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宜居环境改造(将大石山区建设成美好家园)

发布日期:2024-12-22 01:17:49     作者:转角撞车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uxs257989.html     违规举报

原标题:将大石山区建设成美好家园 ——我区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纪实,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乡村宜居环境改造?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乡村宜居环境改造

原标题:将大石山区建设成美好家园 ——我区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纪实

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冠绝天下的广西山水,也带来了生存之痛和发展之困。下列数字是八桂大地难以回避的生态现状:833.4万公顷岩溶土地面积,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35.1%;193万公顷石漠化土地,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8.14%,石漠化面积仅次于贵州和云南,居全国第三位。

2008年,国家启动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9年来,我区坚持统筹推进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和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扶贫等重点任务,推动石漠化综合治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积极探索实践适合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和群众要求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与机制,一片片荒山披上“绿衣”,一户户农民挣脱贫困,一条条小康路徐徐铺就。石漠化这一“地球癌症”,遭遇了八桂儿女最顽强的阻击。

昔日荒山披绿衣

曾经的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清脆悦耳的鸟语回荡山间,连山脚下的村屯农家也被绿色包围。在天峨,连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也披上了绿装。天峨县委书记陆祥红说,倾力呵护绿水青山责无旁贷,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超过84%。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2010年作出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把治理石漠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内容。自治区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调研,解决石漠化治理工作实际问题。

恢复植被是石漠化治理的主要目标,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我区坚持“造”(人工造林)、“封”(封山育林)、“退”(退耕还林)、“管”(公益林管护)、“补”(补植补种)、“沼”(发展沼气能源)六字治理方针,大力推广任豆、吊丝竹等10多种石山树种和20多种造林模式,加快石山绿化。

自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来,全区通过整合林业工程项目,全面加快植树造林,极大地提高了综合治理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区林业部门整合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投入资金15.8亿元,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24.5万公顷,同时保护了310万公顷生态公益林,使石漠化地区森林覆盖率增加了9.4个百分点。

据统计,2008-2016年,全区76个石漠化综合治理县共完成林业项目人工造林29万亩、封山育林317万亩、植被管护107万亩,完成林业项目投资7.5亿元,占计划任务的100%。同时,大石山区还完成珠防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建设800多万亩,管护石山公益林4600多万亩,石山森林面积迅速增加。43个石漠化治理重点县中有27个县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0%。

产业发展助脱贫

“比起种玉米,核桃更耐旱、更适合山地生长。我家的10亩核桃,每年有2000多元的纯收入。”河池市凤山县中亭乡陇弄村长洞屯村民吴桂菊兴奋地说。

自治区林业厅专家告诉记者,大石山区生产环境恶劣,最大的障碍是缺土。核桃树耐旱、耐瘠、耐寒,石山和土山均适宜种植,民间素有“一株核桃一把伞,一片核桃一股泉”的说法,是大石山区建设美好家园的“生态树”。

“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0.2亿元,完成核桃种植面积13万公顷,珍贵树种种植面积2万公顷,赠送群众珍贵树种4000多万株,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石山区贫困县多、贫困面广,如何通过造林绿化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我区各级各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林业部门大力宣传“石山也是宝贵资源”的理念,在开展石山造林绿化时,引导群众因地制宜种植珍贵树种和经济林木,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已形成了田阳县吊丝竹、平果县任豆、河池市核桃、崇左市珍贵树种、马山县森林旅游等石山产业示范基地。“十二五”期间,通过深入开展“林下经济十百千万亿”活动,共培育“十万元户”1741个、“百万元屯”233个、“千万元村”59个、“亿元乡镇”19个、“十亿元县”13个,林下经济产值达到470亿元,同比增长30.5%,发展面积280万公顷,惠及林农人数1204万人。

水利部门根据岩溶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水缺乏、易旱易涝和人畜饮水困难等状况,实施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50.96亿元,全面解决了纳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内的石漠化地区43个县655.0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农业部门以提高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岩溶山区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实施沃土工程,引进筛选出适宜岩溶环境生长的农作物品种,较好地促进了岩溶地区的农业生产。

绿色生活深入人心

“良好生态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老党员黄怀尚说,这已经成为村民的共识。

达成这一共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过去,村民以贩卖木材为生,25个山头被“剃”得精光,山表裸露,水荒粮缺,大家甚至一度产生了搬出村屯的想法。

痛定思痛之后,弄拉人封山育林,栽竹种果,移植中草药,修建沼气池,使这里原有的灌丛荒山恢复成了繁茂的森林,“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和果,低洼粮和桑”的“弄拉模式”,成为我区石漠化治理的典范。

如今的弄拉山林茂密,风光秀丽,成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当地组建了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旅游,村民纷纷以山林入股加入到合作社中,获得的分红也水涨船高,从三五千元涨到了1万多元。

我区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以来,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艰辛的付出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据气象部门2015年监测评估表明,全区石漠化生态脆弱区有94.5%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正常偏好,比2000-2014年平均值高20.4%,改善指数也高于全区平均值,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双双名列全国第一。

然而,目前全区仍有大片石漠化面积亟待治理,已绿化的石山也有待巩固,岩溶地区仍然是我区生态最恶劣、最脆弱的区域。

战斗仍在继续。为了保护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我们别无退路。 (记者:陈 静 原文编辑:曹丽媛)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uxs25798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0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