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努力但是失败了(这就是你年轻时不爱读书的代价)

发布日期:2025-01-22 10:32:12     作者:黑发物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mtf328556.html     违规举报

作者:傅安平


这次想写一写项羽,一直怕写不好他,因为写他的人太多了,不是一般的多。

项羽这个名字,虽然在我小学时读到的连环画中、中学时李清照的诗中与司马迁的文言文中,都有出现过,但真正让我对项羽这个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大学时在露天影院里看过的一部电影——《霸王别姫》,感觉非常震撼、冲击,而且那种西楚霸王的感觉正好适合那个风华正茂的年纪。

但是再次翻开《史记·项羽本纪》,首先看到那张“西楚霸王”的头像,心里不禁生起好笑,项羽一生很短,只活了三十岁,永生都停驻在那个叱咤沙场的年纪,画师为什么要把他画得像个七老八十的老头子呢?呵呵,我真是不懂。那个画师太愚腐了,只知道按着古代星相学的那一套线条规矩刻板地造一个古代帝王的面孔。

项羽其实是《史记》中叙述刻画得最为仔细、鲜活的一个人物,读着读着你都能把那个乱世霸王经常发怒瞪眼珠子的样子读到眼跟前来,更不用说他身上彰显毕露不假隐藏的优缺点了。纵观项羽的一生,离不开这三个关键词:仇秦,恃勇,残暴。


(一)第一个关键词:仇秦

相比于刘邦的先祖谱系不可考得,只能靠编造刘媪梦与神遇而生刘邦的一系列神话来维护汉高祖的天赋身份的体面,项羽的贵族身份是实实在在的,往上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是周朝姬姓王室的后代,原被封于项国,项国被灭后他们就改姓为项,世代为楚国臣子。

从项羽的祖父开始,项家连续三代出现了英雄人物:项燕、项梁和项羽,这三人正好贯穿于秦末汉初从风起云涌至天下初定的时代。他们项氏三代虽然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却是那个时代绝对的主角,甚至可以说,当时找不出第二个家族的影响力能超过项氏家族,连刘邦都不如。刘邦只是侥幸从陈胜起义和项氏家族那里最后捡到了胜利的果子,如果项羽能稍微理智一点,那枚果子就不会落到刘家的头上。

先来看项燕,这位楚国大将面对的是嬴政欲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曾大败被嬴政寄予厚望的青年李信将军率领的秦军,名震天下。可接着他用兵失误,败于老将王翦之手,兵败自杀。

项燕一死,就在同一年,楚国便亡于秦军铁蹄之下,项燕成了泱泱大楚的最后一曲哀歌,伤痛着楚地广大民心。这一年,项羽已经9岁,刚好是一个能记住国仇家恨的年纪,这无疑在他少年的心里埋下了对秦刻骨仇恨的种子,分析后来项羽的许多重大行动的内在动因,都没有办法脱离开这一深刻事实。

还有,项羽的父亲,也是死于这一时期前后,无论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在项羽的心里,也都会把他的丧父之痛记仇到大秦帝国的头上。

所以在项羽24岁的时候,只要他的叔父项梁给出一个眼色,他就会心、从容地拔出了剑,刺死了会稽太守,没有任何犹豫,或者说,项羽在他9岁之后,到他24岁之前,他的心里已经无数次地练习过拔出这柄复仇之剑。起初我读到这段,深为不解的是会稽太守明明已经向项梁表达清楚了反秦的愿望,还向项梁、项羽叔侄发出了共约反秦的邀请,项羽为什么还要杀他?后来我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仇恨让项氏叔侄决意这么干的,是因为他们的心里对秦朝官府系统一直怀有刻骨的仇恨,那一剑就是为了拿秦国长官的头颅血祭项燕的在天之灵。

然后项羽开启了人生的第一场杀戮,他屠杀了太守府内所有敢于阻止他们的门人卫士,那些人和会稽太守一样,原本是不该死的,原本可以成为和项氏叔侄一起参与反秦斗争的战士,但是他们却都成了项羽仇秦怒火下的冤魂。就这样,项氏叔侄成功控制了会稽太守府,掌控了会稽郡这块大地盘,这个开局非常成功。

然后他们按照陈胜的“矫诏”,率八千江东子弟渡江向西,开始灭秦征程,附者甚众,败秦嘉,攻襄城,立楚王,收城阳、濮阳、雍丘,一路无所不克。及至定陶。项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轻视秦军的调动增援,结果被秦军围歼而死。项羽失去了他的人生启蒙导师,和这世上唯一能管控住他的主心骨,开始独自走上历史舞台。

项梁一死,项羽起初受到楚王轻视。楚王立宋义为上将军,这个宋义“聪明过了头”,统领义军作战犹豫不前,项羽就杀了宋义,自己取而代之,这种果敢无畏的作风就和他第一次杀会稽太守一样直接干脆,令各路起义将士无不慑服,连楚王也不敢反对。然后巨鹿背水一战,章邯投诚,项羽悍勇威名冠绝诸侯,天下莫敢不服。

篇中记载,“(项羽军队)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为什么项羽在听到刘邦先攻进咸阳后不但没有高兴,反而大怒呢?然后他全力击关攻入咸阳,为什么项羽有这样奇怪的表现?是他担心刘邦抢了头功夺了天下共主的位置吗?我看主要不是这个原因,项羽从头到尾都没有对皇帝的位置表现出全力以赴的野心,而是项羽视咸阳为他的心头恨骨里刺,非得亲自拔除之而后快,如今他心里的那根骨刺忽然被别人被刘邦给拔了,他二十多年期待中的那份复仇的快感忽然就没了,他能不大怒吗?

