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准确解读资治通鉴的人(学思践悟资治通鉴)

发布日期:2025-01-22 05:12:58     作者:听她讲故事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oog107241.html     违规举报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

【出处】《资治通鉴》 周纪一

【原文】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译文】有一天,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奏乐间下起了大雨,魏文侯突然下令备车前往郊外。左右侍臣问:“今天喝酒喝的正高兴,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魏文侯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了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但也不能违背了约定!”便前往郊外,亲自把不能打猎的消息告诉了那位村长。


【解读】某日,魏文侯宴飨大臣,忽然天下起了大雨。喝得正高兴的魏文侯突然说:“抱歉,你们接着喝,我得出城告诉主管山林的虞人,本来和他约好今天下午打猎的,现在雨下得这么大,必须要改天再打猎了。”众臣劝他不要去了,或者派个人通知虞人,魏文侯不答应,说:“我与虞人亲口约定的,岂能因为下雨随便毁约而不亲自告诉他呢?”遂冒雨亲自前去知会虞人。文侯走了,众臣自然没有兴趣再饮,不过大家都很感动,堂堂魏侯与底层小吏的约定尚且如此守信,对我们这些大臣岂不更好,跟着这样的大老板混,靠谱!

所谓虞人,是古代掌管君主山泽苑囿的人。级别虽然不高,但是他清楚山川地貌、熟悉园林特点,是君主打猎时最重要的向导。从魏文侯冒雨赴约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君子重诺守信,也可以看到了上司对下属的尊重和体谅。

首先,我们来分享另一个发生在晋国的君王诚信事故。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重耳逃出晋国开始了二十年的流亡生涯,先后流亡翟、卫、齐、曹、宋、郑等国,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外,大都不太待见这位晋国的流亡公子。后来,重耳来到最强盛的楚国,受到非常隆重的接待,楚成王甚至用诸侯礼节接待重耳。这,也让落魄流亡十几年的重耳受宠若惊,楚成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君位,如何报答自己?重耳回答说,“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如果我们在沙场兵戎相见,我一定为您退避三舍。”这,就是退避三舍的由来。当时,楚国大将子玉听到重耳的话,认为重耳出言不逊,我们楚国如此礼遇你,你却想着怎么和我们打仗的事,便请求楚成王杀了重耳,结果被楚成王拒绝。

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二十年的重耳回到晋国,登上国君之位,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回国主政的晋文公励精图治,又遵循齐桓公的“尊王攘夷”的老路,寻求称霸中原,由此引发与楚国的矛盾,双方也在前632年走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开战前,面对咄咄逼人的楚军,晋文公以兑现承诺为由,让晋军从陶丘主动后撤九十里,直到城濮方才停下来。晋军与楚军在城濮决战,大败楚军,进而确立了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而晋文公履行承诺,对楚军“退避三舍”的故事,也作为信守诺言的典范,被历代人民所传颂。

以现代法律的眼光来看,“退避三舍”体现着一种“契约精神”,即: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受到自己诺言的约束,信守约定。而在古人看来,诚信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也就是说,人如果没有信用,那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于世、立足于社会,没有了诚信就像是大车没有了马和车身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接的销钉,还能靠什么行走呢?与亲朋或者下属的约定,我们或许会极力做到言出必行,但与那些竞争对手的较量中,可能更多会考虑斗志斗勇。有时候,在与竞争对手的过招,恰恰是展现自己品性和美德的最好时机。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不但受到了皇帝的亲自召见,而且还被要求与千多名进士同殿考试。但是,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如果为了获得胜利,就出尔反尔,用欺骗赢得竞争对手,最终受到伤害的可能是自己。

约期打猎,对魏文侯来说,或许只是一次娱乐健身活动,但对虞人来说,则是其最重要的工作,必然会作精心准备。如果魏文侯出尔反尔,虞人很可能会失望沮丧。魏文侯没有因为虞人只是“小人物”、打猎只是小事而失约,他知道,只有自己信守诺言,珍惜民力,才是以身作则,才能以上率下,才能实现霸业。战国牛人扎堆在魏国,难免九龙治水,各逞其能,反到会坏了大事。这就要求,魏文侯一定要当好龙头,带着这些强龙向一个共同目标前进。魏文侯管理众多牛人的办法,除了给大家相应的权力和待遇外,最主要的就是诚信待人,让大家充分感受到君主的真诚与关怀,乐意竭尽全力地为其效劳。

