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之涣的一首诗(王之涣千古名句)

发布日期:2025-01-22 07:58:19     作者:浊世佳公子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oen183253.html     违规举报

王之涣作品不多,唐诗中所传作品寥寥无几,也就六首,但有两首为千古佳作,其中一首即是《凉州词·其一》,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关于王之涣的一首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关于王之涣的一首诗

王之涣作品不多,唐诗中所传作品寥寥无几,也就六首,但有两首为千古佳作,其中一首即是《凉州词·其一》。

附王之涣名作《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信很多人都能背诵的,该诗篇音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且诗境壮阔、苍凉,直震人心。

有人质疑王之涣诗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中,“一”与“孤”皆是表示单个意思,是否意思重复了?

那么王之涣是否真的疏忽了?还是该句确实犯有重复累赘之弊呢?

我们且将诗篇作一番分析,自会分晓,如下:

一、鉴赏

1、创作背景

《唐才子传》略载王之涣,言其弱冠之时即可能文,常常吟诗作赋。但又与其它柔弱的文人不同,他喜欢携剑远行,豪气干戈风云。因家族显赫,以门荫入仕于衡水县主薄(相当于秘书之类文职)。722年,王之涣34岁时,其才学获得该县县令李涤之赏识,将第三女嫁给王之涣。但依王之涣刚正率直脾气,很难与官场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王之涣在官场落落寡合,没过几年就心生退意。此后王之涣被人栽赃诬陷,一气之下直接辞官归隐了,当时才38岁。而后居家潜心研究诗文,一时功力大进,与好友唱和,挥墨激荡成篇,声名远扬。亦有纵剑驰骋西北等边疆,在领略壮阔、苍茫的边塞景色同时,吟就一些诗篇。

2、诗篇构思

辞官后,王之涣有更多的精力在诗文上下功夫,且有闲暇与一众好友在边疆各地壮游豪吟。《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曲调所配的歌词。王之涣于边塞之景所作诗篇词壮韵浑,既能合唱吟之歌词,亦是表现边疆的荒凉、孤寞的情境。

3、篇章布局

起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时气势喷薄而出,开壮阔、雄浑的景象。

下迎奔腾凶险的黄河,上有茫茫无限的白云。在到达孤城途中,所见的是黄河波浪滚滚之景,奔腾不息,震天骇地。绝域其上,白云缭绕盘旋,天地苍茫。

接“一片孤城万仞山”,孤城坐落在千千万的巍然耸立的巨峰中,就像一片飘离的云儿。何其苍凉、孤独?

一般人不敢轻易地以气势雄绝开头,且能以匹配功力相续。但王之涣不同了,所谓艺高胆大,一、二句连续以绝势壮景,而无气息不继。

“羌笛何须怨杨柳”,急转而下,面对此悲壮、凄凉的孤城之景,谁在吹奏羌笛,曲中满是哀怨,伴随着纷纷洒落的杨柳枝叶。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怨春风?怨它吹送玉门关太少吗?

不仅仅是。更多的是怨情。怨恨这个远离国家腹地千万里的边疆;怨恨因事务不得不远离家乡而羁困此处;怨恨与亲人不能相聚……

三、四句的“羌笛”、“春风不度”情境,不仅将前面的悲壮之势给推向高潮及不绝作响,更是将悲壮、凄凉的气氛渲染至极。全篇无不透露着一种悲壮、雄浑的气势,又是一种惆怅、凄凉的情感。

4、艺术价值

王之涣《凉州词》诗篇,声韵和谐,气息饱满,极尽表现悲壮、苍凉的情境。做到“三统”境界,即气、境的统一,声、韵的统一,曲、情的统一,王之涣此诗篇几乎无懈可击,浑然天成,具有很不错的艺术效果。此诗篇很多人将其作为七绝典范之一,历代文学鉴赏家都有很高的评价!

二、对于质疑的答复意见

针对“一”与“孤”的用词,是否犯有重复累赘的质疑?

首先,诗句意义不能简单以其汉字表面意思来理解。“一”与“孤”,虽然在汉语词义上皆是单个的意思,但它们所形容程度、状态有所不同的,前者重在某种事物概括以一类的表述,后者则重于孤独情景之形容。

其次,诗句有其独特的内涵、精神意义。在千万处巍峨高耸的山峰包围之下,有一城池,孤独、幽荒地坐落其中,远隔朝廷千万里,人们不易到达,像是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整句可理解为“万仞山峰中包围着的孤城,显得一片凄凉、落寞。

最后,“孤城”与“万仞”对比手法,强烈表现孤独、惆怅之意。

综上所述,“一片孤城万仞山”,描述比较成功,没有存在“一”与“孤”的词意重复的问题,也就是说王之涣没有错。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oen18325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3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