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强新授课如何把握教学设计 关注方建兰汪潮

发布日期:2024-12-22 01:20:21     作者:锁住左心房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qxi290069.html     违规举报

方建兰 汪潮 语文建设杂志 2021-12-22

(本文约7501字,阅读大约需要22分钟)

【摘 要】本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实践性的思想,对“双减”政策下语文作业设计的六大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包括作业目标、作业主体、作业类型、作业时机、作业效益和作业评改,对语文作业的新设计和实施进行了一些学理性的思考,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双减”政策,语文作业,核心素养


2021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教育体制和结构的重大改革,也是对学生学习负担和作业设计的一种调整。作业改革始终是“减负”政策的核心要点,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重新认识和审视作业。在“双减”政策下,语文作业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其设计和实施应该有新的转向。下面,笔者从六个方面谈谈“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新趋势,以期为一线教师设计作业提供参考。

一、作业目标:从知识技能转向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业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观把作业看作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认为通过作业可以有效地对课文和知识进行预习和复习。现在的小学生除了配套作业本之外,主要还有预习、抄词、听写、周记、日记等相关作业,其模式一般是“题型 套路 大量重复练习”。由于作业是与预习、知识、套路、练习联系在一起的,于是形成了一种“知识作业观”,窄化了作业的功能。而在“双减”政策下,作业应该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它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素养作业观”认为,应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发挥其育人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从知识内容转向语言文字

以往的作业较多的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情节和内容的理解。这是不完善的,也是不深刻的。众所周知,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本质是语言运用,这是质的规定。因此,作业要指向语言,这也是一种基于语文本质的思维方式。

指向语言的作业具体表现为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其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最为核心的。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的首句“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时,可以设计以下作业,让学生练习句子中词组的变序:

读通句子。这是一个长句子,朗读时要进行停顿的指导,重点是三个词组的停顿训练。

定标词语。分别把“中外闻名”“黄山风景区”“我国安徽省南部”三个词组标记为A、B、C。

变换语序。课文是A→B→C,也可以改为B→C→A或C→B→A。

这是指向语言理解和运用的一个典型的作业练习。对学生来说,这样的作业设计意义有三:一是形成词组意识,学会用固定词组进行表达;二是理解和掌握句子的灵活表达方法;三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可谓一举多得。

2. 从知识结果转向思维训练

过去的作业多为了应付考试,更多关注知识的结果,为知识而学、为知识而练、为知识而作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一些检查课文情节和内容的填空类作业,一些低级、琐碎、重复的同质性作业,几乎没有思维价值。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偏题、怪题、错题。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业就要更具思维含量,促使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此外,教师不仅要关注一份作业不同问题之间的思维层次,更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呈现。

这里推荐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作业设计。以统编教材中首次出现的思维导图(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为例:


这是一个看似极其简单的作业,却很有教学意义。一是为学生呈现了一种延伸线条式的图形。这种可视化思维的样式,比文字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初步构建了一个与“车”有关的知识体系。由“车”引发,各词之间又有某种联系。这是一种系统思维的方法。三是对“车”分门别类。有车的类型、车的位置、乘车的状态,还可以进一步设计与“车”有关的其他项目和词语。这是一种发散思维的训练。

值得关注的是,语文课程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不是一个个知识散点。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只针对某一课的学习,应基于学科内不同知识的内在关联,通过作业实现学科内前后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有能力的教师可设计实施“跨学科作业”,因为割裂的各学科作业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3. 从知识训练转向审美意识

作业往往被看成是知识训练的手段,几乎是“训练”的同义词。作业一般都是做一做、说一说、读一读、练一练、写一写,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乏味。作业越多,学生就越容易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作业的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美感,让作业成为学生感受美、审视美和创造美的学习活动。

