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起吃的10种食物,盘点两种食物不能一起吃的谣言

发布日期:2025-01-12 06:45:23     作者:温软的嘴唇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mwh408587.html     违规举报

现在的人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了,人们也越来越关注食品健康。然后就有人为了博眼球,散出各种食物不能同吃的谣言,特别是在朋友圈看到老妈们转发的关于“食物相克”的文章。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我们还可不可以愉快的吃饭了。


谣言一:鸡蛋 糖精会致死


说鸡蛋加糖精是不能搭配吃的。因为鸡蛋加热后,其中的氨基酸会与糖精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化合物是有毒的,服用过量就会导致死亡!这是真的吗?据专家介绍,“鸡蛋 糖精=中毒”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不过作为“主角”之一的糖精的确不宜多食用。1999年下半年,全国糖业市场上糖精的份额己高达市场总份额的55%~60%,严重挤占了蔗糖的份额。而在消费者在完全不知道糖精危害的情况下,短时间内食用大量糖精,引起血小板减少而造成急性大出血、多脏器损害等,引发恶性中毒事件。

这可能是流传最广的谣言了,然而实际是海鲜里的砷主要以有机砷的形式存在,无机砷的含量在海鲜里最多不超过总砷含量的4%,其中多是五价砷,少量是三价砷。而占主体地位的有机砷的危害非常之小,绝大部分以砷甜菜碱的形式存在,它们基本上会被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如果要在这个问题上较真,我们反而应该担心包括大米和面粉在内的谷物产品,它们提供了我们日常饮食中大部分的无机砷。

谣言三:豆浆 鸡蛋造成营养流失


这个是豆浆不能与其他食物同食中流传最广的,这个说法的理由有两种:一是”豆浆中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够抑制蛋白质的消化,降低营养价值”;二是”鸡蛋中的粘性蛋白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形成不被消化的物质,大大降低营养价值”。实际是只要二者彻底加热,破坏了抗胰蛋白酶,就不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豆浆与鸡蛋同吃,不仅不影响营养价值,还具有更健康的意义。

谣言四:菠菜 豆腐=结石


之前人么认为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会与豆腐里的钙结合成不溶性沉淀。但菠菜中除了草酸钙,还含有钾、镁、维生素K等,这些物质反而能够促进钙利用、减少钙排泄。至于大家最关心的草酸钙,由于草酸极易溶于水,只需把菠菜在沸水中焯1分钟捞出,就能除去80%以上的草酸。剩下的那点且不说量不够,而且就算你一起把菠菜和豆腐吃进去了,它俩之间也根本没有反应的条件和时间啊。

谣言五:红白萝卜同食导致败血症


胡萝卜中含有一种抗坏血酸解酵素,它会把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破环掉,也会有败血症的出现。但是抗坏血酸氧化酶,其实存在于许多天然植物中,部分植物组织中的抗坏血酸氧化酶,会使抗坏血酸 (维生素C)氧化,但酵素属于蛋白质,蛋白质在烹煮高温中会变性失去活性,对维生素C的影响较小。

食物相克的来源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是来源于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古代中医记载的“十八反”“十九畏”是针对药物的使用的,而中医又一直认为药物和食物是相通的,所以在食物上面理应也有相克之说。我则更偏向与相信这些食物相克来源于民间的经验——其实我们翻开古代医书不难发现,其实很多的药方和疗法同样是首先来自民间经验和个案,然后再用理论去解释该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古医药书就是民间经验的摘录。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可能听说过,蟹和柿子不能一起吃,会肚子疼。我们可以想见,从前有一个人,吃了蟹和柿子,然后他肚子疼。于是他认为蟹和柿子一起吃会导致肚子疼,他把这个经验告诉别人,或者写进了书里,后人就拿着这些记录警醒自己不要把柿子和蟹放在一起吃,这就是种种食物相克知识的起源。

1935年我国生物化学家郑集曾经搜集了184对“相克”的食物,从中选出14对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遇到的组合,用老鼠、狗和猴子做实验。他本人和一名同事也试验了其中的7种组合。在食用24小时内观察实验动物和人的表情、行为、体温及粪便颜色与次数等,都很正常,没有中毒的迹象。在郑集试验的“相克”食物中,就包括螃蟹与柿子、大葱与蜂蜜。郑集碰巧是我国最长寿的科学家之一,活了110岁。近来中国营养学会分别与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做了更严格一些的“食物相克”实验。兰州大学的实验选了5组传说会相克的食物组合,由100名健康志愿者食用,连续吃了一周,没有发现哪一组食物会引起异常。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实验则另外选了12组食物组合,有30名志愿者连续吃3天,也未发现异常。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一些谣言而提心吊胆,等到真正证实了,自然会通过可靠的途径在世界范围内发布警告,而现在既然没有此类警告,而那些所谓的相克致死的食物表并没有得到重视,这就已经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它们不是真的。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mwh40858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6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