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要活得穷而有志富而有德(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

发布日期:2024-12-22 03:34:34     作者:坐看离别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wsj264383.html     违规举报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 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解蔽


》)

【鉴赏】 人从一生下来就有认识能力,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五色,耳朵 能听到五音,嘴巴能品尝五味,我们的五官可以接收外界各种信息并且把 这些信息储藏并记忆在自己的心中,然而我们的心仍要保持“虚”的状态, 不要先入为主,不因为已有的知识而妨害接纳新的事物。因为虚,所以能 藏。虚并非将已有的记忆和知识清空,如果没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接受和 发现新的知识恐怕只是一句空话。虚不是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不要 带有主观情感。人有七情六欲,这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带着自己个人的情 感去看待外界事物的话,就像戴着有色眼镜一样,就不能看到事物最真实 的一面。


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解蔽》)人之所患是由 于人们考虑问题片面而造成的。善和恶、始和终、远和近、博和浅、古和 今,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一面,强调其中的一者而忽视其他。人们极易因 为认识的片面性而被蒙蔽,因此荀子主张解人心之蔽,圣人知道由于认识 的片面性而导致蔽塞的危害,故而能将宇宙万物都纳入心中,以道为标准 观照万物衡量是非,这样就不会被蒙蔽了。那么心如何才能知“道”? 曰 “虚壹而静”(《解蔽》)。荀子的“虚壹而静”说来自老子的“致虚极,守静 笃”,但是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老子的“虚静”说是道家体悟自然的方 法,要求人的内心做到空虚和宁静的极致,老子没有给出达到虚静的具体 方法,这种体道的方法依靠直觉,是超越认识层面的,是一种难以达到的 境界。而荀子具体论述了“虚壹而静”的方法,摒弃了道家玄之又玄的部 分,将其化为认识外界事物的一个具体的可行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 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解蔽》),骄傲自满就会妨碍接受新知识; 心若不专一,“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心,卧则梦,偷 则自行,使之则谋”(《解蔽》)。不论是清醒还是在睡梦中,不论是有意识 还是无意识,我们的心无时无刻不处在思维活动中,但在认识的过程中, 只有静心才会明察。藏和虚、壹和贰、动和静是“虚壹而静”的三对矛盾, 荀子认为不必将这三者绝对地对立起来,而是在对立中寻求统一。没有 藏,学习的过程就如同猴子掰苞米,最终一无所得;没有虚,就无法接受新 的知识。心可以同时容纳很多事情,这样我们才能又快又多地吸收信息, 但同时也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一件事情,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心静才 能明察,但是一味地苦思冥想,而不付诸实践,那就永远不会成功,正如荀 子所说:“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解蔽》)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wsj26438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3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3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