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产地在哪里(说说那些年生产队里放养柞蚕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4-12-22 08:15:13     作者:醉酒亂紅塵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qdl453600.html     违规举报

六十年代中期,我所在的生产队几乎年年都放养柞蚕。这里属于辽东山区的丘陵地带,生长有大量的柞树,其幼树没有长成大树的矮丛棵状的叫“菠勒芽子”,它的叶子是“柞蚕”的食物。辽东也是我国柞蚕的主要产地。



柞蚕的主要商用价值是生产的柞蚕丝,是制作较高级丝绸的原料,近年来其茧蛹又成为餐桌上的高级食品。


茧蛹是真正的天然食品,原生态的,不存在任何人工药物的污染。


其雄蚕蛾又是高级的健康补品。



我们养的柞蚕一般都是“秋蚕”,阳历7月开始育籽,有专门房子培养蚕蛾出茧,将蚕茧用细绳穿挂起来,控制温度等待出蛾。



养蚕有个计量单位,叫“把千”,通常叫“一把蚕”,人们会互相问;你养的是“几把蚕‘’?


在育蚕蛾的同时,要进行放养场地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是割场子,一般是男青壮劳力用专用的“扇刀”,一种长大的镰刀,很长的柄,两只手抡砍,将“菠勒芽子”树丛周围的底草削干净,做到清场。


扇刀

生产队每年在这个时候会做一次豆腐(一般因为天气热,在夏季很少做豆腐),生产队小,人口少,豆腐分给大家,队里主要是要这个豆腐渣,那时候养蚕的生产队供销社会卖给“红矾”,“红矾”就是剧毒的“砒霜”,这东西不随便卖。用这个“红矾”拌在豆腐渣中,作为毒饵,撒在要放养柞蚕的山上,以毒死所有的昆虫,因为这些昆虫会吃蚕虫的,这个过程叫“请客(qie三声)”。


蚕蛾出茧会在一段时间有一个硬化过程,待身体强壮后会择偶交配,然后产籽。雄蚕蛾的触角(如图)比较宽,雌蚕蛾的触角窄细长。




雌蚕蛾将籽产在专用的纸上,然后由人按照籽的数量放置在相应的“菠勒芽子”的树墩上,蚕籽会在自然的温度下孵化,小幼虫出来后就可以吃树叶了。


养蚕的人被称为“蚕把头”,负责平时山上的照管,在幼虫期间是最容易受到其它动物伤害的,俗话说;蚕,蚕,什么都馋,几乎所有的鸟类和昆虫都吃蚕虫,所以刚开始阶段要特别注意保护。


蚕山上都配有这种“老洋炮”,供销社配给火药和枪砂,主要用它来放响,惊跑鸟类。笔者当年也曾经打替班替蚕把头临时看过几回山,也学会了打“洋炮”,一般的时候还有一个大鞭子,也可以抽响吓唬鸟。


经过几“龄”蚕虫逐渐长大,也会吃光开始放养的树叶,这个时候就需要将蚕虫移到另一个树叶丰厚的树场子去,这个过程叫“挪场子”。


这个时候生产队就要出动劳力了,一般都有分工,有在山上抓蚕的,有在运输的,还有在新场地撒蚕的。为了不伤蚕,抓蚕一般都是带着嫩枝折蚕,将蚕放入大扁筐中,这种筐被称为“蚕筐”。



在两个场地之间运输工作,被称为“顶筐”,根据场地的远近,距离近的可以直接到目的地,距离远的,一般采取接力办法,安排比较壮的劳力,按照距离远近安排多少人,每人负责多远的路程,采取一人传一人接力运输。你不要小看这个活,它的分量也不轻,三四十斤的重量,笔者当年就没少干过这个活,“顶筐”也有区别,有“下山”“上山”“平路”之区别,“上下山”就需要体力好的年轻人。


头上要垫一块厚垫或者麻袋之类的,以防止‘’硌脑袋‘’


在蚕山上都建有“窝棚”以休息和避雨。







十一前后蚕虫已经长成了,就会开始“秀茧”了。


一个成语叫“作茧自缚”,就是说的蚕在秀茧过程是将自己包在里面。蚕虫先将附近的叶片收拢,然后拉上初网,再在里面秀壳体。“蚕吐丝,蜂酿蜜”,说蚕的丝是自己吐出来的,要论营养,应该是将要秀茧的蚕虫最好。




到摘茧的时候,生产队会集体出动,动物的天性都会做一些自我保护,蚕茧也有一些伪装,以尽量躲避天敌,所以摘茧的时候要看仔细,有的蚕茧不细看就犹如一片树叶,笔者这里为了便于拍摄,特意将这些茧外的树叶剥去的。






摘下来的茧要剥掉外面的树叶




收拾好的茧就可以出售了


笔者在蚕山的路上捡到几粒蚕茧,带到家里,放在电脑边,因为冬天室内有暖气,某一天就有一只茧蛹出蛾了,以后陆续又有几只茧蛹出蛾,我拍录了其中的两只出蛾。







笔者拍摄到的蚕蛾出茧的全过程,这个有完整视频,这是其中的截图。





漂亮的蚕蛾


蚕的一生就是一个轮回,蛾,虫,蛹是不同过程,就其食用的味道与营养都差不多,蛾的口感要差一些,需要炒的很焦才能吃,大青虫的皮太硬,很难嚼动,要属蛹的口感好,当然这种叫“小神仙”的‘’未成人‘’会更柔软可口。

生产队养蚕的年代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但是那些美好的记忆是不会忘记的,今天在这里向大家说说,也是让大家都来分享那一份快乐。

视频;养蚕大山中

拍摄于本溪县久才峪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qdl45360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