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民间传说中的黄大仙(由丹溪人成为兰溪人)

发布日期:2025-01-22 11:55:22     作者:幻世當空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qxz340059.html     违规举报

黄大仙:由丹溪人成为兰溪人,从神坛走入人间

蔡予新 (原创)

黄大仙即黄初平,亦称皇初平,东晋时丹溪人,兰溪就是他的家乡。黄大仙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仙名远播海内外。明末程登吉编写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就提到“叱石成羊,黄初平之得仙。”本文依据有关文献记载,对黄大仙故事的几个文化现象及其演绎过程做一些探讨,就教于方家。


一、黄大仙是丹溪人的说法源自葛洪《神仙传》

晋代人葛洪撰述《神仙传》在历史上存在多个版本,其中的“皇初平”传记在不同版本文献典籍中,也存在不同的文字内容,但基本上大同小异。

五代南唐时期的洛阳人刘崇远,自号金华子,曾任大理司直。他著有《金华子杂编》三卷。刘崇远在著作中提到:“赤松子即丹谿皇初平,入婺州金华山得道,叱石成羊者也。其兄初起,后改名赤鲁班,事见《真诰》及《神仙传》。”他转引《神仙传》的说法,认为黄大仙是丹溪人。

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的《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四、道部十六 ,转引了葛洪的《神仙传》说:“金华山有石室一所,丹溪人皇初平之隐处也。”可以这样说,《太平御览》的编纂者李昉等人,他们也认为黄大仙是丹溪人。

明代李贤等人撰修的《大明一统志》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该书卷之四十二中“金华府、仙释”条,记载:“黄初平,晋丹谿人。”李贤等人认为黄大仙是丹溪人。

清代《钦定四库全书》收录晋代人葛洪撰述《神仙传》,书中卷二有“皇初平”的记载:“皇初平者,丹谿人也。”《四库全书》编纂者只是转述葛洪的观点,没有自己的看法。


二、黄大仙由丹溪人成为兰溪人是一个渐递过程

唐代已有渐变的趋向,《全唐诗》卷八百五十五收录婺州人舒道纪的诗作,他是赤松山的道士,自号华阴子,与兰溪人诗僧贯休的关系很好。舒道纪有一首“题赤松宫”诗,并且注明:“赤松宫,今兰溪县之赤松山,黄初平亦称赤松子。”

宋代有关黄大仙是丹溪人说法开始异动,南宋绩溪人胡仔(1110-1170)撰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第三十一、山谷上转引葛洪《神仙传》:“皇初平,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将至金华山石室中。”胡仔已隐去葛洪书中说黄大仙是丹溪人的说法。

南宋婺源人祝穆(?-1255)撰的《方舆胜览》(四库本)卷七中:“黄初平,兰陵人。”他干脆把黄大仙说成兰陵人。兰陵在哪里?本文再摘录另外一则文献记录。始撰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的《太平寰宇记》(四库本)“婺州、人物”条中:“唐徐安贞,兰陵县人。”有唐一代,婺州有县曰兰溪,宋人为何书为兰陵县,不得而知。

元代人开始推测黄大仙是兰溪人,宋末元初,江西奉新县浮云山万年宫道士赵道一,号全阳子,他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一书中说:“皇初平者,丹溪人,一云兰溪人。”他提出黄大仙是兰溪人的说法,在历史上可能不是首创,但肯定是年代较早的。


三、章懋最早将黄大仙正式确定是兰溪人

明代兰溪人章懋(1437-1522)编纂的《正德兰溪县志》是兰溪目前存世最早的官修地方志。该志卷之三、仙释:“皇初平,邑之黄湓人。”还特别指出:“吴礼部云:皇初平自号赤松子见神仙传,非神农时雨师及张子房欲从之游者,今传记题咏者往往误以为一人云。”吴礼部即元代兰溪人吴师道,章懋转引他的观点,说明兰溪人黄大仙号称赤松子,但与神农时代号称“赤松子”的雨师及秦汉时期张良崇拜的那个“赤松子”,不是同一个,只是称号相同,许多人都搞混了。


四、黄大仙是兰溪人的结论得到著述、方志的认定

胡应麟是黄大仙的崇拜者和信仰传播人,明代兰溪人胡应麟(1551-1602)非常崇拜家乡人黄大仙,很羡慕黄大仙叱石成羊的仙术,他自号石羊生。

胡应麟的良师益友、太仓人王世贞(1526-1590)在《弇州续稿》巻六十八 的“胡元瑞传”中说:“胡元瑞者,名应麟,其字符瑞,尝自号少室山人。已而慕其乡人黄初平叱石成羊事,更号曰:石羊生。人亦曰:元瑞,殆非人间人也,仙而讁者也,遂呼之石羊生。”书中着重标出“其乡人黄初平”一句。

明人徐复祚(1560-1629)在《花当阁丛谈》卷三中说:“胡元瑞 ,名应麟,常自号少室山人。已而慕其乡人皇初平叱石成羊事,更号曰:石羊生。人亦曰:元瑞,仙而谪者也,遂呼之曰:石羊生。”这书中也标出“其乡人皇初平”之句。

