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积墨山水特点(龚贤自藏山水册解密)

发布日期:2025-01-22 12:27:48     作者:一曲叹芬华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muj256905.html     违规举报


名画鉴赏

中国传统绘画最常见的装裱形式有立轴、手卷、册页,册页每开最大不过盈尺,六开到二十开不等,一般不会出现奇数开的情况,汇集一册。优秀册页统一中透着变化,翻阅起来,总有赏心悦目的感觉,龚贤的这册自藏山水便当属此类。

12开的《自藏山水册》是龚贤从1668年夏天画到1669年春天,末页有他自己的题跋:“此册自戌申初夏发轫,至己酉暮春卒业,留为笥中之藏,勿似米家石出诸袖中,为人攫去也。清凉山下半亩居人龚贤志,计12幅。”言语中流露出自己对此册山水的珍视有加。这12开册页或蓊蓊郁郁,春山含笑;或清明有致,江边农舍,可叹逝者如斯;或不取峰顶,只截飞瀑入水,山水相接处,构图上别出心裁;或幽径通山,巨石斜倚当道,疏者尽疏之致,密者极密之能,黑白相比相显,丰富的灰在两者糅合、调动着画面的情绪。


龚贤《自藏山水册》

每一幅都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清净世界。而画家的笔法也是非常多样,米氏云山的味道虽然在画中最是浓厚,但又隐隐可以看到董巨披麻皴,以及一些元人的笔意在里面。龚贤对米氏云山很是着迷,他自己说在20余岁的时候就见到米氏云山,并发现作这种画是需要读书修养与个人的气质才能画出来的,龚贤总是在揣摩、领悟米氏云山,他的气质与米芾父子自然有很大区别,米氏云山在龚贤笔下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适于文人笔墨游戏的样式,而是加入了许多丰富的内容,变得层次分明,繁简得体,浓淡相宜。

画趣拾珍

在中国文人绘画的表达中,境界的显现都落实于用笔、用墨,从山水画的确立到山水画的兴盛,从山水画的成熟到山水画的创新,笔与墨这对概念始终为山水画家循循探索的真理。宋元以降的山水画在经历了无数画家的耕耘探索后呈现出自然真切、笔墨独立与个性抒发的多样流变


龚贤《自藏山水册》

明末董其昌以“参禅入画”的方式阐释了他心中“山水画是什么”的命题,绘画的过程演化为悟道的体验,笔墨本体在全新的境界中生长,由此影响其后三百年间的山水画的发展。明清画山水者多如牛毛,龚贤能够从中脱颖而出,留名画史,与他独到的审美情趣有很大关系,他继承了其师的绘画理念,但又依据自己的个性有所发展。从境界到笔墨,从古人到师友,心摹手追,契而不舍,以此日积月累,在龚贤的心中建立了高品位的审美坐标和笔墨评价体系。

龚贤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以笔墨精进为基本落脚点,在境界的追求表现上他的山水是精心的“造境”,对墨的运用成为他影响后人最重要的方面。龚贤以师出名门的较高起点,经历着艺术风格的不断蜕变,从“白龚”、“灰龚”到46岁时的“黑龚”,逐渐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全过程。“白龚”是龚贤早期的风格面貌,属于极简略的一路,用笔简单到画面上只有一些皴擦的线条。从“白龚”过渡到“黑龚”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龚贤《自藏山水册》

1657年,龚贤作《自藏山水册》是其绘画创作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提出了气韵、笔墨、丘壑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追求;59岁时所作《山水》巨册(24页)是他的得意之作,诗跋多表现晚年时期追求的笔墨精神。在龚贤看来用笔和用墨是绘画基本的构成元素,经过长年累月的师古人,师今人,师造化的努力,最终形成了集大成的用笔论和用墨论。龚贤“笔尽笔法”之外,在“笔法中有墨气”而且“墨求墨气”、“笔墨非二事矣”,他认为:墨中有笔,笔中有墨。若墨中没有笔法,就是一滩墨糊涂,一片墨团团,只有在墨色的千变万化中笔法有致,才可称为“墨气”,才能称得是有灵气的“墨气”。

在现存的“黑龚”遗迹中最突出的特点是,龚贤将“积墨法”发挥的淋漓尽致,用润墨一点点的积累,反复皴擦,层层皴染,面貌多属于“浑厚华滋”一路,他用凝重、遒劲的线条勾勒山石树木的轮廓线,内皴其结构,遍遍加皴、复皴,直至自己满意为止。在这层层皴擦的过程中,他对水分的控制能力非常的精道,水少则枯,水多则湿,水少墨多则浓,水多墨少则淡,水多墨多则可泼,水少墨少则可皴擦,水墨的比例根据画面需要可灵活掌握,他多以渴笔皴擦,积渴成润,在这层层皴染中笔法有致,笔与笔之间留有空隙,到二、三遍积染时,便增加了景致的厚度,厚度中见淋漓生机,到了七、八遍时则越积越厚越黑,且这黑是黑到了老的极点,墨有了鲜活力,有了柔美,有了苍劲,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美感,趣味横生,谓“简贵自冷”。


