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肠炎要怎么调理(终于找到肠炎的祸根了)

发布日期:2025-01-22 01:59:47     作者:眼卜見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pug199637.html     违规举报
闹心的慢性肠炎


我有一个中学同学,一直很瘦,平时稍微吃点不对劲的东西,基因拉肚。

有一天一起去取吃饭,他咨询我,可能是怎么回事,根据他的症状,考虑是慢性肠炎了。

联系了一个消化科的好朋友,第二天让他去看病,确诊肠炎,进过系统的治疗,半年后果然长胖了5斤。他很高心,因为十多年都没长肉了!

慢性肠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情迁延日久,缠绵难愈。

多由感染细菌、细菌毒素,或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食物,造成胃肠损伤。

临床多表现为间断、不规则腹痛、腹泻,粥状稀便,或粘液水样便,或粘液脓血便,或有里急后重。

慢性肠炎会出现什么表现?


1、全身症状:

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

2、消化道症状:

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著。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冻血便。

3、体征方面:

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哪些原因会引起肠炎?


1、自身免疫:

由于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因素,导致肠道细菌滋生感染,引起肠炎。

2、感染因素:

人类是杂食性的,当吃了不结或变质的食物,往往会发生肠道感染病变,是占结肠炎病因多数。

3、遗传:

本病的血缘家庭发病率较高,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直系血缘亲属中,约15-30%的人发病。

4、神经精神因素:

有部分患者对于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性差,属心身疾病一类,心身疾病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或病程中起重要作用。

5、其他肛肠疾病引起:

慢性炎症刺激、血吸虫、痔疮、肛瘘、肛裂、化脓性汗腺炎、良性肿瘤癌、性病、饮食不洁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肠炎。

得了肠炎怎么办?


正确诊断、合理选药,做到标本兼治

慢性肠炎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肠炎,抗菌药物对非感染性慢性肠炎当然无效。

感染性肠炎又分为细菌性、病毒性、霉菌性等,目前多数抗生素对病毒和霉菌也是无效的。

1 、对感染性慢性肠炎治疗

(1)柳氮磺胺吡碇(SASP)、黄连素、氨基苷类抗生素(特别是庆大霉素):本类药口服不吸收,在肠腔内药物浓度高,可直接杀灭肠道细菌,且不良反应少。

(2)甲硝唑:主要用于各种厌氧菌感染、阿米巴病及丝虫病等。但应注意胃肠道刺激,与剂量呈正相关,宜饭后给药,另外用药期间禁止饮酒,本药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3)其他常用抗生素:诺氟沙星、土霉素等。

2 、对非感染性慢性肠炎治疗

(1)抑制肠蠕动药:阿片复方樟脑酊、地芬诺酯、洛哌丁胺(易蒙停)。本类药物通过抑制肠蠕动,产生较强的止泻作用。

(2)收敛、吸附药;鞣酸蛋白、碳酸铋、药用炭、蒙脱石散。本类药通过保护肠壁,吸附肠内气体、毒物、细菌毒素等来发挥止泻作用。

(3)微生态制剂:整肠生、妈咪爱、双歧杆菌等。本类药主要调节肠内菌群,使之恢复平衡。本法是目前治疗慢性肠炎最有价值一种疗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21世纪的微生态疗法。

(4)另外,临床还常用一些中药、中成药,如楓廖肠胃康颗粒、肠炎宁、炎可宁、黄芩素等。

对以上这些药物临床常联合使用,特别是感染性慢性肠炎,但对非感染性慢性肠炎禁用抗生素

肠炎的日常饮食有哪些注意事项?


1、不宜吃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吸烟喝酒。生冷食物指生冷瓜果、冷饮、凉馍、冷菜冷饭;油腻食物指肥肉、油炸煎炙的食品;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葱、生姜、生蒜、韭菜、洋葱等食品。

2、不宜吃过敏性食物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对食物的过敏性感受也不同。牛奶、鸡蛋、蜂蛹、土蚕、未成熟番茄、花生、波萝、蚂蚱及一些昆虫食品等都具有致敏作用,有些人吃了这些食物易引起过敏、可有些人就不过敏,对某一食物某人是否过敏,就主要在于各人的体质不同而异。

3、不宜吃得过饱暴饮暴食吃得过饱,使肠胃功能紊乱使结肠炎复发或加重。

4、腹部不宜受凉即使是夏天天气再热,也要把腹部盖好,不要使腹部着凉,否则肠子遇冷刺激而痉挛引起结肠炎发作或加重。

5、不宜过度劳累在过度劳累情况下,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下降,容易使结肠炎发作或加重。

#清风计划# #青云计划# #真相来了#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pug19963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