胡应麟还有个研究心得,他同样也辨别了黄大仙不等于赤松子。在《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八“玉壶遐览三”中,他说:“神仙家名号相类者,最易混淆。赤松子本黄帝时雨师,吾邑黄初平得道后,慕古赤松,因易此名,世遂以初平为赤松子。”“又,初平兄初起后亦改名鲁般,盖兄弟皆袭古神仙名。鲁般,世知其匠巧而不知亦得仙者。”鲁般即鲁班,他是能工巧匠,又是成仙者。

明清各时期的县、府、省级方志、著述的认定:

明《万历兰溪县志》卷五、仙释:“皇初平,邑之黄湓人。”

明万历《金华府志》:“晋皇初平,兰溪人。”

明末嘉兴人陆应旸(1572-1658)在《广舆记》卷之十、金华府、仙释中记载“黄初平,兰溪人。”

始编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大清一统志》,在卷二百三十二、金华府、仙释中记载“晋黄初平,兰溪人。”

清康熙《浙江通志》卷之四十三、仙释记载:“晋皇初平,兰溪人。”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仙释三记载:“晋 黄初平,神仙传,兰溪人。”

清《光绪兰溪县志》卷五、方外:“晋 黄初平,邑之黄湓人,按邑旧志本俱作皇初平,前志从通志皇作黄,今仍之。”

《光绪兰溪县志》卷一、水利附井记载:“二仙井,黄湓庄,俗传为晋黄初平兄弟所凿,泉极甘美。”如今黄湓村的“二仙井”仍然保存完好,它是一处文物遗存,是极宝贵的历史见证物,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二仙井”的青石圈刻有“大明崇祯癸酉年吉日重立,叶字道助”铭文,可见这处古迹自古有之,崇祯癸酉年(1633)信士再次重修。另有一块石碑,上刻“仙井”二字,落款“乾隆庚戌(1790)夏月”。

另外,黄大仙的哥哥黄初起追随学仙,服用松柏茯苓,多少日子后成仙的计算,各种著述、版本记载不一,有五百年、五万日、万日、五千日等等说法,众说纷纭,不在本文阐述范围之内。


五、黄大仙文化与诗路文化的互动

兰溪是钱塘江诗路的重要节点,拥有诗路文化研究丰富的素材宝藏。且不论唐、宋、元各代,明清以降,兰溪秀美景色为众多诗人骚客向往并陶醉,留下数不尽的诗词篇章。在许多诗作里,提及黄大仙故事。通过对这部分诗作的解析,可以大致排摸出当时人们对黄大仙与兰溪密切关联的认可度、地域影响力的抬升过程。

明代“后七子”领袖太仓人王世贞(1526-1590),他是胡应麟益师良友,同时,他与赵志皋及担任过兰溪知县张新、喻均等人有来往,他的祖父王倬担任过兰溪知县。王世贞在“送张子新之兰溪”的诗中有一句:“桐君南部尽仙官,叱石为羊也不难。”

广东佛山人区大相(1549-1616),万历乙巳年,任南京太仆寺丞。他在“过兰阴不得游灵洞山房奉怀”的诗中写有:“见许初平为弟子,愿看棋局过千春。”

吴江人俞安期(1550-?),一生布衣,他与兰溪诗人方太古孙方翁恬交好。他写有一首“遇周伯申因讯方翁恬”诗:

金华山下到初平,闻汝群羊叱石成。

却问尧年方隐士,可曾服食炼云英。

福建晋江人何乔远(1557-1631),官至南京工部右侍郎。他在“舟次兰溪留住唐待甫宅数日临行赋赠唐旧丞晋江”一诗中,有“家直斗杓为婺女,门临仙井是初平”之句,这是黄湓“二仙井”见于诗文较早的记录。

东阳人李能茂(1558-1592),与胡应麟常有诗文倡和,他在“登兰阴山作呈元瑞”诗中有一句:“涧壑风过青社近,岩峦云起赤松遥。”

乐清人何白(1562-1642),在他的“两华山房歌赠兰阴祝无殊”诗中,有“前身或是黄初平,犹记鞭羊叱为石。”

桐城人吴国琦,崇祯五年(1632)任兰溪知县,他在“兰江至钱塘”诗中,有一句:“青霞奕者金华牧,许我成仙定几分。”

山东新城人徐夜(1611-1683),他的“早发兰溪道中”诗中有:“地接仙人迹,山多王者香”之句。

宣城人施闰章(1619-1683),官至翰林院侍讲。他有一首“晓发兰溪”中写道:“旧传三洞好,仙路恨空闻。”

河南雍丘人李廷昰(1628-1721),他写有“送邵汉旬归兰溪”的诗,提及“金华仙洞里,瑶草石台生。”

海宁人查慎行(1650-1727),在”由兰溪县坐茭白舩晚至金华”的诗中,有“偶然走入羊群里,去作人间狡狯仙。我与初平称莫逆,重来已是千年别。”