龚贤《自藏山水册》

龚贤的墨色中有空间有层次,所作山水严谨细密,笔笔不苟,中锋搅动,节奏韵律与心相应,造型的张力特点经长期心手相摹,演化为习惯动作,进入到自我的节奏中,以此生发的水墨空间呈现出层层联系、层层对比、层层深厚的意韵,空间的跳跃借丘壑、山林而呈现出可呼吸的生命状态。

在空间转换上龚贤继承了两宋时期山水真切、虚实掩映、变化无穷的视觉经验特点,画作中的空间以“黑龚”为例,可追溯为宋人式的真切,精谨的笔墨,虚实的推演,营构了亦真亦幻的丘壑、丛林,或进入幽邃神秘世界,或登顶山峦一览群山,用虚幻的笔墨营构了一个个真实可信的场景,气息寂静而沉郁,北宋大家巨然、李成尤其是董源的空间意味在他的绘画中反复出现。​


龚贤《自藏山水册》

龚贤对于画面构图章法的安排也有他个人非常独特的视角,突然一个很奇怪的构图会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早已习惯顺应自然的隐士生活,在他的山水画中我们找不到人迹出现,他是个几乎不画除山水外任何题材的画家,一心经营的只是笔下丘壑,因为他害怕人的出现会打破山水的纯净与安静,所以他的画面总是那么安静,像是一个不会有人打扰、能够得到恬然与梦幻的好去处。龚贤创造了一个世界,但又不想让人涉足,任其荒芜,他醉心于山水画,万事万物皆如缕缕烟云,片片浮生,又何必再去寻找烦恼呢。

山水画的创作是龚贤重要的生命表达,其一生的探索与追求完全融入到山水画史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笔墨气息和位置章法,龚贤将其归结为:“笔法要古,墨气要厚,丘壑要稳,气韵要浑。”在治学方式上,龚贤继承了董其昌的理念,延续了中国传统文人修炼的途径。龚贤题跋或论述中阐述了他的艺术观:“我用我法,我法尽,而我即为后起之古人。”他的身后留下了大量的山水画作,以精求美,并且实践教授,传下多部课徒稿以及画论、画评,以渐悟式的不懈努力而成就艺术。


龚贤《自藏山水册》

龚贤独特的笔墨精神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不朽的影响,当代山水大家黄宾虹、李可染等是在龚贤的“积墨法”山水画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法有同异,黄宾虹兼用积墨、泼墨、破墨追求老辣、朴厚的味道,李可染将西方绘画的“逆光”引入到积墨中,最终形成黑白对比强烈的特色。

龚贤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曾在明朝为官,有着较为显赫的身世背景。明末清初的政治纠葛和朝代变迁,使得他家境败落,不得不寄人篱下,飘泊不定,终其一生。青年时代恰逢明亡清立,饱尝战乱之苦,他目睹了扬州清兵屠城惨剧,对于清兵入关屠杀汉人充满仇恨。因此尽管是一介布衣,却有民族气节,一生不屑为官,不肯依附清廷。


龚贤《自藏山水册》

龚贤10岁时举家搬迁至南京,13岁时与名士杨文骢跟随画坛大家董其昌学画,后来流寓扬州、泰州、海安等地,参加了反清复明的复社活动。他与复社成员在秦淮河畔结社赋诗,讲学论艺,挽救民族危机。由于他刚直不阿的人品以及在诗书画上的成就,他在南京士大夫中渐露头角。他的经济生活总体来说不理想,但是早年并不是很贫穷,当时还有余钱用于编印诗集,第二次居住扬州时编辑了中晚唐诗集。由于龚贤编印的古、近体诗进入出版市场的努力失败,亏了不少钱,成为他经济上的转折点。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龚贤孤身离开南京到扬州谋生,扬州是巨商大贾云集之地,其中有很多收藏历代名画的人有时会邀请龚贤到府上资赏,对于龚贤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扬州数年间,他赏析了不计其数的历代名画,并“百遍摹之”为后来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基础。


