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时区昼长知识点(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

发布日期:2025-01-22 07:35:22     作者:找女朋友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tio535325.html     违规举报
知识点1、最短距离

地球表面,任意两点A、B间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以地心为圆心,过A、B两点的圆)的劣弧。最短距离的规律如下:

①两点位于同一条经线:沿着该条经线,两点间的劣弧(距离较短的弧),即为最短距离;

②两点经度和为180°:两条经线恰好组成一个“大圆”。过南极点(或北极点)的两点间的劣弧,即为最短距离;

③两点位于同一条纬线:北半球航线偏北,南半球航线偏南(凸向高纬);

④两点位于赤道上:沿着赤道,两点间的劣弧(距离较短的弧),即为最短距离;

⑤其他情况:北半球航线偏北,南半球航线偏南(凸向高纬)。

如下图所示,A、B两点位于北半球的同一条纬线,则由A点到B点的最短航线,凸向北极点,即从A点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图1 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2、地方时、经度的计算

根据经度,计算地方时,是比较常规的计算。但如果已知地方时,求经度,则计算方法为:

①判断东、西方向。根据两地的地方时,遵循地方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规律,即地方时数值较大的地区,位于东面;较小的位于西面;

②计算经度。采用“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即计算东边地区的经度用加法,计算西边的则用减法。时间每间隔1小时,经度间隔15°(每间隔4分钟,经度间隔1°)。

例如,12:00<12:40,因此待求地区应该位于西面。根据“东加西减”,则待求地区的经度为:120°E-(12:40-12:00)÷4min=110°E。


图2 地方时的计算(时区的分布)

例题

下图中N为北极点,A、P、B位于赤道,M位于地球表面,NP为经线,MN的最短距离为2553km。读图回答11~12。


11、若观测到M地日影最短的时刻,为北京时间12:40分,则M地大致位于( )

A. 66°N,110°E

B. 67°N,110°E

C. 66°N,130°E

D. 66°N,130°E

12、若在M地垂直立竿,,则图中竿子影子MM‘的朝向正确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B、D

精讲精析:(1)分析M地的经纬度。①MN位于同一条经线,他们的球面最短距离,即为沿着经线的MN线段;②经度每间隔1°,距离间隔111km,因此距离间隔2553km时,经度间隔=2553÷111=23°,由于N点为北极点(90°N),因此M点的纬度为90°N-23°=67°N;③正午12:00时,日影最短,即M地的地方时12:00,为北京时间12:40,M地时间更小,因此M地在北京的西面;④经度每间隔1°,时间间隔4分钟,M地和北京间隔了40分钟,因此经度间隔了10°。由于M地在北京西面,则M地经度=120°E-10°=110°。因此,M地的经纬度为67°N,110°E,选项B正确。

(2)分析日影的方向。①图中的方位,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M地位于67°N,即北极圈(66°34′N)以北,全年地方时12:00时,太阳都位于正南方(太阳最多直射到北回归线);因此③夏至时,M地会出现极昼现象,地方时0:00时,太阳位于正北方,此时M地的影子应该朝南,选项A错误(A朝北);④5月1日时,为春分-夏至之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东北日出,因此日出时影子朝向西南,选项B错误(B朝东);⑤10月1日,为秋分-冬至之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东南日出,但正午太阳位于正南,即正午的影子在正北,选项C错误(C朝东);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都是正东日出,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即影子位于正北,选项D正确。

总结日出、日落方位

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大,解题思路为:①根据最短距离,计算出M地的纬度;②根据地方时,计算出M地的经度;③根据M地的纬度、不同季节太阳日出、正午、日落方向,分析影子的朝向。

不同的季节,太阳日出、日落的方位不同。以北半球为例,日出日落方向为:

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

③春分/秋分: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南半球的日出、日落方位与北半球相同,但北半球的太阳运动轨迹偏移,南半球的太阳运动轨迹向偏移。


图3 太阳的日出、日落方位

【每晚20:00,每日一题,学好地理】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tio53532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9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