教师可利用艺术表达方式设计作业。具体而言,可利用音乐的节奏训练学生朗读的语气和语感,利用美术的造型艺术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利用戏剧表演设计课本剧作业。如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设计汉字画的作业。汉字画基于汉字,依于图画,把汉字的字形与图画的形式结合起来,既符合汉字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又对学生进行了立意、构图、关联的审美熏陶。又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牛郎织女(二)》的阅读提示:“如果给《牛郎织女》绘制连环画,你打算画哪些内容,给每幅图画配什么文字。”学生尝试做了这个作业,画的画栩栩如生,配的文字言简意赅,恰当地表现了画上的内容。每幅图旁边还有一个小标题,这便将语文与美术相融合,带来了美的创意和欣赏。

4. 从知识实体转向文化渗透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作业的目标是获得课文中的实体知识。如字音和字义、词的含义、句的意思、段的大意、文章的内容等。这本身没有错,问题是不能为了训练实体知识而掩盖了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例如,布置写“美”字的作业,如果只是指导学生把其中的四横写平、写好,就是一种实用的功能性练习。教师应把实体性知识的掌握与文化渗透结合起来,进行作业的文化设计:从字源看,羊大为“美”;从构形看,“美”字为上下结构;从文化看,民以食为天,以大为“美”;从书写要求看,“美”字上面的三横一样长,而下面“大”字中的一横要更长一些,这样才能把“美”字托起来。

作业还应该成为教师精心设计送给学生的一份礼物,应该是有情有义、具有学习趣味和人文意蕴的。如果教师设计了一组单元检测作业,在作业题目前写这么一段话:“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了。下面是一些检测题目,请你尝试做一下。如果能做出来,我对你表示祝贺。如果你暂时做不出来,也没有关系,只是小小的遗憾。不过,你要尽力、尽快完成,祝你成功!”这是不是对作业的一种文化思考?

综上,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设计和管理语文作业,当是“双减”背景下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作业主体:从被动转向自主

传统的语文作业往往是教师布置,学生完成,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被动接受。于是,教师布置什么作业,学生就做什么作业;教师要求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教师评价“好”,就是做得好。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就要把做作业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的过程。同时,要尽可能地把做作业的主导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过程中的快乐和完成后的满足。

第一,作业的自主习惯。学生应该准备课堂练习本和正式作业本。正式作业是一种规范的、严肃的学习方式,有其基本要求。如在写作业之前先读读课文或整理笔记,复习当日所学;做作业时不翻书、不翻笔记,像对待考试一样规范书写;作业要限时完成等。检查也是做作业的重要一环,不检查作业等于未做完作业,要让学生养成“不检查不上交”的好习惯。

第二,作业的自主解题。要完成作业,首先要指导学生自主审题、解题。如果审题不准,则任务不明,势必影响作业的完成,甚至无从下手。如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的课后思考题:“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下面的句子……”这个题目不是一个练习内容,而是两个练习内容:一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读好句子”。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理解上的难度的。

第三,作业的自主完成。学生要自主完成作业,依赖于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主观因素是学生需要具备“三个力”,即较强的自控力、良好的记忆力和一定的思维力。客观因素是作业的内容、场地和时间:内容的多少和难易要适当,场地的环境和条件要适度,时间的长短和集散要适时。

第四,作业的自主评价。评价是一种正误是非的判断和推理,是一种反思性的元认知能力,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一种高阶思维。所以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仔细检查,对自己和别人的作业能自主发表意见,进行合理评价。要构建语文“教—学—评”一体化体系,使自主评价成为作业的常态。

第五,作业的自主修改。批改作业往往是让老师头痛的事,而且经常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相比于传统的教师批改,师生共改、学生自主修改才是更有效的方式。如教师在检查作业发现错别字时,可只在下面画个小圆点,由学生自己纠正。这样还能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品质。

第六,作业的自主设计。教师应创造条件,尝试让高年级的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在学习了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浙江省的徐炎明老师便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很适合朗诵,打算选一段音乐,设计配乐朗诵;有的学生说,可以多找点相关资料,写一份保护地球的倡议书;还有的学生说,可以写几条保护地球或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词。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布置作业,体现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其做作业的热情和兴趣。

