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置之死地而后生)

发布日期:2024-12-22 06:41:12     作者:做迩的囝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qen304880.html     违规举报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发生在汉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徐晃、王平、黄忠和赵云。原文如下:


徐晃、王平引军至汉水,晃令前军渡水列阵。平曰:“军若渡水,倘要急退,如之奈何?”晃曰:“昔韩信背水为阵,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平曰:“不然。昔者韩信料敌人无谋而用此计;今将军能料赵云、黄忠之意否?”晃曰:“汝可引步军拒敌,看我引马军破之。”遂令搭起浮桥,随即过河来战蜀兵。却说徐晃引军渡汉水,王平苦谏不听,渡过汉水扎营。黄忠、赵云告玄德曰:“某等各引本部兵去迎曹兵。”玄德应允。二人引兵而行。


忠谓云曰:“今徐晃恃勇而来,且休与敌;待日暮兵疲,你我分兵两路击之可也。”云然之,各引一军据住寨栅。徐晃引兵从辰时搦战,直至申时,蜀兵不动。晃尽教弓弩手向前,望蜀营射去。黄忠谓赵云曰:“徐晃令弓弩射者,其军必将退也:可乘时击之。”言未已,忽报曹兵后队果然退动。于是蜀营鼓声大震:黄忠领兵左出,赵云领兵右出。两下夹攻,徐晃大败,军士逼入汉水,死者无数。晃死战得脱,回营责王平曰:“汝见吾军势将危,如何不救?”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夏侯渊在定军山被杀后,曹操亲率四十万大军来到汉中。徐晃作为大军先锋,与副将王平一起进至汉水。徐晃决定背水列阵,遭到王平的质疑。不过,徐晃却坚持己见,渡过汉水与赵云、黄忠交锋。赵云与黄忠分兵进攻徐晃,徐晃不敌,损失惨重。事后,徐晃责怪王平没有率部前来支援,王平这认为一旦自己增援,自己的营寨必将失守。徐晃大怒,想杀了王平。王平连夜火烧营寨,之后渡过汉水向刘备投诚。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徐晃口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意为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孙子兵法》中的“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小说中提到的徐晃兵败汉水的故事情节,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徐晃传》载:“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徐晃在汉中之战中表现出色,从而得到了“假节”的权力。如果徐晃如想小说所言在汉水惨败,曹操就不可能会徐晃进行褒奖。


小说中提到王平背叛曹操投靠刘备一事,虽然是历史的真实,但其中也有虚构的成分。《三国志·王平传》载:“(王平)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王平归顺刘备是真,但并不是因为与徐晃不和而背叛曹操的。


对比了历史与小说之间的差异,再来说说小说中的这段故事情节。在小说当中,尽管曹操手下将星如云,但与蜀汉“五虎大将”都有过较量的仅有寥寥数人,而徐晃便是其中的一位。在徐州之战期间,他与张飞有过交锋。在关中之战期间,徐晃又曾与马超有过一场混战。在随后进行的樊城之战中,徐晃又与关羽进行了八十回合的单挑。而在汉中之战中,他又遭遇了黄忠与赵云的挑战。


在这几次较量中,徐晃都得以全身而退。从小说的情节设计来看,作者显然让徐晃成为对“五虎大将”最为威胁的曹军将领。在与“五虎大将”的最后一次较量中,徐晃战胜关羽,解了樊城之围。由此可见,在作者的笔下,徐晃才是实力最强的曹军将领。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qen30488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6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