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道教圣地 山西交口县的云梦山

发布日期:2025-01-22 11:47:35     作者:伴随你左右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nhb262281.html     违规举报

云梦山位于交口县石口乡境内,吕梁山脉中部,距交口县城7.5公里,海拔1980米。这里峰峦叠嶂,云蒸霞蔚;飞瀑溅玉,山野珍奇;丹崖峭壁,险峻幽美。素有“云梦仙境”之称,是著名的道教发源地之一。


云梦山峰高崖险 水帘洞名不虚传


云梦山峰高崖险,寺庙别致。整座山崖犹如一把硕大的利铲铲就一般。光滑的崖壁向外突出,崖腹向内微收,恍似一老者,收腹俯身凝视着无限的美景。峭壁之上诸多大大小小的岩洞隐藏着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所建庙宇依山就势,体现了顺其自然的特点。内殿为洞窟,外殿为宙宇,其规模大小不等,建筑风格迥异。主要建筑有三清殿、玉皇庙、财神庙、水母娘娘庙等。远远望去,庙观巍峨,疏密有致,点缀于悬崖峭壁中央,美轮美奂,尽收眼底。

攀岩而过,有一人工栈道,栈道是在峭壁之上凿孔打桩,上辅木板而成,走在上面便会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是攀岩过壁的唯一通道。站在栈道上向下看,石壁悬空,悬崖之险着实令人望而生畏,仰首看时,石壁突兀,高达千仞,似乎顷刻间便有倒塌之势。好在壁上有一条手扶钢索,只有紧紧拉着它走过栈道,才会减少些许恐惧之感。


过了栈道,沿石壁上攀,便可看到许多岩洞,站在洞内向外瞭望,哇!好美的人间仙境!只见颗颗银珠挂洞前,恰似珍珠倒卷帘。置身其间,如临仙境一般。据大明嘉靖七年(1528)碑文记载,此窟便是传说中的水帘洞。明代隰州知州何继武曾有诗云:

岩上潺潺碧水来,银丝万道喷苍苔。

仙坛山水无边趣,满目黄花次第开。

龙泉洞扑朔迷离 鬼谷子正本清源


云峰观是云梦山最大的古建筑,观内有一洞穴叫“龙泉洞”,又叫“鬼谷洞”。该洞岩溶地层为古生界寒武系白云岩地层,地质年龄约为2.5亿年,它是吕梁二期造山运动挤压断裂,将地下暗河抬升后形成的结果,此洞属较大型迷宫式溶岩洞穴。

龙泉洞洞中有洞,洞中套洞,景中有景,景象万千,具有深而幽、神而奇的特点。洞内最宽处可容纳千人,窄处难容一人。洞内灰华遍地,悬挂着无数形态各异,琳琅满目的石钟乳,有像鸟的,有似兽的,栩栩如生,憨态可掬。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来此探幽,但终归弄不明白其中的奥秘。

龙泉洞,因鬼谷仙师曾在此洞中隐居而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一说:“因山下‘桃花女’误饮鬼谷之水而怀孕,十年临盆,其子面若黑炭且带赤须,遂弃之于横水桥,后被丹阳真人收养,鬼谷子由此而得名。”


大明嘉靖七年(1528)龙泉洞碑文题记:“鬼谷子又名王禅老祖,姓王名栩,晋平公时人”。今洞内尚存独木桥,桥旁有二具仙人遗骸。桥下水流潺潺,景致神秘莫测。传说,尧帝老师蒲伊子①常常到云梦山与王禅老祖对弈,一天,落雕塔村樵夫上山砍柴,在洞中观看二人下棋,一时饥渴,便吮食仙人桃核充饥,良久,樵夫发现随身携带的斧把已朽,便从洞中出来,遂被云梦山神雕驮回家中。谁知进洞一日,人间已过数载,神雕化作一块巨石,该村由此得名。“观棋柯烂”的典故就出于此故事。

如今“龙泉洞”上方的雕巢越垒越大,传说每逢甲子年老雕才能重见天日,鹰嘴岩便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此时落雕塔村民便用砍牛祭祀的方式将牛肉分食。此民俗也一直沿袭至今。

传说龙泉洞可通达陕西,其实洞穴的出口在后山,洞口有一酷似古代老人的石造像,面容清瘦,头挽高髻,下巴微翘,五官端庄,衣着头饰宛若春秋战国之人,与世间广为流传的鬼谷子相像。还有传说与鬼谷子的关门弟子毛遂一般,反正石像浑然天成,民间众说纷纭,只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鬼谷子曾在此学《易》,并著书《捭阖策》②,论述了捭阖阴阳之术。今洞内石壁上仍镌有甲骨篆文,离奇难辨,有待进一步考证。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乃“龙泉洞”的幽深莫测,可谓天地造化。鬼谷子在此隐居讲学,培养了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庞涓和纵横家苏秦、张仪,创立我国古代最早的军校。传说,唐代名将薛仁贵征西时,鬼谷子曾授薛丁山神雕弓和穿云箭的故事亦发生在这里。

云梦山千古绝唱 岩洞葬源远流长


鬼谷子之后,历代文人骚客纷至沓来,演绎出无数脍炙人口的文化篇章,留下许多摩崖题记和碑刻。据《隰州志》③记载:石壁刻知州何继武诗二首。其中,《登山寺洞》赞曰:

邀朋携酒上仙台,洞口山花向我开。

放浪不知天地阔,醉扶岩下卧苍苔。

更有清乾隆进士王弘谦携友同游水帘洞时唱出了“寄语游人莫漫去,倾樽且醉小蓬莱”的佳句。云梦美景可见一斑。

云梦山碑刻林立,但年代最早的碑刻要数元代皇庆元年(1312)重修云峰观碑记,碑文不但记述了鬼谷子其人隐居云梦山,还记载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居龙泉洞筑蒲子城以及唐代名将子遐将军置寨云梦山的具体位置等。就连罕见的明末甲申年李自成大顺国碑文题记也能在这里找到。如此看来,云梦山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声名鹊起,也就不难理解了。

大凡到过云梦山的人,无不对这里岩洞葬的起源颇感兴趣。在云梦山有不少岩洞葬的存在,这种葬式在黄河流域十分罕见。云梦山岩洞葬基本上是在人迹可至,但较为隐蔽的山涧洞穴中,即便是当地人也很少知晓这些洞穴中葬有人。目前,保存基本完整的不下十余处。这种颇具神秘色彩的葬俗文化在我国长江流域称之为崖葬或崖墓,是汉代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最富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式,明代《嘉靖图经》中对行岩洞葬的苗族丧礼有记载:“康佐苗……有丧则举家杵击臼,更唱迭合,三五日方置岩穴间,藏固深蔽,人莫知其处”。巧的是在云梦山发现的一处岩洞葬洞口也有一个依山而凿的石臼,这是否说明古代云梦山存在着独特的丧礼和祭祀活动,“巴文化”与“汉文化”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文化渊源?

然而,经查阅《史记》和《隰州志》等资料,并未发现云梦山一带有西南少数民族迁徙的记载。相反,从汉代直至金、元以来,北方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不断南下扰掠,而云梦山正位于古河东郡与西河郡交界地带,是汉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发生强烈碰撞的交汇地带。又经笔者实地考察,一些岩洞的洞壁有烟熏过的生活痕迹,初步证实此洞穴是一处“古崖居”,石臼和丧礼并无必然联系。云梦山这种特殊的葬俗文化,并未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隰州志》卷二十三载:“羽衣士,明万历己酉入水帘洞,四日不出,行至一深涧,黑水滔滔,不可得过,至一窝,获仙棋一具,其色如玉,字迹俱龙凤鸟蛇之形。后出,此人登千百尺石崖如履平地,常坐树梢,人莫知其所踪。今石崖上器物尚存。”综上所述,这里一直是道教活动场所,千百年来香火不断,慕其威灵者络绎不绝,如今还保存有“升仙洞”和“上天梯”等古代遗迹。云梦山岩洞葬的起源恐怕与这些死后寻求升仙的方术之士不无关联。

银河谷天下奇观 云梦游返朴归真


云峰观之左上方有鬼谷,鬼谷又名银河谷,银河谷有星象台和子遐寨。谷底野生核桃树茂密丛生,常有褐马鸡栖息于此。谷口凌空而上,每逢炎夏,一股清溪飞流直下,直冲谷底深潭。数九寒天,涓涓细流结冰成塔,格外诱人。冰塔最高可达三十多米,晶莹剔透,冰清玉洁,宛如一尊玉观音。冰塔虽诱人,并非年年能见到,由于受水量、风向、气温的影响,数年才能见到一两次冰塔塔尖与谷口相连的壮丽景观。民谚说得好:“今年冰塔高,来年收成必定好!”冰塔的有无已成为当地农民收成好坏的“晴雨表”。


云梦山虽历经沧桑,风雨侵蚀,但依然不失古朴神秘之风。奇山秀水,飞尘罕至;云梦飞瀑,五里鬼谷;十里桃花,漫漫云海;云雾缭绕,上下翻腾,犹如鬼谷演兵布阵。有时又恰似仙女翩翩起舞。难怪清代隰州知州胡文焕云梦山一游,便写出了“乘兴登临遥极目,恍似二岛一蓬莱”的绝美诗句。


云梦山汇集了高山、奇峰、悬崖、异谷、飞瀑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山野凹谷生长着数百种名贵中草药和大量绿色山珍野果,尤以羊肚菌、黑木耳、猪苓、山葡萄、沙棘、野人参等久负盛名,既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的游览胜地,又是一处生态旅游的极佳去处。

云梦山悬崖的陡峭,

寺观的别致,

岩葬的神秘,

诗画的韵味,

形成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

这里有春天的粉、

夏天的绿、

秋天的红、

冬天的白,

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注 释】

① 蒲伊子:据《隰州志》卷六载,蒲伊子,一名蒲衣子,以其衣蒲故名,姓伊名畴。抱道而居蒲谷山中,尧闻其贤,躬往师之,又云舜以天下让,蒲伊子遂隐此山,蒲子村由此而得名。

②《捭阖策》:又名《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汇都秦氏刊本。

③《隰州志》:古有旧志,修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现存版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刊本,共二十四卷。

责编:彦 利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nhb26228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3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