龚贤《自藏山水册》

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屠城扬州,龚贤因居郊外而幸免于难。迫于生计,龚贤在顺治五年秋天应南京旧友盐商徐逸的多次邀请,来到泰州东乡海安镇柳庄,做了徐家的塾师,教授其子徐凝。海安镇时为泰州七场之一,龚贤在这里一面教书一面读书,与饱学隐逸之士徐逸及其家人相处融洽,生活亦相对安适。顺治十一年冬,龚贤辞别徐逸父子,再次返回南京居住,已年届50。

龚贤中年回到南京,别无所长,唯擅长绘画,于是重操旧业,以卖画授徒为生,赚取微薄的稿酬,生活甚是清苦。安居才能乐业,颠沛流离,虽然还不至于住无定所,但是以龚贤的个性,艺术家的气质,又不善周旋、不善经营,经济拮据,生活潦倒在所难免。但是他贫居自得,睥睨公卿,视权贵如粪土,正应了古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龚贤《自藏山水册》

经历了战乱洗劫的家乡满是惨象,龚贤偶一登高,触目都是伤心之处,他不禁感念国家亡于满清。龚贤在南京几经搬迁后,隐居清凉山。他于屋前半亩空地上筑园栽植,名“半亩园”,并请画家王翚作《半亩园图》,他亲自题跋。龚贤定居半亩园后,周亮工、孔尚任不仅是他志趣相投的挚友,还是他的主要经济资助者。周亮工是清朝官员,一位有学识的收藏家、鉴赏家,周家丰富的书画收藏让龚贤受益匪浅。

他与戏剧家孔尚任谈艺论道,成为忘年之交,晚年病中的龚贤曾向孔尚任叙说了官场上许多令人痛恨的事,孔尚任后来创作的名剧《桃花扇》,其中许多内容就是龚贤在南京的亲身经历。尽管龚贤“足不履市井”,但是与他来往的人却不少,他与南京七位画家樊圻、吴宏、高岑、邹喆、叶欣、胡慥、谢荪等人切磋画艺,结下“兰亭雅集”,丹青雅谊,形成了中国绘画史赫赫有名的画派——金陵八家,其艺术造诣位居八家之首。


龚贤《自藏山水册》

龚贤定居清凉山半亩园之后,生活上相对稳定,因为有了这处闲庭散步,种草赏花,坐看风景,人居舒适的住所,龚贤的艺术才能得以发挥,排除各种干扰,消尽了自我得失的内在烦恼,除了偶尔与朋友书信往来,整日以酒相伴,吟诗作画,倾心尽意于艺术创作,参访古人画作,鉴赏印证心得,冲淡了探索过程中的艰辛与苦涩,内心的激荡与周遭的宁静在日出日落中消磨,这样的日子越长越好。“可喜山中无客来,柴门随我自关开。凉风飒飒催疏雨,黄叶纷纷下绿苔。”在似有似无的天地中,龚贤内心的丘壑从笔墨间流淌出来。因为专注,因为专心,因此画艺大进。

龚贤退隐清凉山,淡出江湖,宁愿贫寒而不愿附庸清廷,但是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泯,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促使他寄情于诗画之中,聊以自慰。龚贤的最后二十年是他绘画艺术的盛年,他的鸿篇巨制和精细入微的册页,大都完成于这一时期。1665年到1689年是龚贤在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时期,他的画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表现出作者娴熟高超的绘画技艺和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


龚贤《自藏山水册》

由于龚贤的名望和艺术造诣以及不向权贵献媚,他为豪门权势所不容。他们借索书为名欺压,让他不得安宁。1689年秋日,在贫困交加中,遭遇豪门横暴,龚贤身染重病,郁郁而亡。因为家贫无力安葬,全倚仗好友孔尚任的鼎力相助,才得以入殡。

龚贤曰:“画者诗之余,诗者文之余,文者道之余,吾辈日以学道为事,明乎道,则博雅。亦可浑朴,亦可不失为第一流人。放诗文写画,皆道之绪余,所以见重于人群也。若淳淳之以笔墨为事,此之贱也。”这是一位士大夫的追求。龚贤的敏感与孤傲,沉郁与庄严,清凉飘逸的心性与如如不动的文化品格,是一份厚重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去珍视。

名家小传


龚贤《自藏山水册》

龚贤(1618—1689年),字岂贤,号半千、野遗、柴丈、半亩、清凉山人等,入清后别号半千,所以画史中也常称他“龚半千”,祖籍江苏昆山,清初著名山水画家,为“金陵八家”画派之首,以一种极个人的山水风格突出。工诗文,善行草。著有《香草堂集》、《画诀》、《柴丈画说》、《龚半千课徒画稿》等。传世代表作《岳阳楼图》、《木叶丹黄图》、《摄山栖霞图》等。

文章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muj25690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7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