魏文侯是一个有能力,同时品德良好的君主,智伯瑶无法与之相比。反观智伯瑶缺少仁德,魏文侯则尊师重道,信守诺言,是一个有仁德的君主。按照常理,吃喝玩乐的时候,很容易忘记自己所承诺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一个君主来说,他想去哪就去哪,但魏文侯能在吃喝玩乐的时候,甚至在天气变坏的时候,依旧记得自己与一个山野村夫的约定,这一点很了不起,也说明他这个人能克制自己。古人说,言而有信。现在的人,很少有人能以死践诺了,甚至认为承诺是用来打破的,而不是用来遵守的;欲望是用来放纵的,而不是用来克制的。

司马光打算通过这件事情,告诉帝王要像魏文侯一样守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魏文侯对于像虞人一样低微的人,都一样守信,这样使得国民信服,不敢违背魏国的行令。但凡君王高高在上,对于重要之人都会守信,很难做到像魏文侯一样,对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同样守信。所谓帝王,就是臣民的表率,帝王守信了,国民自然也都是有信义之人。

现实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中山狼”式的人,在下属面前得志猖狂,在上司面前阿谀奉承,平时也许混得顺风顺水,但出来混总有还的时候,随着恶缘的不断积累,将来遇上“黑天鹅”的概率也会越来越高。有些领导则不然,他们尊重下属,亲和力强,平常从不吝惜自己的微笑,一个轻轻的点头、一次随和的握手,暖人心,也聚人气。也许有人会把嘘寒问暖当成收买人心的“伎俩”,其实大可不必,坦坦荡荡,以阳光心态真诚待人,心情舒畅,身体也更健康!

其实,魏文侯是个懂得尊重“小人物”的领导者。所谓的“小人物”,其实并不小。魏文侯虞人期猎的故事,除了关注君王言而守信外,更关注重视基层“小人物”的特点。任何事物的演变,都是增量式渐进变化的,是自发的、不可抵挡的,是来自事物内部的变化,而不是被外部引导变化的。关键时候,那些“小人物”常常是成败的关键。毛泽东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伟人在实践中收获的真知,但常常被人当成一句套话。

我们再来分享一个“小人物”的事故。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那位富翁后来又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商人便被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到同一个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


古语有云:“言必信,行必果。”诚信的根本作用,不是说这个人的品质有多高尚,而是说这种行为结果的可预期。这是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的最佳方式。既然做出承诺,就应当严格遵守。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我们应秉持契约精神行事,诚实守信,这样才能保证法律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社会秩序得到更好的维护。生活里、工作中,切勿只关注“上”和“大”,更须重视“下”和“小”。往小了说,身边的“小人物”,有时能救命,有时也会要命;往大了说,历史的很多关口,都闪现着“小人物”高大的身影。

在我们现代有合同约束双方,或许能达到一定用处,但在古代特别是社会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春秋时期,要想让别人信任你,靠的是个人品质。如果你曾经很少跟别人接触,又没有通过新闻媒体来为自己传播,你怎么能让别人知道你言而有信的品质呢?而梦想强国富民的魏文侯,以及心怀远大抱负的商鞅,通过低成本的方式玩一场政治秀,让别人知道我们往后所作所为都是言出必行的。也许我们会认为,想让别人相信自己还不简单吗?直接当面答应别人,自己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是说到做到。这样做不是不行,但真要打消别人的顾虑,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让别人快速相信你,用这招是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先谋大局,然后再从小事着手。晋幽公九年,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文侯继任为晋国正卿,任用上郡守李悝实行变法。既然变法就要对全国上下进行全方位改革,弄那么大动静,再说上位不久,至于变法有什么效果,是不是雷声大雨点小,老百姓对这位年轻的国君没有信心。所以魏文侯事先故意跟山泽管理员约好时间上山打猎,这其实只是他为后面布局所用的。你想想一个国君要想打猎,还需要跟基层干部约时间吗?只要他高兴,哪怕别人正在睡觉,国君带领大队人马过来了。你得立马起床出门迎接,然后佩戴好弓箭马匹跟随国君上山打猎。同样的,商鞅要在国内颁布新法,但是作为新人,在秦国除了高层都认识他外,其他老百姓都不认识他,你一个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脑子发热依仗国君给你的权力颁布新法,而且还是闻所未闻的新规定,谁会相信啊!所以,商鞅新法制定好后,也怕老百姓不相信里面颁布的的制度,便开始利用小成本方式引人注目,弄一个木头,谁搬到指定地方就给黄金十两。也就是说用很简单的事情,通过高额回报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达到迅速传播的目的。

