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矿区改造工作(百年矿区的转型之路)

发布日期:2024-12-22 03:40:11     作者:垨护乄缃垨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mnz152510.html     违规举报

弓长岭区地处辽东半岛经济圈腹地,东连本溪,北接沈阳,南临鞍山,西靠辽阳市区,总面积335平方公里,人口10万,因绵延10余公里的弓长岭铁矿而闻名,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铁矿石、重晶石、硅石等10多种,素有“岭岭藏宝、水水含金”之称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先人采矿冶铁日伪时期开始大规模铁矿开采建国后,弓长岭铁矿成为鞍钢重要的原料基地,为我国工业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老矿区改造工作?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老矿区改造工作

弓长岭区地处辽东半岛经济圈腹地,东连本溪,北接沈阳,南临鞍山,西靠辽阳市区,总面积335平方公里,人口10万,因绵延10余公里的弓长岭铁矿而闻名,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铁矿石、重晶石、硅石等10多种,素有“岭岭藏宝、水水含金”之称。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先人采矿冶铁。日伪时期开始大规模铁矿开采。建国后,弓长岭铁矿成为鞍钢重要的原料基地,为我国工业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百年铁山,因矿而兴,也因矿而衰。上世纪80年代以来,铁矿资源日渐枯竭,资源城市的矛盾凸显。竭泽而渔的过度开采、单一的产业结构、企业包办的社会模式,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城市转型是一个普遍性难题。2009年,辽阳市弓长岭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弓长岭区步入全新的转型之路,实现着从传统资源城市向现代化生态城市的历史跨越。

这是一个百年矿区的历史机遇,也是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更是一次凤凰涅槃的重生历程。

转型的实践与探索

资源型城市路在何方?弓长岭人始终没有放弃求索。自纳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国家扶持政策以来,以旅游业为引领、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接续产业的转型蓝图逐步勾勒完善,“旅游立区”发展战略得到深入实施,经济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新、生态转优、社会转变、文化转型“六转”举措有效落实,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区八届人民政府履职以来,更是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作为重中之重,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开拓创新,砥砺奋进,通过加快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乡环境逐步改善,民生福祉着力增进,各项指标纷纷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一座城市的转型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几年来,弓长岭区先后争取到国家资源转型专项补助资金11.1亿元,发挥了巨大效益。区委、区政府结合实际、科学研判、民主决策,提出了以解决矿山遗留问题、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为突破,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培育接续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的转型发展新理念,有的放矢地破解了四道难题。

首道难题,如何偿还长期遗留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欠帐。

横跨全区19公里的交通“大动脉”西土线改扩建工程全线竣工,完成旅游快速路、“一事一议”村内道路、精准扶贫路、沈环线大中修等路网建设工程200.05公里。自来水改造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建成日供水能力5万吨自来水净水厂,完成城区给水管网改造,困扰群众多年的吃水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集中供热一、二热源厂全面竣工,实现了主城区和汤河温泉产业园区的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和管道燃气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大力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2008年以来累计完成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面积390.73公顷,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为57.9%。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关停、治理污染违排企业71户,有效的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实施了大汤河滨水观光带、安土路绿化带、老城区绿化改造等一批重点绿化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深入实施大汤河、小汤河、长岭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中小河道可治理长度的85%。

第二道难题,如何妥善解决与资源枯竭伴生的社会民生问题。

深入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对部分弓矿老旧城区、矿工房进行系统改造,集中改造拆迁棚户区17.1万平方米, 14815名棚户区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扎实开展再就业工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低保户做到应保尽保,在省内率先实行事业单位全员保险,在全市率先启动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并扩大了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财政自费启动了农民全员养老保险工程。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标准修建了苏南小学、新建小学和区中心幼儿园,实施了区高中、标准化初中、中心小学维修改造工程,弓长岭区成功列入全省首批“教育强区”和“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行列。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区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面实现城乡医疗服务“六统一”,弓长岭区被评为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和卫生应急综合管理示范区。区中心敬老院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新建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6个、农村幸福院3个。

第三道难题,如何发展接续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依托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温泉旅游替代产业,精心打造了一批享誉全省、国内领先的温泉旅游龙头项目,已建成国家五星级温泉旅游企业—辽宁碧湖温泉度假村和具有五星级标准的辽宁汤河温泉假日酒店,建有东北地区最大的室内外水上乐园—假日水上乐园、假日热带雨霖馆,建有全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中国温泉文化博物馆,建有一水云天温泉文化度假酒店、全国劳模疗休养基地、王宫水城、弓长岭温泉滑雪场等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温泉旅游项目。绿色生态、高山冰雪、温泉康健、乡村民俗等特色旅游品牌名扬省内外。现拥有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2A级景区2个。2008年以来,我区相继荣获“中国温泉之城”、“中国世界温泉旅游联盟永久会址”、“中国最佳温泉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度假区”、“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区”、全省首批“温泉旅游集聚区”称号,2015年被中国温泉旅游协会评选为首批6个中国最佳温泉旅游目的地之一,2016年弓长岭区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汤河镇被国家住建部、财政部、发改委三部委确定为辽阳市唯一的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旅游产业逐步成为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同时,围绕《岭东循环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引导铁矿石开采企业改造升级,进一步做强铁矿石采选、冶金铸造、铁尾矿综合利用、矿泉饮品4个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聚进科技公司被纳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行列,其自行研发的“数字矿山”和“数字城市”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井下三维虚拟采矿系统、大型GPS油耗管控平台等核心技术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四道难题,如何破解制约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思想束缚。

资源城市转型是一次理念的升级和观念的转变,面对转型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弓长岭区运用改革创新的方法研究问题,破解制约发展的障碍。稳步推进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公用事业改革、公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建立起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长效驱动机制。同时,弓长岭区把推动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转变放在突出位置,通过结合“五包五促”等工作开展,在全区形成了务实、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加强,法国、日本、江西宜春等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先后组团来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经过几年努力,弓长岭区跳出了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了转型规划即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9%,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现303亿元。

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弓长岭区正在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区情的转型之路:

转变是第一要求:牢牢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转型政策和要求。

内因是第一要素:注重转型政策的“造血”机能,构筑完整的转型发展体系。

民生是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凝聚众志成城的发展力量。

改革是第一动力: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不断突破束缚,推动创新发展。

转型的前景和展望

资源城市转型为弓长岭区注入了崭新活力,激发了不竭动力,更注入了新的思想,描绘了美好蓝图。“十三五”期间,弓长岭区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抢抓新一轮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机遇,按照《弓长岭区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以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为主线,培育壮大以温泉旅游业为龙头的接续替代产业,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弓长岭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

弓长岭人坚信,昨天,他们以豪迈的气魄改造山河。今天,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依靠勤劳与智慧,他们同样能够创造属于更加美好的明天!

如果本文让您驻足,

欢迎您分享至朋友圈!

别忘了点击文章下方的

一起为大美弓长岭【点zan】吧!

“弓长岭旅游”微信公众号欢迎粉丝投稿

内容有关弓长岭旅游(美图,美食,游记,攻略,散文,随笔,日记,小说等)。

如果您是录制的视频,最好剪辑制作之后再投稿给小岭君哦。

一定要是原创哦!小岭君期待有才的你速速来投稿!

投稿方式:请在“弓长岭旅游”微信公众号后台聊天对话框输入“投稿”关键字。

山环水润 大美弓长岭

弓长岭之美,等你来发现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弓长岭旅游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mnz15251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