嘉兴人陈熙是袁枚(1716-1798)的弟子,陈熙在“晓雨过兰溪县”的诗中,有“金华洞天近,叱石想初平。”

善化人唐仲冕(1753-1827),官至陕西布政使。他在“过兰溪县”诗中,有“叱羊疑入水,打桨石声讙”之句。

与此同时,同在中华文化圈内越南的文人雅士也受到黄大仙文化的感染。明万历年(1597),越南的黎朝派遣冯克宽前往北京祝贺万历皇帝的寿辰,冯克宽(1528-1613),越南河内人。他北上路过兰溪,写有一首名为“兰溪县城”的诗作,其中有一句:“客生欲问平生事,只见金华不见羊。”就是描述黄大仙入金华山牧羊的故事。

不过,涉及黄大仙的诗作大都是描写他在金华山成仙的事迹,描述兰溪当地黄大仙事迹、遗迹的诗作不是很多,且多是明清两代的作品,这与官修地方志正式将黄大仙确定为兰溪人的时间段基本吻合。从明代开始,与黄大仙有关的兰溪名胜古迹进入诗人们的眼帘,黄湓的二皇仙故里、二仙井,以及石门槛、黄大尖等仙迹出现在明清时期的传世诗作中。

兰溪人徐学质,明万历己卯年(1579)举人,他是徐学聚(1545-1616)的弟弟。徐学质留存的二首诗与兰溪的黄大仙遗迹相关,一首是“石门”,即兰溪城郊的风景区“石门槛”:

为爱此山好,开山得石门。

不是神仙窟,胡然仙迹存。

另一首是“黄大峰”,即黄大尖。黄大尖、石门槛都在黄大仙故里黄湓附近,是黄大仙进山牧羊途经之地。

朝看峰头云,暮挹峰腰霭。

欲觅神仙踪,当门石磊磊。

明末清初兰溪诗人江伯容(1580-?),在他的《青萝馆集》中,有一首“黄湓”诗:

城郭人民事已非,空余石室锁烟霏。

纵令化鹤归华表,谁识当年丁令威。

诗注:“二皇仙人故里”,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黄湓就是黄大仙故里,这条信息非常重要,这表明自明《正德兰溪县志》正式将黄大仙确定为兰溪黄湓人以后,这位本土神仙得到了兰溪民众包括文人的普遍认可,黄大仙在兰溪芸芸众生心目中有了一个“家”。

江伯容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两个典故:“化鹤”、“丁令威”,意指黄初起、黄初平俩兄弟成仙后,回到故乡,家人亲戚均已不在人世之故事。

清乾隆年间,徽州歙县人汪启淑(1728-1799)寓居兰溪。他撰著的《兰溪棹歌》中有一首诗:

黄湓闻说有仙踪,我亦年来学饵松。

休道飞升安可望,稚川丹井在三峰。

他在诗末注了下面这段文字:“皇初平,邑之黄湓人,牧羊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兄初起往寻之,入山相见,问羊何在?初平叱成羊万头。初起遂亦弃妻孥服松柏,共成仙去。三峰山,去县西北四十里,其巅为葛稚川修炼之所,丹井尚存。”兰溪黄湓人黄大仙的故事经汪启淑之手,传播到大江南北,文化意义深远。


六、兰溪黄大仙文化在当今文旅常态下的愿景

经过几百年的嬗变,黄大仙由莫衷一是的丹溪人成为地地道道的兰溪人,他从虚无缥缈的神坛走入人间。黄大仙文化根植于民间,得到兰溪本地民众的认同。民间崇拜是黄大仙信仰生生不息的基础源泉,也是兰溪浓厚的的文旅资源。

如何更好地运用这块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这是大家所关切的问题,依我陋见,宣传黄大仙文化需做到亲民、接地气,让兰溪人真真切切地感觉到黄大仙是我们家乡人,他的故事仿佛昨天,他的仙迹宛如眼前,勿需高高在上、过度神秘的仪式感。

跟进兰溪古城旅游,规划好黄大仙文化与胡应麟故居二酉山房的藏书文化联动,让这二处兰溪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存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依靠兰溪三江六岸的景区优势,将黄湓的黄大仙宫、二仙井囊括在水陆两路的旅游线中。

依托兰溪高铁站现代化大通道的地理条件,高起点、高站位规划石门槛、黄大尖的开发蓝图。高铁站周围的新建道路命名应当融合黄大仙文化因素,比如,可拟名“(黄)初平路、(黄)初起路、牧羊道”等等,使得黄大仙文化映入往来旅客的感观中,通过南来北往的高铁将兰溪“仙气、仙名”传播全国。

结合金华山旅游风景区规划,在对外宣传上,既要与金华山整体步履协调,也要考虑山南山北的地域差别,勿亦步亦趋,失去特色。

调查整理北乡尤其马涧一带的黄大仙文化遗存,融合乡村文旅,扩大视野。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qxz34005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