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劳动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劳动文化)

发布日期:2025-01-22 01:42:41     作者:證明給你看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ujm120824.html     违规举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彰显了全社会对劳动与劳动人民的重视和尊重当代中国劳动文化是文化自信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唯物史观中,认识劳动与文化及其辩证关系是理解劳动文化的正确路径正确领悟并弘扬当代中国劳动文化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的应有之义,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劳动文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马克思主义与劳动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彰显了全社会对劳动与劳动人民的重视和尊重。当代中国劳动文化是文化自信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唯物史观中,认识劳动与文化及其辩证关系是理解劳动文化的正确路径。正确领悟并弘扬当代中国劳动文化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的应有之义。

劳动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劳动与文化的辩证关系构建了劳动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总体方法是研究并正确理解劳动文化的历史选择。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对以下三对关系进行分析,对正确理解劳动与文化的辩证关系大有助益。

首先,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存在的必要前提,而文化在精神生产的范畴内,因而将劳动作为文化的前提。马克思主张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统一来看,他说:“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的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物质生产的特质会进入精神生产的领域,例如劳动的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都会在文化中得到相应反映。

其次,劳动文明与劳动文化的关系。劳动者开创劳动文明并构建相应劳动文化。由于劳动文化作为观念形态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相对劳动文明时常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或超前性,因此,劳动文化对劳动文明进步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是不一定的。在亨廷顿和哈里森看来,文化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将越来越得到重视,以增强对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

最后,劳动者和文化人的关系。人作为劳动者存在,而后才能作为文化人存在。同时,劳动者本质内含了向文化人的转变。马克思在人与劳动的关系阐释中表达了劳动创造人并发展人的思想,文化人相对劳动者而言,正是劳动对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现实表现之一。另外,文化人内含了人对更高级劳动、艺术与美的追求。最后文化人通常存在于劳动者范畴之内,完全脱离劳动的纯粹的文化消费者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的一种表现,是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一种异化状态。

上述三对关系始终存在于不断被塑造和自我塑造的劳动文化的辩证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劳动文化存在的基本保障。历史孕育滋养了文化,是文化得以存在的生命之源,更是文化彰显自身的活的舞台。唯物史观视人民群众为历史的创造者,即对历史具有创造性意义的人民群众全部历史性的活动就是历史。历史生成过程表现为人类全部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如马克思所言:“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换言之,人类历史事实上呈现为一部劳动创造史,劳动支撑了历史给予文化的舞台。基于全人类共享的劳动者身份,人民群众作为实际的劳动者创造了现实而具体的人类社会历史。因此,劳动是全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根本,因而也是文化的底蕴。无论从人化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看待文化的本质,劳动都对文化具有创始性的意义。因此,劳动文化不仅对文化的本质属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劳动创造文化也有深度关联。由此,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劳动文化还是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重要沟通场所。综上可见,正确认识劳动与文化的辩证关系就是正确理解劳动文化内涵的路径。

劳动文化的当代价值

严谨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是正确理解劳动文化的重要理论准备,在此基础上,深入劳动文化所处的具体的现实社会历史状况中,才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劳动文化的社会性与实践性。正确理解当代中国劳动文化,首先要认识到文化范畴内的命题,只有在作为构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总命题内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在社会性与实践性层面上获得当代价值。否则容易陷入抽象思辨桎梏,更不必谈对现实劳动与文化做出贡献。

我们要从三重维度理解当代中国劳动文化的价值。

一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维度来看,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文化战线的重要性。在马克思看来,文化同劳动一样具有阶级性,资产阶级在资本逻辑下开拓文化市场,力求资本增殖使得当代文化市场成为文化战线的新阵地。当代中国劳动文化作为劳动逻辑下的理论洞见,是文化战线上不可或缺的斗争力量。同时,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共享社会主义劳动者身份,是文化战士而非文化商人。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构筑当代中国文化自信,要求我们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中汲取力量,在文化领域内构建与劳动领域内同样坚固的领导力量。另外,弘扬当代中国劳动文化就是旗帜鲜明地以优秀的、革命的、正义的文化反对落后的、反动的、不正义的文化糟粕。

二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维度来看,“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对生产力和劳动报酬的新要求,聚焦劳动文化的理论层面,更明确要求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当代中国劳动文化研究以劳动和文化为核心概念,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辐射社会历史的经济领域与精神领域;另一方面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和当代具体国情,深入劳动与文化的一线实践,切实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助力。

三是从疫情时代世界境况的维度来看。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表现出万众一心抗疫决心与舍生忘死的抗疫行动以及驰援世界的务实作风,向世界诠释了何为中国的大国道义、大国责任与大国担当。抗疫的劳动实践和英雄的抗疫劳动人民共同谱写了当代中国劳动文化的时代新篇章。

综上可见,当代中国劳动文化是科学的、人民的、革命的社会主义红色文化,这抹浓墨重彩的红,因其特殊的历史性而拥有多维度色调。第一层红色来自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劳动文化不是某种完成了的观念,而是一个持续战斗着的观念体系。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领导并推动整个体系持续运动发展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层红色来自全体中国人民。从万里长城到天安门,从京杭大运河到鸟巢水立方,当代中国劳动文化不是由少数精英造就,而是由全体劳动人民顽强拼搏、勤恳工作铸造的。第三层红色来自全世界尊重劳动,追求和平、发展与解放的劳动人民。当代中国劳动文化是当代世界劳动文化的区域性表达,不是排斥外来优秀文化的封闭体系。从当代世界劳动文化的总体性看,当代中国劳动文化无论从历史性还是现实性上看,都是劳动文化最理想的状态。当代中国劳动文化作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呈现出了当代价值,未来也将如陈先达教授所说:“我们的未来,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的。”

(作者:贾子贤 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8级博士在读)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ujm12082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