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记录仪多种牌子比较(行车记录仪多种多样)

发布日期:2025-01-22 12:04:36     作者:的太明显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tix215426.html     违规举报
行车记录仪多种多样,该如何选购?


行车记录仪是记录车辆行驶途中影像及声音收集的仪器。能够记录汽车行驶全过程的视频图像和声音,防止现在社会那些碰瓷行为,可为交通事故提供证据。相当于汽车的“黑匣子”。

目前市面上的行车记录仪多种多样,我们在选择时应注意那些方面呢?

1、清晰度

通常来说我们都是选择1080P的清晰度足够,较低的清晰度视频过于模糊价值不大,而过于清晰的视频所占储存又太大,市面上的大多行车记录大也只支持32G储存卡;频繁更换内存卡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市面上部分宣称高于1080P清晰度的行车记录仪基本都是噱头大于实力,普遍都不会超过1080P的清晰度。当然现在有些产品也能达到2K的高清视频,但因其对图像处理器、图像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的要求也更高,所以价格也会较高。

2、行车记录仪镜头广角大小

理论上来讲,行车记录仪广角越大,捕捉到的影像宽度也就越多。但是随着行车记录仪广角角度越大,拍摄画面变形也越严重。一般选择150°左右的广角大小就已经足够使用。


3、夜视能力的好坏

在夜间能够清晰记录夜间行车情况非常重要。当下有些记录仪在夜间的拍摄效果较差,在光线较弱时会出现马赛克或杂色严重,有些甚至模糊到根本无法辨识车牌号码。

与夜间拍摄类似的就是阴天、隧道以及路遇光线变化的时候,这时,就是要考验该镜头的感光调校能力,记录的画面过亮或过暗都会造成辨识困难。

4、摄像头数量

行车记录仪可以根据摄像头的数量分为单摄像头双摄像头以及多摄像头

单摄像头的类型比较常见,用来记录车头的行车信息;

双摄像头是将车尾部分也加装了一个摄像头,用来记录车尾信息;

多摄像头的(全景影像)则更多的是一些小心谨慎的车主为了全程了解车四面八方的信息。

多摄像头虽说记录的信息更全面但其走线成本、安装要求也更高;价格也相对较高,而且也会造成信息冗余、增加视频存储的负担;根据自己需求进行选择。

5、储存卡的选购

目前市面上的行车记录仪都配有存储卡,但很多厂商为了成本考虑大多只配备了16GB的存储卡,以一段3分钟1080P的视频大小约240MB为例,每GB为1024MB,16G可储存约68段,约为3.5小时;如果记录仪不只一个摄像头,那就更少了,如果我们想看前一天或更早的视频很可能就被覆盖掉了,所以有些记录仪说24小时监控其实意义并不大。建议大家在拿到记录仪时看下说明书,支持多大的储存卡,升级购买一定要选择正品、传输速度100MB/s UHS-3 Class10 高速TF卡 流畅度也高。

6、安装与取电是否安全

建议安装与取电应在不改变与破坏原车电路下进行;贴在前挡玻璃上的行车记录仪尽量避免行车中掉落的情况,原厂配备的粘胶一般都较牢固,但如果因方位选择不当出现返工或因贴太阳膜施工取下时,同一块粘胶重复粘贴二次时就不太牢固了。

集成于内后视镜的行车记录仪安装更要谨慎,有些车型的内后视镜上集成了自动防炫目功能,换掉就得不偿失了;同时集成在镜面的显示屏容易让驾驶员走神分心,存在一定的事故风险,每次启动后关闭屏幕又麻烦。隐藏走线,避免线路凌乱影响车内空间,取电应经过原车保险,以防出现故障时影响到车辆的其他原器件。

7、维护是否方便

不少车主在安装了记寻仪后就觉得一劳永逸了,其实不然,记录仪也要定期进行维护;大部分记录仪为了保障重要的视频不被误删,都有一个重力感应的功能,发生碰撞时会对该段视频加锁处理,系统就不会将该段视频删除覆盖;重力感应灵敏度越高,储存卡内的加锁视频就会越多,因为有时行车在坑洼路面车辆颠簸系统会误判对视频进行加锁;这样储存空间会越来越小,能储存的视频也会越来越少,会导致无法录像。所以记录查看是否方便,也是个关键的考虑因素。

以上是在选择行车记录仪时考虑的几个基本因素。

上汽大众原装附件为广大车主提供了大众全车系通用的行车录仪,产品具有以下优点:

1、上汽大众认证车品,通过上汽大众多项严苛检测。

2、身材小巧,保持原车内饰样貌,视野无遮挡。

3、记录仪自带WIFI,通过手机APP查看记录,不费流量,操作更捷。

4、内置重力感应器,停车感应震动异常自动启动录像。

5、智能语音控制,快速响应。

6、原车保险取电,隐藏安装美观安全。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tix21542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