其次,制造矛盾,推进事情的发展。如果魏文侯真是跟别人约好去打猎,他就不会跟那么多人在一起喝酒唱歌开party,而是先安排好当天的日常,比如处理好当天的公务,回见好当日的宾客,然后准备打猎的行装、猎具、马匹。可他倒好,压根没有真心把这事当一回事,而是邀请那么多群臣搞聚会,无非是在当宾客玩正嗨的时候,突然宣布今天到此为止,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去办理,这样群臣宾客就会对这个事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将众人的好奇心彻底被勾起后,就姗姗来迟告诉众人自己前两天跟别人约好,今天下午要去打猎,现在天要下雨了,我得去通知他。别人就会继续产生疑惑,是哪位大人物居然需要国君亲自去通知,结果没想到是一个基层干部。一个最高领导者和一个基层干部约定,然而最高领导者还亲自通知对方,这样会给众人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自然而然就容易把这个事情传开:国君居然跟一个小人物约的小事,都信守承诺,那么以后他所在的大事肯定是言出必行。商鞅眼见搬动一根木头到指定地方,没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是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不敢已经吸引了足够多的吃瓜群众过来看戏。大家之所以不敢去做,在于心想那么小的事情居然有那么多报酬,玩我们的吧?越这样弄,就越容易吸引更多的人过来看热闹。随后,商鞅再加大筹码,由原来的十金变成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在人群中还真有不怕死的,为了钱上前去搬大木头。

再次,坚持兑现承诺,并且亲自解释。魏文侯准备离开宴席,动身去郊外通知基层干部,众人都劝他,现在外面下着大雨,别去了。他亲自说既然我答应别人的事情,我怎么可以爽约,便亲自驾车通知对方今天下雨不打猎。试想一下,你魏老大是个信守承诺的人,但是没必要亲自去通知吧,派一个人去通知对方,完全合情合理啊。他不,他自己亲自去的目前进一步对外释放的信号就是,我往后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都不是夸夸其谈更不是我只负责发号施令,让别人去做,而是我要带头去身体力行。这样用一件小事完全把自己的人品,形象公之于众。商鞅看到年轻小伙子把木头从这边搬到那边,下面黑压压的群众都在望着他,看你商鞅现在怎么办,是兑现你刚才的承诺给小伙子黄金五十两还是只是今天跟我们开一个玩笑,拿我们寻开心。商鞅见火候差不多了,于是立马派人把黄金拿出来,自己亲自端给小伙子。并表示往后只要是我所颁布的制度,言出必行。下面的吃瓜群众被他这场作秀完全唬住了,心里也有底。

总之,聚焦日常的工作生活,一是要想做大事情,先弄一个小事情。比如,你后期要向一位大佬10万元,但一直没怎么交际过或没有金钱往来过,对方不知道你的为人如何,如果你一开始跟别人借10万,别人肯定会当场拒绝。你就可以先从别人那里借100元答应3天后再还人家,100元对别人来说,数额不大在承受的范围内。而你就在第二天把钱还给别人,还请对方吃一顿饭,表示感谢。你这个提前还钱和请别人吃饭,属于超常规动作,让对方意外。对你的信任期望值大幅度提升,原先是你第三天还,如果真等那天晚上还,虽然给别人提供了信任基础,但是无形中也给别人惦记的心理压力值。最多是60分,如果第二天还钱而且还合情合理请对方吃饭,无形中信任值就直接80分。二是制造矛盾,让事情有曲折性。人性使然,人不喜欢平淡无奇的事情,越是有曲折的过程就越容易触动自己的内心。还是借钱的事情,比如说你第一次从别人那里借了1000元,说好月底还的,但到月底别人也没有讨要,你可以直接跟对方说,老哥本来是答应你月底还你那1000元的,因为刚好女朋友生病把钱花了,现在身上没有那么多钱,先还你500元,半个月后再还你剩余的。这样对方知道你信守承诺了,你没有按时还那么多钱是有其他事情,情有可原,可以理解。半月后,你主动转700给对方,顺便说老哥,不好意思剩下的钱还你,另外200元是专场请你吃饭的,我最近没时间约,你先收下。虽然借钱没有利息,但这样相当于给对方利息,让对方合情合理接收。

只有制造你履约过程的曲折,超出别人预期,你的立信才算成功,别人才会迅速相信你,一旦建立了信任,合作起来也就容易的多了。所以,在《战国策·魏》中,描写魏文侯这段最后有六个字,“魏于是乎始强”,即魏国从此开始强盛起来,其中寓意不言自明。

任何人的立信,都是如此!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oog10724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6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