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最后一首总结诗(三国演义中很关键的一首诗)

发布日期:2024-12-22 03:15:22     作者:伊人一醉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wim147135.html     违规举报

一部《三国演义》,罗贯中先生洋洋洒洒写了64万字。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本当年连出版都有难度的小说,会一直火到现在。为了写好这部书,罗贯中塑造了几十个经典人物形象,其中卧龙先生诸葛亮是最有意思的一位。


历史上的诸葛亮比起小说中其实更有趣,文能写出《出师表》,武能马上定乾坤,没事还能发明孔明灯和木牛流马,成为了不少文人的偶像。杜甫为他写下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李白为他写下了“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陆游为他写下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罗贯中先生本就通晓诗词,在小说中自然也要露一手,于是在小说的第38回,他给诸葛亮安排了一首出场诗。在这一回中,诸葛亮首次出现,场景是刘备第三次造访茅庐。当时刘备带着在张飞在门口等着,诸葛亮在屋内睡觉,刘备不让童子吵醒他。许久后,睡到午后的诸葛亮便念出了这首经典的《大梦谁先觉》:


《大梦谁先觉》

明:罗贯中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与诗仙诗圣和陆游等诗坛名家相比,罗贯中这首诗确实显得有些简单了,但笔者却认为此诗中的诸葛亮是他最本真的一次。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写得很简单,但却是小说中很关键的一首诗,它将诸葛亮的怀才不遇和平生之志都写了进去。虽然它只有短短20个字,写得也是通俗易懂,但不少人却从来没读懂过。


诗的前两句中的“大梦”是相对于“醒”存在的,当时的天下纷争下,别说普通人,就连名士们都过得浑浑噩噩,看不清天下局势,所以诗人说他们睡着了。第二句“平生我自知”,体现的是诸葛亮的自信,别人没弄懂的事自己虽居于偏地,却了然于心。他不但知道自己所想,也知道外面发生的一切。这两句一问一答,灵动自然,充满着禅意。


后两句其实是一组绝妙的一语双关。这里的“睡足”既是指自己午睡够了,也是指自己一直苦苦等待着贤明之主的到来,如今终于等到了,沉睡于隆中的他终于要出山了。最后5个字既是写窗外的太阳已经缓缓西斜,也是抱怨刘备来得太晚了,让自己苦等了这么久。


诸葛亮此时还没见到刘备,就已经有了出山辅佐他的决心,这是因为他对刘备的才德早就了然于心,再加上对方的三顾茅庐之举也确实证明了他的诚意。所以这首出场诗已经显示了诸葛亮的经世之才,与人物的形象十分贴切。年少时没有读懂这首诗,觉得它在小说中可有可无,直到如今才算真正明白了罗贯中的高明。一首出场诗,已经将人物的性格、智商都表现了出来,不得不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罗贯中确实是高手。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高明吗?欢迎讨论。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wim14713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8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5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