三、作业类型:从单一转向组合

小学语文要努力构建“1 X”的作业体系:“1”是语文本体性作业,“X”是语文拓展性作业。二者的比例以8∶2为宜。

1. 本体性作业

倾听类作业。这是基本的作业类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能力为目的。教师可以读给学生听,也可以放录音给学生听。听后要安排复述,或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交流类作业。这类作业需要设计情境,包含倾听、理解和应对等环节,是一种适应现实生活的作业方式。其难点在于“应对”。

阅读类作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双减”政策下,阅读应成为最重要的语文作业形式,包括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数量的增加、阅读过程的指导和阅读策略的掌握等。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散文、文言文、非连续性文本、绘本的阅读以及课外整本书的阅读量。

写作类作业。包括写字、听写、抄写词句、写片段和写完整的文章。“写”是语文知识的集中反映,也是良好语文水平的客观标志。小学语文作业读与写的比例大体控制在7∶3为宜。如学习了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学生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无比愤慨。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份对英法联军的控诉书,体例如下:

犯罪时间:1860年10月6日

犯罪成员:英法联军,共3000余人

控诉词:……

这项作业把传统的“写感想”改成了写“控诉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

2. 拓展性作业

拓展性作业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颇有意义,可以安排在课内,也可适当安排在课外;可以由单人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其主要类型有主题拓展类作业、内容拓展类作业、形式拓展类作业和综合拓展类作业。比如,手抄报作业便是综合拓展类作业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对于培养学生资料的收集和选择、排版、美术编辑、手工制作等技能都有较好的效果。

目前常见的作业形式有交流型作业、辩论型作业、展示型作业和项目型作业。在此,特别推荐三种作业设计。一是融学拓展性作业。作业设计要加强语文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例如,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诵读美文。如果课后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想象到的画面再画出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语文与美术的融学。二是生活拓展性作业。作业设计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实现知识的巩固、迁移。三是网络拓展性作业。作业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精准分析,打破时空界限。倡导探索设计智能作业,以网络学习空间为纽带构建智慧学堂,优化作业推送和批改方式,让数字化赋能“双减”政策。

四、作业时机:从随性转向分阶

随性作业表现为盲目随意布置作业。这是造成作业“题海战”的重要原因。要加强作业与备课、上课、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的系统联系,将作业作为学习活动的一部分。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完成作业的过程。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把握时机,要有生态意识,要进行精心的过程设计,呈现出分阶、分层的态势。

课始预习性作业。通过课内预习单完成,预测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这时的预测是一种对学情的把握,只是了解有关信息,不必太在意作业质量的高低,更不必一一订正。须要说明的是,预习性作业一般不安排在课外,要尽可能地挤进课堂,使其在课内真正发生和落实。

课中理解性作业。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要是理解和运用的活动,需要一定思维的参与。课中应该布置理解性作业,为深度学习赋能。下面是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理解”的指标提出的理解性作业的类型:


布置理解性作业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一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现象为作业设计点。这些语言现象往往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鲜明的示范性。例如课文中的中心词、中心句,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牵动上下文的过渡句、过渡段等等。二是以带有规律性的新的语言现象为作业设计点。这种新的语言现象,如新的句式、段式等,既适应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又可以概括、类化和迁移,便于学生举一反三。三是以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现象为作业设计点。这种语言现象往往是学生在阅读时最容易激发思维火花的爆点、最感兴趣的疑点和最容易忽略的盲点。

课末巩固性作业。作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巩固所学。设计这类作业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学习整理知识。课堂上可设计整理性作业,初步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得到较好的巩固。二是提高思维含量。因思维具有问题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所以作业的设计要有问题意识、间接学习和抽象过程,以不断提升思维含量。三是发现学习规律。作业是手段,目的是发现知识和学习的特点与规律。

课外拓展性作业。有些主题作业、项目作业、资料性作业、综合性作业、研究性作业等可放长时间,安排在课外,进行“长作业”设计,也可在数天、数周后完成。这类作业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例如,项目化阅读作业可以“了解学习基础、解读核心主题、完成阅读任务、进行项目实践、展示项目成果”为模式,进行阅读作业的项目设计和实施。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便可以“鲁迅”为主题,设计“我认识的鲁迅”课外项目化作业。

