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大汇总)

发布日期:2025-01-22 05:41:36     作者:嘴角露浅笑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mus372571.html     违规举报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01-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非:不,不是

12.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引:拉

17.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02-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七、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03-

《诫子书》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

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ĕ)

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成”

2、古今异义

“险”“穷”“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背诵课文

七、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04-

《狼》

一、文学常识:

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

1.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2、古今异义:

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今为耳朵。

3、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③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

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久之。(2)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词多义:

(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盖以诱敌:敌方。

(3)前:狼不敢前:向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三、全文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

(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

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05-

《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01-

《三峡》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

【字音】

阙处( quē )襄陵(xiāng)绝巘(yǎn)

属引(zhǔ)沿溯(sù)飞漱(shù)

御风(yù) 猿鸣(yuán)曦月(xī)

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

【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

(1)自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假如,如果

(2)绝

沿溯阻绝 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 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02-

《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

【字音】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竹柏(bǎi) 猿(yuán)

【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4)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6)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7)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1)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3)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2)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4.重点问题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03-

《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

嘤嘤(yīng)鸢飞(yuān)

戾天(lì)经纶(lún)窥谷(kuī)

【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2)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

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

(1)绝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2)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3)直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4)百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5)无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词类活用】

(1)负势竞上

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2)互相轩邈

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3)任意东西

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4)风烟俱净

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5)横柯上蔽

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6)猛浪若奔

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7)望峰息心

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2)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4.重点问题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04-

《孟子》两章

《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诚实

(2)父命之

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命令

(3)丈夫之冠也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1)戒

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2)之

往之女家(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词类活用】

(1)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

舜(shùn)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益(zēng)拂士(bì)

【通假字】

(1)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

【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2)富贵不能淫

古义;使……惑乱、迷惑;

今义:淫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建

(4)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军人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

(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

古义:了解,明白;

今义:比方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

(2)动作状: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3)名作动:

人恒过(过:犯错误)

【一词多义】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

(2)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

(3)拂

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4)士

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7.国恒亡

恒:常

3.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4.重点内容

一、整体把握: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二、具体问题:

1.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05-

《愚公移山》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

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

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叩:敲,凿

(15)始龀

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3.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4.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古义:直

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义:扛

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古义:止

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古义:山冈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古义:愁,担心

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5.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作动,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

6.一词多义

(1)方:

(1)方七百里(面积)

(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3)方欲行(将要)

(2)固: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

(4)固若金汤(坚固)

(3)穷: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2)穷凶极恶(极端)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4)许:

(1)杂然相许(赞同)

(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

(5)通:

(1)指通豫南(通向)

(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政通人和(顺利)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

(5)通计一舟(全,整个)

7.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8.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用箕畚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9.课文内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①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②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③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④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鲜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06-

《周亚夫军细柳》

1.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汉武帝亲自巡视、慰劳细柳军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3.重点字词

棘门(jí)彀弓弩(gòu)弩(nǔ )

按辔(pèi)胄(zhòu)嗟(jiē)

曩者(nǎng)被甲( pī)车骑(jì)

作揖(yī)

【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着。

改容式车

“式”通“轼”,扶轼。

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词类活用】

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盔甲

【一词多义】

(1)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使者、使臣)

使人称谢(动词,派遣)

(2)军

军细柳(动词,驻军、驻扎)

上自劳军(名词,军队、守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军营)

(3)诏

不闻天子之诏(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

使使持节诏将军(动词,宣告、告诉)

(4)为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动词,作为、封为)

天子为动(介词,被)

(5)之

已而之细柳军(动词,往,到……去)

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

称善者久之(音节助词,舒缓语气。)

(6)以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介词,把)

以备胡(介词,用来、来)

将以下骑送迎(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

请以军礼见(动词,用、行)

【古今异义】

(1)将军亚夫持兵揖

(古)兵器 ;

(今)士兵

(2)将军约

(古)规定;

(今)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

(3)军中闻将军令

(古)听从;

(今)用鼻子嗅

(4)使人称谢

(古)告知;

(今)感谢

(5)其将固可袭而虏

(古)必定;

(今)坚固,顽固

4.重点句子

(1)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不久,(皇帝的车队)前往细柳军营,军营的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挽弓搭箭,(戒备森严)。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译文: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三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

(3)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像儿戏罢了,其将士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获。至于亚夫,岂能被侵犯?”(说罢)连连称赞不已。

5.重点内容

(1)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答: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2)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答:正面描写:“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侧面描写:“将军令曰”“将军约”

(3)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 ——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 ——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 ——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 ——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 ——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 ——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

理解性默写

《三峡》(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朱元思书(吴均)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九年级上册古诗及文言文梳理

-01-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2)守巴陵郡。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5)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7)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8),在洞庭一湖。衔(9)远山,吞(10)长江,浩浩汤汤(11),横无际涯(12);朝晖夕阴(13),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4)也。前人之述备(15)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16),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17)霏霏(18),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19),日星隐曜(20),山岳潜形(2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2);薄暮冥冥(23),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4),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25)明,波澜不惊(26),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7);沙鸥翔集(28),锦鳞(29)游泳;岸芷汀兰(30),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31),静影沉璧(32),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34)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6);居庙堂(37)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38)?

