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中华民族最严重的皇族内乱)

发布日期:2025-01-22 05:12:34     作者:完美是种罪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miq262540.html     违规举报

欢迎关注环球情报员,更多环球人文、地理、历史知识待你发现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中的一场罕见剧烈的皇族内战,其血腥和残忍程度旷古未闻,严重地动摇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

西晋王朝是继东汉王朝以来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结束了三国群雄割据的局面。

开国的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颇有作为,让西晋的疆土逐渐恢复到了两汉时期。


▲西晋全盛时期疆域

然而,它只是维持了短暂的和平,一场旨在争夺最高中央权力的血腥战争,便摧毁了这个百废待兴的王朝。

在此期间,楚王司马玮、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先后卷入了这场长达16年之久的皇族内战。

八王之乱被后世认为是西晋灭亡,从而形成“礼乐崩坏,世风日下”东晋十六国的直接导火索。

天下初定的西晋王朝,为什么会爆发出如此尖锐,不可调和的内部危机?

一、权力平衡被打破

八王之乱的爆发,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皇权被野心家随意地操控,给了司马诸王觊觎中央权力的绝好机会。


▲西晋武帝司马炎

起初,杨俊作为国戚,深受司马炎的赏识和重用。然而,朝廷中的豪门士族势力对此极为不满,但司马炎还是设法保住了杨骏的权臣地位,并让他成为托孤重臣。

可让司马炎意想不到的是,已经位极人臣的杨骏,对权力极其痴迷。

当司马炎弥留之际,杨骏篡改了他的遗诏,只因杨骏不能容忍另一个托孤重臣—汝南王司马亮的存在。

在杨骏看来,一山断然难容二虎,他便把司马亮的名字从遗诏中去掉,然后将他赶出京城。


▲曹魏时期,杨骏当官不被重视,在晋武帝的赏识下官位提升

杨骏达到了他的目的,得以大权独揽,在朝中大肆安插亲信,打击疏远藩王。

但他没有意识到是,自他篡改遗诏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将自己置身于烈焰之中。

原本司马亮在诸王中有着较强的威望,杨骏赶走了司马亮从而独断乾坤,势必会触犯到藩王们的利益。

那些藩王自然将杨骏视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们很快开始组织力量反对杨骏。

俗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个女人抓住了这个机会,把帝国推入了万丈深渊,她是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


▲“丑后”贾南风

晋武帝之后,晋惠帝司马衷继位。而惠帝却是个傻子,基本是被杨骏的女儿—杨太后所控制。

武帝去世后,杨家独揽了大权,惠帝被“架空”。不过,皇后贾南风生性狡猾残忍,无时无刻都在想着要夺回对惠帝的控制权。

不服杨骏的诸藩王们成为了贾后扳倒杨家最得力的棋子,最终,她联合楚王司马玮诛杀了杨骏,废掉杨太后,杨家数千人皆受屠戮

不过杨家的覆灭没有让贾后如愿以偿,司马亮原本就有较高威望,朝政反倒是落到了司马亮等人的手中。

为了夺取政权,贾后又与司马玮合谋,二人假借晋惠帝的名义杀死司马亮。


▲“傻子”皇帝司马衷

楚王司马玮在贾后的两次政变中充当着急先锋的角色,原本他是想在政变中分得一杯羹,没想到,在杀掉司马亮后,他被贾后以矫诏的罪名处决。

权力使所有人丧失了理智,晋武帝所期望的外戚勋贵和藩王势力相平衡的局面,到了晋惠帝时期被彻底打破。

直到公元300年,贾后被赵王司马伦所杀晋惠帝失去了他所有法理上的监护人,导致中枢权力中心产生了真空地带,地方诸王终于可以毫无顾虑地控制皇帝争夺中央权力。

二、大封藩王酿恶果

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称帝后吸取曹魏的教训,认为曹魏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王室力量过于衰弱所致。

所以,司马炎将自己的亲族分封到全国各个重镇,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尤其是三国结束不久,像吴蜀地方士族豪强依然势力强大,西晋急需建立对这些国土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相比较那些对皇权阳奉阴违的世家大族,毫无疑问,司马炎自己的宗室亲族是最值得他信任的。


▲八王分封

自此,藩王几乎获得了地方上所有军政大权,诸王在起初对于王朝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央朝廷的运转也总体通畅,藩王们的势力在中央政权可控范围内,很快便对地方形成有效的管辖。

如果单从这点来看司马炎的政策是成功的,其实不然。

藩王势力日益壮大或多或少的对中央权力形成挑战,如果君主是像司马炎一样有一定的政治能力,藩王并不能对国家造成很严重的威胁。

可司马炎却因自己的私利,给帝国留下了一位近乎白痴的继承人(晋惠帝),惠帝不但根本无法驾驭诸王,相反很容易为藩王打着“辅政”的旗号染指中央权力埋下巨大隐患。


▲八位宗王与晋惠帝的关系

三、失地流民引动乱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百姓苦不堪言,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自耕农为了躲避战乱和苛捐杂税,纷纷将自己的土地寄存在地方豪强世族门下,有的甚至抛弃土地沦为佃户或者是奴隶。

因此,封建国家的经济支柱—小农生产业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

到了魏晋年间,土地兼并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士家豪族的兼并已经成为了事实,西晋统治者不得不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便推出了占田制,既承认了世家大族已经兼并的土地。又同时鼓励农民对荒地的开垦。

但占田制因为触碰到豪族世家的利益,在地方上并没很好的实行下去,相反危机不断积累无限接近爆发。

地主对佃农的盘剥过重导致了生产人口的大量逃亡,丧失了土地的佃农没有其他的出路。

为了生存下来,流民只得大规模的集中在一起,这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形成流民起义大规模的袭击官府。如规模较大的李雄、李特流民起义,都对西晋王朝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流民

流民的规模化给叛乱者提供了大量可用军力和民力,那些流民为了不饿死,不得不提起刀刃去替野心家们大肆杀戮,如蝼蚁般惨死在自相残杀的战场上。

四、藩王军事权力膨胀

曹魏时期,因战事频繁便在地方上设立了持节都督或者刺史等职,拥有战时的生杀大权。此时,持节都督大都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军事长官,在名义上是在代替皇帝行使军事权力。

而到了西晋,司马氏得国不正,害怕有人效仿去窃夺他们子孙们的江山,于是不仅将宗亲们个个封王赐爵,位居显要,更是要将军事权力抓在自己亲族手中。

之前的持节都督被细分为“假节”、“持节”、“使持节”、“假节钺”,其中“假节钺”拥有最高的权力,可以处置其他的节将。


▲假节钺

因此,西晋很多藩王获得了持节都督的称号,还有其他诸王皆被委以重任,或多或少拥有着自己的武装力量。

司马诸王作为宗亲镇守地方本来就有着显赫的地位,但司马炎却给了诸王节制军事的权力且不加以制衡,自然导致诸王势力的疯狂增长。

中央权力不稳之时,他们自认为拥有足够的实力,进可掌控朝廷退则足以自保,便挑起了一次次军事政变和血腥内战。

贪心不足蛇吞象,从楚王司马玮开始,到东海王司马越死亡结束,凡是参与八王之乱的诸王皆身首异处。

然而战乱后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创伤却是不可修复的,北方游牧民族趁着中原的空虚得以迅速南下,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

晋王朝只剩下东南半壁,空留下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悲慨。


▲北方大乱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晋朝遗族南迁,史称东晋

作者: 树上有个梨 编辑: Thomas (唐)

本文为“环球情报员”作者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请勿擅自转载

—(End 全文完)—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miq26254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