神。借此,我们可以把“奇”作为一个点,制作微课《从〈阅读大地的徐霞客〉领略徐霞客的“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领略徐霞客卓而不群的一生。这样的选“点”根据文本特点,窥一斑知全豹,实现作者的编写意图,凸显微课的重要性。

(二)揪住难点,拨云见日

有些课文的知识点的难度系数比较大,对学生的理解和思维发展造成障碍。知识难点在每篇文本都有,教师要注意解读文本,仔细推敲,善于择取,用画龙点睛之法,拨云见日。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称象》一文这样引导曹冲说的话:“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石头与大象有何内在的联系?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此,制作一个以“石头与象的重量关系”为知识点的微课程来辅助学习《称象》,让学生目睹曹冲称象的全过程,了解称石头与大象重量的内在联系。并由此启思:倘若把石头换成人可以吗?为什么?

(三)捕捉节点,以小见大

文章是由一个个细节连缀而成的,用心品味文本,总会有极具感染力的细节描写吸引你的眼球。或是对遣词造句的精心雕琢,或在标点符号中倾注了作者的情感,或在文本留下空白余意未尽,等等,这些细节成就了精彩。解读文本时,可聚焦精彩细节,借助微课放大,引导细细品味揣摩。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修鞋姑娘》在人物描写上别具匠心,用了大量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刻画了一个以诚实劳动、精湛手艺、真诚服务的修鞋姑娘的形象。我们可以把目光定格,聚焦在这些熠熠生辉的细节描写上,以“捕捉人物细节描写,品悟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的微课,引导学生寻找人物描写的句子,扣住一些最能突出人物形象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丰厚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以小见大。如此,站在细读文本的肩上,以精妙的细节为“点”制成微课,能以小见大,悟语言文字之魅力。

二针对能力提升,适切选点

教语文仅“传道、授业、解惑”远远不够,应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习惯,传授方法与技能,提升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阅读教学根本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培养预习习惯,受益终生

好的阅读习惯受益终生。在学文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阅读习惯的指导,不仅能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也比简单的说教来得更刻骨铭心。如,可以这样布置预习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装满昆虫的口袋》:第一,出示带有插图的文章,听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第二,自由读文,把标有不同颜色的生字拼读准确,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词;第三,看短视频,了解法布尔与昆虫的故事;第四,默读课文,简要地概括文中有哪几件事写了法布尔“迷恋”昆虫,并写在预习本子上;第五,轻声读文,找找课文中有哪些词语表达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把它们摘抄到积累本子中;第六,看课本,听微课读文,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批注。这个微课程把预习放在首要位置,因课置异,预习题目具有针对性,预习方式丰富多彩。有了以预习为知识点的微课的牵引,学生预习起来就不会茫然而无所适从,更不会倦怠预习作业而流于形式,真真正正成为预习的主人。

(二)教给阅读方法,授之以渔

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势必站在“导”的位置,充当引路人。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中国结》的第三自然段用了大量的新词来说明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变化无穷,寓意丰富。显然,只有理解段中的关键词语,才能感受中国结的独特风蕴。为此,我们可以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学习《中国结》第三自然段”为点,设计微课,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或借助图片,感受“巧妙编结”“巧夺天工”;借助联系上下文法或联系生活理解“变化无穷”;运用补充历史资料法理解“图腾”;用找近义词法理解“祥和”与“憧憬”等。这样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对中国结有个深入的认识,也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意”“法”双得,让学生在阅读新文本时有章可循,真正落实“授之以渔”。

(三)提高迁移能力,学以致用

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文本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范本。由此,我们可以适切选点,巧借微课,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信》的第二、三、四、五小节几乎按照这样的格式来行文:替 给 写, (写信的目的), (写信的原因)。我们可以捕捉这个共同点,以“争当小诗人——仿《信》第二至五节”为点设计微课,引导学生先在读中找出这几节诗是替谁给谁写信,为什么写,写了什么;再理出诗歌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寻找语言规律;接着借助图片,丰富学生的意象,唤起生活体验;最后,将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诗。这个微课的知识点来源于文本中语言表达的共性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一类,仿一类,触类旁通。相信学生能仿得轻松,练得愉快,写得精彩。

三依据学情惑疑,精心选点

(一)抓住困惑,雪中送炭

学贵有疑,学贵有惑,学生的疑惑反映的是学习的现状,不容忽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有“愤”与“悱”急于想要解决问题却束手无策的时候,微课如雨中送伞,雪中送炭。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大自然的秘密》一文,不少学生不明白“鱼贯而出”“结伴而出”“结群而出”这几个词在文中能不能调换。由此,可以制作一个以《赏析〈大自然的秘密〉的同义词之妙》的微课,把带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请到课件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幼龟放松警惕,由少到多地涌向大海的情景,领悟这三个词语在表达上的准确性。这样的选“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困惑,揪住求知的欲望,因材施教,能解燃眉之急,提高对词语的感悟能力。

(二)扣住争议,降及时雨

争议会激起探究欲望,让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课堂中常出现有争议的地方,但我们常常会为了赶着完成下一个教学环节而轻描淡写地带过,留下学生一连串的叹息,泯灭了他们求知的渴望。倘若扣住这些争议点制成微课,指导辨别,会让学生如鱼得水。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灯光》这篇课文时,有学生说这篇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有学生说用插叙的手法,各持己见。这就是争议点,借此,可以制作一个关于文章叙述顺序的微课《如何区别倒叙与插叙》,指导学生先了解什么是倒叙与插叙,再结合课文《灯光》(倒叙手法)和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献你一束花》(插叙手法)了解倒叙与插叙的不同,初步体会他们的作用。这样的微课从学生的争议入手,吸引眼球,不仅能保护求知的欲望,又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

(三)摁住误处,对症下药

真实的教学会因发现错误、引导探究、指导纠正而充满活力。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理解错误处或作业中的错误,寻医问药,对症下药,能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丰富积累。如,在课文朗读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读句尾的“啊”字一成不变,这明显违反了普通话的变调规则。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们的错误》的这首诗一共用四个“啊”字强化了作者情感的表达。教学时,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在读这节诗末尾的“啊”字一成不变,忽视了“啊”字的变调规则。为此,设计一个《“啊”的变调规则》的微课,从课文中的三个“啊”字入手,讲解“啊”字在末尾音素是“ɑ、o、e、i、v” 时,读yɑ,如“错误是必修的一课啊”; 末尾音素是“u、ɑo” 时,读wɑ,如“细细研读啊”;末尾音素是 n时,读nɑ,如“年轻人啊”;末尾音素是“nɡ” 时,读nɡɑ,如“把它读懂啊”。这样抓住学生易错点制作微课,能够集中方向,集中力度,攻坚克难,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永春县教师进修学校)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5年10期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lpy27718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7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