然后你看项羽进入咸阳后的表现,除了没有和伍子胥那样把秦始皇、秦二世的尸体挖出来鞭尸,其他所有能干的泄恨之举他都干了,包括屠杀咸阳城中的百姓,和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家族,不止是一点点的歇斯底里。那份深深的仇秦之恨,让项羽干出了常人不会干出的蠢事,也毁灭了一般人不会去毁灭的秦国文化。

咸阳的那一场屠杀与大火,是项羽战力人生的中间分水岭,在这之前,他一往无前,战无不胜,受人拥戴和追随;在这之后,他只想着“心怀思欲东归”,只想着富贵还乡,失去了继续斗争的核心目标与动力,不爽就干,任意妄为,导致众叛共弃。秦国被项羽亲手摧毁殆尽以后,项羽没有了对秦的仇恨,代替的是他个人的傲娇与自负主宰了他的心智,他既会为了痛快对军民进行不断地屠杀,也会为了面子轻易放过刘邦、章邯那样的死敌,他的简单幼稚让他最后一败涂地,尸分五段。


(二)第二个关键词:恃勇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这句话用在项羽身上就是“我完全可以靠勇力吃饭,还要用什么脑子啊”。项羽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在项梁死了以后,基本上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直相信可以通过他的超级勇力加持来摆平乱世的一切问题,也恰恰是他的那份天赐勇力,掩盖了他本来应该有的智慧权谋,有得必有所失。

项羽是如何恃勇横行,懒于用脑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的呢?看看他是如何对待他的领导上级的就知道了。项羽从随项梁起事的那天起,共曾四次之多悍然杀掉了他的“上级领导”,分别是会稽太守、上将军宋义、秦王子婴和义帝楚怀王,其实这四个人原本都是不必死的,他们在被项羽杀害前都不是项羽的敌人,但他们无一例外都被项羽简单处理掉了。你说这世上叫任何一个领导也不敢容纳项羽这样的一个属下啊,是不是?留他在身边实在比容留“三姓家奴”吕布还危险十倍,说不定啥时候领导的脑袋就被项羽随便一个不高兴给割了去,岂不冤大了哉。

项羽的恃勇横行在接下来的那几年中就不用详说了,他就是那么一个人。比如项羽拍拍脑袋,想出分封十八诸王这事,看似威风八面,达到了他的人生巅峰,实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还八方树敌的事情。“人心不足蛇吞象,条条蛇儿都咬人”,哪个被封的地方王又会对项羽的分封真的感到满意或感恩呢?相反的,他们暗地里已经开始对项羽咬牙切齿了。他们每个都不满足、不满意,众王离心,互相算计攻伐,项羽威权落空。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项羽不懂人性,不懂政治,在政治操作上简单幼稚,自以为是。

既然已经分封天下诸王,你项羽也只是一个王,不是什么皇帝,天下没有明确规定是你项家的,那你项羽接着为什么还要把自己当作天下的皇帝一样到处扑火、折损实力呢?你是怒不可遏于别的诸王没有慑服于你的威勇没有老实听你的话吗?你为什么不能从陈胜起义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四处出击耗损实力呢?你为什么不能让诸王们先自互相攻伐去,然后缓稳重点出击,和刘邦那样轻松收取胜利的果实呢?天下已经那么复杂,不再是你项羽再搞一两个巨鹿之战那样的大胜就能完全平定下来的,这个时候更得用智用术,那比打打杀杀更为紧要,也事半功倍。

惯于恃勇横行的项羽,在韩信趁机打到齐国占领他的大后方,派去灭韩的龙且被韩信反灭之后,项羽的形势急转直下,已经变成了弱势的一方,越来越打不动了。到了这个时候,项羽依然很少想到谋术上的问题,依然看不起那些阴谋暗算,他还总想着、叫嚣着要跟刘邦来一场直接生死对决。年纪大他两倍的刘邦根本就不搭理项羽那恃勇蛮干的一套,只是用各种诡计慢慢地耗他,遛他,要把他玩死。


(三)第三个关键词:残暴

司马迁开始是以“列传”的故事体裁去精心叙写项羽自从会稽起事后的风云一生(其实也就那五、六年时间),但写完之后,他觉得只以列传的标准来归类项羽这个改变了秦末历史的人物是不够的,于是把项羽拔高归入到了“本纪”的类别之中,让他和帝王并列,甚至放在了刘邦的前面。司马迁之所以这样重视项羽,用浓墨重彩去详细刻画项羽,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项羽确实是一个超级英雄,他率领的楚军在灭秦事业上功劳至大。秦末汉初的三波大浪,陈胜动了秦国基础,项羽灭了秦军主力,刘邦摘了秦朝桃子,实际上刘邦是最容易的,项羽是最艰难的,陈胜是尽了其本能。

