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徽菜最有名(十大菜系之徽菜)

发布日期:2024-12-22 03:01:42     作者:溈懓殺毐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vls440540.html     违规举报
徽州饮食文化大致分为:皖南菜、皖江菜、合肥菜、淮南菜、皖北菜五大地区风味组成,讲究原汁原味,酥香鲜嫩,浓淡适宜,以烹制山珍野味,重油、重色、重火功而闻名。一: 臭鳜鱼又称臭桂鱼:安徽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带)所谓腌鲜,在徽州本地土话中有臭的意思。制作过程有讲究,是把新鲜鳜鱼用淡盐水腌渍在室温25℃左右的环境中,用木桶腌制最好,肚皮朝上摆放,用山间青石头或河卵石压住,时经六七天后,鱼体便发出似臭非臭气味。然后入油锅略煎,配以猪肉片、笋片,小火红烧至汤汁浓缩而成


腌鲜臭鳜鱼

二:茶叶熏鸡是安徽省传统名菜,属于皖菜系。安徽省六安地区,以齐山出产最佳,茶叶清香扑鼻,选用童子鸡去内脏,沥干水,用料酒 姜 葱 盐 腌制半小时,上蒸笼蒸至 八成熟,饭锅巴掰碎放入炒锅,撒上茶叶、红糖,架上篦子,将鸡皮向上摆在篦子上,盖严锅盖。先用中火熏出茶叶,稍顷片刻改旺火熏至浓烟四起时离火,烟散尽,掀开锅盖,取鸡刷上芝麻油.


茶叶熏鸡

三:红烧果子狸:果子狸又名中尾狸或玉面狸,形似狸猫,比猫稍细长,毛皮呈淡黄或灰棕色,鼻和眼部有白斑,尾似牛尾,身有豹纹,栖息山中、善攀援,以食果为主,尤喜食梨,冬月极肥,故冬季捕猎,捕之即将皮肉剥离,狸肉酥烂醇香,色金红,汤汁稠亮,咸鲜口味中有甜味,十分可口。不能与与螃蟹和鹅肉同食,否则会引起胃肠不适。该菜含有多种营养,如: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和钙等。


红烧果子狸

四: 黄山炖鸽,取黄山菜鸽与黄山山药隔水炖制而成。汤清味鲜,鸽肉酥烂,山药清香爽口。此菜鸽肉滋味鲜美,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有补脑健肾、增强记忆力的食疗功效。山药肉松软细腻,略甜,富含淀粉,常被人们视作为滋补蔬菜食用。此菜又是一道滋补健身的佳肴。


黄山炖鸽

五:火腿炖甲鱼:明初,户部尚书连心荣将皖南山区的马蹄鳖进贡给朱元璋,嗣后即为贡品。 沙地马蹄鳖采用火腿佐味,冰糖提鲜,炭火风炉小火细炖,熟后香气扑鼻,汤醇胶浓,原汁原味,肉质酥烂,裙边滑润.


火腿炖甲鱼

六:毛豆腐;是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带)的特色传统名菜,是通过以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由于豆腐通过发酵后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故经烹饪后味特鲜。

这里有个传说,相传,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一随从从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因别无它物,随从只得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鲜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转败为胜后,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下来。


黄山毛豆腐

七:清蒸石鸡:黄山石鸡肉质细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等营养成分,并且具有清火、明目、滋补身体的功能,是山珍上品。

是由石鸡、水发木耳、熟火腿片等作为主要食材,料酒、精盐、味精等作为主要调料所做成的一道菜品。该道菜品是通过蒸的做法制作而成的


清蒸石鸡

八:问政山笋,用歙县问政山所出产的竹笋炖烧而成。用腊肉和竹笋一起炖烧,故又称为腊香问政笋;后来该菜因加上香肠、香菇等增香,故称为两香问政山笋。

相传,南宋年间,徽商崛起,在杭城经商的歙人,思乡情浓,常托人捎去问政山竹笋尝新,以解思乡之情、怀故之梦。家人起早将破土的春笋挖出,在新安江行舟时,剥尽笋壳切后入沙锅,加江水,以炭火清炖,至杭州时打开沙锅,笋味香脆可口,宛如在家吃鲜笋一样美味。地道民间徽菜从此便成为了与徽商有关的思乡美食。


问政山笋

九:杨梅丸子,因形、色与杨梅相似,故名。肥瘦猪肉、马蹄、面包糠、鲜梅汁、糖、醋、盐等制作而成。此菜选用精肉和肥膘肉按7;3的比例分别斩成细茸,放进碗内加入盐、味精、葱姜汁、鸡蛋清搅打均匀,然后用手挤成像杨梅大小的圆子,滚上面包屑入六成油锅炸至成熟,颜色金黄,再用水加白糖、醋和杨梅汁熬成卤汁浇在圆子上或者将圆子入“杨梅卤”裹之即成。制成的莱肴呈玫瑰红色,圆子大小适口,形状酷似杨梅,其味酸甜适中,耐人回味。


杨梅丸子

十:凤炖牡丹,徽菜擅长烧、炖,作为传统炖菜典型代表之一。此菜系鸡与猪肚同锅,以小火细炖,汤色奶白浓厚,鸡酥鲜而含汁,肚质软烂而醇香。鸡肉的药用价值很大,民间有“济世良药”的美称。在徽州与沿江江南一带不仅作为筵席大菜,而且是产妇常食的滋补佳品。比较适合产妇、年老体弱及久病体虚者食用。


凤炖牡丹

以上小编收集来的徽菜十大经典菜品,如有遗漏欢迎在下方留言

下期十大菜系之 淮扬菜,敬请观看 ,多多交流!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vls44054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