课外的拓展性作业可以设计基础卷、发展卷和提升卷,既考虑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顾及部分学生“吃不饱”的情况,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基础卷是全体学生都要完成的,而发展卷和提升卷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五、作业效益:从课外转向课内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主要是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加重了家长和教师的负担。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一定量的作业,但这些作业应尽可能地在课内完成。“减”掉作业时间,但是要保证作业质量;“减”掉课外作业,但是要增加课内作业。“课内增负、课外减负”,须要摒弃“减负就是躺平”“减负等于减责”的思想,树立“减负不降质”“减负担,提效益”的观念。

课内作业的时间。作业时间有长短之分、集散之别。一般来说,一次课内作业以5~8分钟为宜,过短或过长都不合适。对课内作业须精心设计,一般应分散布置、分层练习,以逐步达标。课内作业有第一作业时间和第二作业时间之分。第一作业时间指的是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实际时间,第二作业时间指的是学生检查、修改作业的时间。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并充分保证第二作业时间,切实提升其作业质量。

课内作业的效益。作业的结果有效果、效率和效益之分。效果只是一个客观的、单纯的结果,效率是有关时间和效果关系的结果,而效益则是基于结果的优化分析。“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追求的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更应是语文学习的高效益。

课内作业的设计。作业包括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讲评、统计分析、辅导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支撑、循环发展。其中,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是减轻作业负担、实现减负增效的关键前提。首先,课内作业设计要求有单元组合意识。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考虑,同时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四项核心任务,即整体规划单元学习、研制单元作业目标、依据作业目标设计单元作业、调整完善作业体系。其次,课内作业设计要具有进阶性。应有如下基本特征:在内容上具有衔接性,在水平上具有进阶性,在要求上具有差异性。同一个单元内不同课时之间或者不同单元之间,对于同一个能力要求,在不同课时里要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和进阶性。如学习《古诗三首》后,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A层次的学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并能大致理解诗的意思;B层次的学生可以在A层次的基础上,说说诗的大意,并再积累两首描写传统节日或习俗的诗;C层次的学生可以在B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诗的意境,把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篇现代文。最后,课内作业设计要求难易适度。过难、过深、过高的知识内容都不应是作业设计所追求的。对于小学生,难的作业不易解,深的作业不易做,高的作业不易取。超越学生认知能力、难度过高且不可实施的作业,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自信,还容易带来抄袭、弄虚作假等问题。

六、作业评改:从教师评改转向作业展评

教师评改学生的作业,尽管专业性强、评改水平高,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其中重要原因是:它是外因的,而且是内隐的。一部分学生对老师评改的作业很少问津,甚至视而不见,因而其作用不大。作业评改既要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漏洞,又要分析学生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还要把握学生学习的态度。因此采用作业展评的方式是理智的选择。“作业展评”是内因的、外显的,使作业成为教学与评价结合的支撑点,其展示又能使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产生良好的效果。

作业展评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作业样本是可视的,更直观可感。二是评改标准是公开的,更利于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评改。三是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使评改的过程变成学生合作学习、元认知的学习过程。可以师批生改,也可以向家长展示,征求家长意见,让家长起到监督作用。作业展评体现了“作业、评价与展示”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和执行策略,以展促学,以评促优。作业展评的方式是灵活的,可以先作后展。学生先做完作业,再展示作业。这时的作业是一个作品或展品。当把作业看成一个展品时,学习的任务驱动就发生了。可以先展后评。学生先展示作业,再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展示式作业为点评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可以边做边展。学生可以一边做作业,一边展示作业。这要求作业分量要少,时间要短,便于快速展示。还可以边展边评。对于学生的作业,也可以一边展示,一边进行评价。这是一种展览式的学习活动。

(方建兰:浙江省杭州市翡翠城学校;汪潮:浙江外国语学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1年11月(下半月)]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qxi29006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5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