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技巧和现代搏击(这就是传说中的传统武术格斗八打绝招)

发布日期:2025-01-22 02:36:59     作者:红尘亂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rnb438852.html     违规举报

请阅读完全文,并点击文章后的头条广告,以支持本账号!支持头条号!


老有功夫武术迷与搏击格斗迷争论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拳击、泰拳等格斗形式,谁厉害?

其实任何武术和格斗均起源于战场搏杀,其目的均是消灭对方或解除对方的战斗力,其搏击厮杀的原则与自然界的适者生存原则是一样的。为此,中国武术中就有了很多的象形拳种,例如:虎拳、蛇拳、猴拳、鹰爪拳等等,这些拳种均模仿和学习自然界这些生物的独特搏杀优势而攻击对方的薄弱和致命的弱点而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因此,我们懂得了以上的道理,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强的格斗术,只有最适合的格斗术。因为任何物种都其有最致命的弱点,只要击中对手的致命弱点,它才会有在搏杀中存活下来的几率。

而现代搏击、拳击、泰拳等擂台比赛恰恰是严禁攻击人体的薄弱和致命的部位,并规定体重等相应规则,因此它们就和足球比赛一样,只是一场游戏。

然而,现实的生活中,遇到穷凶极恶人的歹徒,与其格斗就不是一场游戏。特别是身体、力量处于弱势的受侵害者,只有运用自然界适者生存的原则,而不是擂台的游戏规则,才能保全自己。

好在现在公共场合有监控、摄像等工具可以作为还原现场的手段,来作为法律上证明自己是正当防卫的证据。

因此,我们在遇到不法侵害时,第一选择是避免冲突,离开现场。当冲突无法避免时,歹徒已经穷凶极恶之时,攻击其身体弱点,保全自己,留下证据。

下面“功夫武术酷”为大家介绍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八打绝招”。

八打绝招1:一打眉头眼睛

眼睛没有骨骼和大肌群的保护,难以承受外力的轻微打击。

实战案例:我方发起攻击时,可以采用指下打上的佯攻战术。我方先以前腿踢击敌方膝盖和胫骨,无论是否踢中,均顺势以前手插击敌方眼睛。


八打绝招2:二打耳根太阳穴

此部位骨质脆弱,且有一条动脉和大量神经集中皮下打击此处,可使敌神经受到冲击造成脑震荡。

实战案例:当敌以正蹬腿进攻我方胸腹部时,我方立即侧闪躲避,同时以摆拳击敌耳根太阳穴。


八打绝招3:三打心窝

所谓心窝就是胸骨剑突(护心骨)下正中凹陷处,是太阳神经丛的分布区域,这里分布着膈肌神经丛、胃食管及主动脉、下腔静脉。如遭猛力打击,血管会因外力压迫而膨胀,导致心脏跳动急促或停止跳动、窒息。

实战案例:我方采用指上打下的佯攻战术主动进攻,先以标指进攻敌方眼睛,迫使敌方防守,再以重拳猛击击其心窝,也可用弹腿踢击。


八打绝招4:四打膝盖

膝关节由两个关节复合而成,但非常脆弱,受猛力击打后容易脱臼或骨折,半月板破裂,使敌瘫倒。

实战案例:当敌方以边腿向我方进攻时,我方在侧闪的同时用脚尖踢击敌膝盖;或主动进攻时,侧身用脚猛力蹬踹。


八打绝招5:五打唇上人中

唇上人中部位是鼻软骨与硬骨的连接处,神经接近皮层,是脸部之要害部位。重击能使敌昏撅,轻击也能使敌感到剧痛。

实战案例:传统武术的翻背拳是击打这个部位的绝好拳法,李小龙的截拳道中就有这种拳法。在实战中,当敌方以直拳向我进攻时,我方用一手拍挡,同时另一手以翻背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敌该部位。


八打绝招6:六打肩胛骨

肩胛骨很脆弱,并且分布着很多软组织和神经,受猛力击打后会产生剧痛,使相应的上肢丧失战斗力。

实战案例:敌方以右弹腿向我进攻,我方立即左闪,并向前跃步至敌背面,以右肘猛击敌此部位。


八打绝招7:七打裆部

裆部是人的重要要害,是擂台上绝对禁止击打的部位。它是人体神经末梢最丰富、最敏感的地方。其受击后会产生剧痛,甚至导致死亡。

实战案例:击打这个部位的招式很简单,用腿弹击就行。实际运用中,可采用指上打下的佯攻战术,用手部动作虚晃,用腿实踢。


八打绝招8:八打胫骨

胫骨皮下组织和肌肉都很薄弱,受击打后很缠身剧烈疼痛,重击会使其骨折。

实战案例:用脚跟戳击敌方胫骨。中国传统武术的戳脚有很多招式是专门用于进攻这个部位的。


以上八个击打部位中最重要的是眼睛和裆部。无论歹徒如何强壮,只要这两个部位受到攻击,均会立即丧失侵害能力。

本账号内往期精彩推荐:金水门散手(4),实战摔法反击招式,尽显传武摔打结合之精妙、GIF图文:法国宪兵格斗精华。

广告也精彩!如果您认为本文章好,就请点击下方广告↓↓↓支持功夫武术酷!支持头条!

本账号将向大家呈现各类搏击、功夫、散打、武术等图文、视频资料以及国内外搏击、散打等赛事。欢迎“关注、转发、评论、收藏、打赏”!谢谢!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rnb43885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96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