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套的扫把超简单(也想学扫把挑战)

发布日期:2024-12-22 03:04:51     作者:牽掛邇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vch354888.html     违规举报


作者 | 关宁

编辑 | 小军

“迷惑行为大赏”又增加了新记录。

昨晚,一个名为#NASA立扫把#的挑战刷屏微博、朋友圈、Instagram、Facebook等国内外各大社交媒体,网友们纷纷发出立扫把的照片和视频参与挑战。


微博话题又真相了...

最初的消息版本是:

据美国宇航局NASA说:今天(2月11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地球的引力最小,所以扫帚能够站起来,所以今天也被称为“完美平衡日”。

既然是“NASA消息”,这项莫名其妙的刷屏运动来源自然也是国外:

在国内社交媒体刷屏的#NASA立扫把挑战#,在国外叫#broom challenge,在snap、Instagram等平台早就已经火起来了,外国网友同样玩得不亦乐乎,ins上#broom challenge#相关话题已经有3.7万篇帖子了。



但其实,早在2012年便有立扫把这个梗了,而且当时CNN就有过辟谣。



NASA还曾经做出过官方回应,表明让扫把立起来的基本物理学,在每一天都有效。

NASA专门请了宇航员阿尔文·德鲁(Alvin Drew)和科学家莎拉·诺布尔(Sarah Noble)拍摄了一个视频,表示立扫帚和地球引力没有关系,是简单的物理原因——只要找到一把毛比较厚重,重心偏下的扫把,稍加调整就可以轻松立起来。


那么,这么一个早就已经被辟过谣的“梗”,又是怎么突然刷爆了你的朋友圈的?

#NASA立扫把挑战#,就像之前踢瓶盖挑战、冰桶挑战、A4腰挑战、反手摸肚脐挑战、摔跤炫富挑战、无表情吃柠檬挑战、憋笑挑战、平板支撑加速挑战等等众多“挑战赛”一样,他们流行起来关键不过是几个秘诀:

首先,这些现象级的挑战都是由有一定影响力、或者身份背书的发起者发起的。这次的立扫把挑战的权威性背书则是NASA,权威形象具有绝对话语权,也更能让大家信服。


其次,这些挑战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好操作,门槛低且体验性强。操作简单的同时,这些挑战还具有延展性,像昨晚全网刷屏的除了立扫把以外,还有不少其他奇奇怪怪的东西也“乱入”了。


在这样的传播路径中,流量明星的放大效应自然也是功不可没。昨晚微博上#NASA立扫把挑战#超话主持于朦胧,本身就是有2000万 粉丝的艺人,轻松带火这个话题。


其后,在UNINE组合中的李文瀚、李振宁、嘉羿参与挑战后,UNINE粉丝们杀入#NASA立扫把挑战#话题为idol打榜,为自家idol抢占榜首,又大幅拉升了一波话题热度。


另外,这次“扫把挑战”的成功还有一个特殊的时间因素——因为疫情而不得不宅在家的半个多月中,闲得发慌的网友看到任何一个热点都不会轻易放过。


不过,#NASA立扫把挑战#虽然成功刷屏引起全民参与,但如果将这项挑战作为项目来看的话,本身还是有小小的缺憾:

这次的挑战缺少一个“行动呼吁(Call to Action)”。

“行动呼吁”是市场营销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就是在引起受众关注,并成功让受众理解品牌信息之后,再加上一个对即时转化动作的呼吁——多这一步,其就是增加了一层承接受众关注力的漏斗。

就这次“立扫把挑战”来说,“立扫把挑战”本身并无意义,缺少“行动呼吁(Call to Action)”就会让昙花一现的话题热度过去后,不再有下文,也不会产生内容积累或行动转化。

事实也正是如此:仅仅一晚后,立扫把的挑战便无人问津——日抛型的热点即蹭即走,无论是对内容生产者还是对品牌而言,意义都不大

相比起来,曾经全网大热的“冰桶挑战”,实际上是一个募资行为,是为了制造传播热点,引起大家对渐冻症患者的关注。参与者在热闹之后,还会因为项目引导的“呼吁捐款”这个动作,更深入地卷入到这个项目中,因而才能从国外到国内,引发科技圈、体育圈、娱乐圈各界大佬共同参与。


比尔盖茨参与冰桶挑战

“冰桶挑战”也因此得以在社交平台上病毒式传播,短短一个月内就筹得了折合人民币2.57亿元的捐款,同时也作为一个经典公益案例有了更为长久的生命力。

所以,无论是从传播的角度想要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还是从品牌的角度来说希望得到更好的转化,一个小小的“行动呼吁”,必不可少。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vch35488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2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