项羽最后宁愿战死也不苟生的精神,确实是值得无比敬仰。别人把项羽的这种精神描写为贵族精神,宁死也不屑于向刘邦这种小人投降。

项羽的结局遭遇,能引起司马迁的深深同情与共鸣,因为司马迁也在刘家朝廷那里受到了悲惨的对待。对项羽的隆重刻画,不顾汉朝的忌讳,明显夹带着司马迁个人强烈的爱憎情绪。

那么司马迁精心塑造的这个人物,真的是一个大英雄吗?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即使就司马迁最为看重“民本思想”来看,项羽也不是一个爱民、为民的造反派领袖,相反,他在军事行动中经常视军民性命如草芥,动则屠杀之。他对团队必需的各种人才也不怎么看重,他只重视与他有亲近关系的人,这点和刘邦相比是差远了。刘邦虽然经常耍流氓手段,干鸡鸣狗盗之事,但是在对待民生性命上他还是比较宅心仁厚的,是个心有敬畏想建大业的人。

单是《项羽本纪》中明确提到的,项羽指挥参与的屠杀活动就达十多次以上:

屠杀会稽太守与府内人员,“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屠杀襄城军民,“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屠杀城阳军民,“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屠杀雍丘军民,“西略地至雝丘,大破秦军,斩李由”;

巨鹿之战大破秦军,屠杀巨鹿军民;

坑杀章邯部降卒,“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进入秦国都城,屠杀咸阳官军百姓,毁灭无数,“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坑杀田荣降卒,“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

回救彭城时,屠杀汉军于穀、泗水间,“杀汉卒十余万人”;

追杀淹死汉军于睢水,“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如果不是一个孩子站出来劝说,项羽还差点杀光了外黄县所有的成年男子……

项羽临死前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可这“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未尝败北”的自豪的背后,是多少的亡魂冤鬼啊?他项羽不是要推翻暴秦么?可看到以上种种事实,我们还能称项羽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吗?项羽的残暴屠杀程度,远远超过了秦国的“战神”白起,在《史记》中当数第一。而且项羽死前还怪天意为难他,没有反省他手上的沾血太多,他的人生境界远远比不上白起,白起自刎前只愧叹他坑杀了赵国已降之卒。

确切地说,司马迁并没有认为项羽是一个大英雄,但承认他是一个“霸王”,“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这样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项羽原本可以成为盖世大英雄,结果却成了凶恶小人,“嗟彼盖代,卒为凶竖”,这都是因为他当初不爱读书不知仁义能安天下的道理啊。

把项羽归为一个大英雄,是后来某些人基于项羽身上某方面的精神作出的情感崇拜,比如李清照。三国贤相诸葛亮对项羽的评价就是“皆不以义,陵上虐下”,伟人的诗也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不欣赏项羽。那些附和认为项羽是一个大英雄的人,实际上是没有真实了解项羽所做过的事,只是从浅表上欣赏项羽的超常勇力与个人耍酷行为,电影《西楚霸王》就是这样,《霸王别姫》就更可笑了。真实的项羽,更像是一个性格残暴的混世大魔王,几乎不在乎民众的死活,与社会的前途。残暴,也是对项羽一生品行的总结。


(四)总结

一个人心里能装下多少人,才能成就多大的事业,从项羽的用人与排人上,就能看出他的胸怀和气量。项羽自杀前只顾念当初随他出征的八千江东子弟,而没有想过曾经有大批的能人勇士同样忠诚地追随过他,比如韩信张良范增陈平陈婴等等。项羽不信任外来人才,连项梁亲自为他挑选托以辅助重任的“亚父”范增,都能被刘邦离间成功项羽弃而不用。项羽手下的五位大将龙且、英布,钟离,子期,季布,竟然有三位被刘邦策反成功了,你说这样的项羽最终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呢?所以司马迁对项羽死前发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感叹感到非常好笑,“岂不谬哉”。项羽之死实在是咎由自取。

项羽在主持做大事、谋大业上,几无优点可取,他身上最大的优点是供能人驱驰,就能无往不胜,只可惜唯一能驾驭他的项梁中途战死。项羽的一生,得其时而不得其命,原本可以成为一代帝王,结果却是被分尸五段,他大起大悲的命运令世代之人感叹不尽。

而我们最应该从《项羽本纪》中学习的,是司马迁对那个时代失败者的客观贡献的尊重,与主观精神的敬重,没有迫于政治偏见或“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陋见对项羽进行故意隐抑贬损,没有以成败标准论英雄。《项羽本纪》最好体现了司马迁编写《史记》巨著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变化的只是历史场景与事件,不变的是人心与人性。


【作者简介】傅安平,1974年生,湖北黄冈人,工学本科。现自由职业,业余写作。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mtf32855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0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