【注释】

(1) 范仲淹(989—1052)。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文集》。

(2)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及、到。

(4)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5) 具:通“俱”,全,皆。

(6) 制:规模。

(7) 属:通“嘱”,嘱咐,嘱托。

(8) 胜状:胜景,好景色。

(9) 衔:连接。

(10)吞:吞吐。

(11)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汤汤:水流大而急。

(1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

(“际”“ 涯” 的区别: 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3)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晖:日光。

(14)大观:雄伟景象。

(15)备:详尽。

(16)迁客:降职远调的官吏。

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17)淫雨:连绵的雨。

(18)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9)排空:冲向天空。

(20)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辉

(21)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潜:隐没。

(22)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23)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2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25)景:日光。

(26)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 

惊:起伏。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27)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万顷:极言其广。

(28)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

(29)锦鳞:美丽的鱼。鳞,代指鱼。(借代)

(30)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香草的一种。

(31)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里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2)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璧:圆形的玉。

(33)宠辱偕忘: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宠:荣耀。偕:一起。

(34)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

(35)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3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

(37)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在朝廷。

(38)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岳阳楼记》相关知识点

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若夫/淫雨霏霏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谪守巴陵郡   谪:贬官

(2)增其旧制 制:规模

(3)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美好

(4)横无际涯 际涯:边际

(5)朝晖夕阴 晖:日光

(6)南极潇湘 极:至、到达

(7)迁客骚人 迁:贬谪、降职

(8)连月不开 开:指天气放晴

(9)日星隐曜 曜:光芒

(10)樯倾楫摧 倾:倒下 摧:折断

(11)薄暮冥冥 冥冥:昏暗

(12)去国怀乡 去:离开 国:指国都

(13)至若春和景明 景:日光

(14)沙鸥翔集 集:停息

(15)锦鳞游泳 鳞:代指鱼

(16)岸芷汀兰 汀:小洲

(17)长烟一空 一:全

(18)宠辱偕忘 宠:荣耀 偕:一起

(19)把酒临风 把:持、执

(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21)或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百废具兴 “具”同“倶”,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咐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细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古义:景象

今义:观看

(3)越明年

古义:到

今义:跨过(阻碍),跳过

(4)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5)是进亦忧,退亦忧

古义:指“处江湖之远”(或: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指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今义:后退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

(5)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02-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2)尤美,望之蔚然(3)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4),有亭翼然(5)临(6)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7)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8)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9)之心而寓(10)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11)开,云归(12)而岩穴暝(13),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14)发而幽香,佳木秀(13)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16)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17),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18),山肴野蔌(19),杂然而前陈(20)者,太守宴也。宴酣(21)之乐,非丝非竹(22),射者中,弈(23)者胜,觥筹交错(24),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25)白发,颓然(26)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27),鸣声上下,游人去(28)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29)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30)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31)谁?庐陵欧阳修也 。

【注释】

(1) 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2) 壑:山谷。

(3) 蔚然:茂盛的样子。

(4)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5)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 临:靠近。

(7) 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8) 意:情趣。

(9) 得:领会。

(10)寓:寄托。

(11)霏:雾气。

(12)归:聚拢。

(13)暝:昏暗。

(14)芳:香花。

(15)秀:开花,这里指滋长。

(16)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7)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

(18)洌:清。

(19)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野味。蔌,菜蔬。

(20)陈:摆开。(21)酣:尽兴地喝酒。

(22)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23)弈:下棋。

(24)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25)苍颜:脸色苍老。

(26)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27)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28)去:离开。

(29)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30)述:记述。

(31)谓:为,是。

《醉翁亭记》相关知识点

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3)日出而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

(4)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5)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

(6)伛偻提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7)泉香而酒洌 洌:清

(8)山肴野蔌 蔌:菜蔬

(9)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10)宴酣之乐 酣:尽兴地喝酒

(11)弈者胜 弈:下棋

(12)觥筹交错 觥:酒杯

(13)峰回路转 回:曲折、回环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

3.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2)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

微斯人,吾谁与归(投靠,依附)

(3)乐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乐)

(4)谓太守自谓也(命名)

太守谓谁(为,是)

(5)之山之僧曰智仙也(结构助词,的)

名之者谁(代词,代指醉翁亭)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4)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自暗而明、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03-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崇祯五年(2)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3)矣,余(4)挐(5)一小舟,拥(6)毳衣炉火(7),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10)、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1),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2)拉余同饮。余强饮(13)三大白(14)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及下船,舟子(16)喃喃(17)曰:“莫说相公(18)痴,更有痴似(19)相公者!”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挐(ná)】撑(船)。。

(6)【拥】穿着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10)【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1)【一芥】一棵小草。【芥】原指小草,文中指像小草一样渺小。

(12)【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3)【强(qiǎng)饮】勉强地喝。强:尽力。

(14)【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指酒杯

(15)【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6)【舟子】船夫。

(17)【喃喃】小声不断地念叨,也可翻译为自言自语。 

(18)【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士人的敬称。 

(19)【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相关知识点

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断一处)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2)余拏一小舟 拏:撑(船)

(3)雾凇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

古义:人称代词,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今义:白色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语,下大雪)

(2)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mus37257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8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