衤为什么叫衣字旁?衤为什么是衣字旁

发布日期:2024-12-22 10:50:29     作者:心窝人选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xkg429575.html     违规举报

笔画系统的形成过程应该是分段研究各时期汉字的笔画形态和数量,即对各阶段的定量字形进行穷尽性的笔画拆分和归纳,然后比较前后段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全面总结出笔画形成的详细过程。

本文只是以现代汉字笔画为对照标准,依据其生成阶段来分期。共分发源期、形成期和完善期三期,三期的形体标志及起讫时间如下表所示。


发源期起于隶变产生的战国晚期,迄于西汉末年。字形上主要体现为篆体变直、变方、分断等。西汉马王堆帛书属于这一阶段字体,其例见下表。


形成期起于东汉,迄于魏晋。字形上横、竖、点、撇、捺、折六种笔画已经形成。下表是东汉碑刻六种笔画字例——


完善期始于南北朝时期,此时全部笔画已经形成,此后部分字形的笔画仍有小幅调整。提画由横画变来,魏晋时期提画出现,但不标准、不统一,南北朝时期才正式形成:


钩画中竖钩由竖画和竖左弯画尾缓弯变来,皆成型于南北朝时期。者“小”字是其例,后者“丁”字是其例。“小”字魏晋以前中竖无钩,南北朝时已皆变为竖钩,见下表。


“丁”字魏晋以前第二笔为竖左弯,南北朝时已皆变为竖钩,见下面的表格。


弯钩由右缓弯笔变来,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如“兄”字,魏晋以前右缓弯无钩,南北朝时已皆变为钩:


点画的形成过程是逐步扩展的过程,最早的点画来源于篆体中的“点”,后来短竖和短横也加入到了点画行列。

短竖和短横变点也是在南北朝时期,如“於”字末两笔魏晋以前为两短横,南北朝时已变为两点,如下表所示。


“主”字首笔上部魏晋以前为短横,南北朝时已变为点。


“病”字首笔上部魏晋以前为短竖,南北朝时已变为点,见下表。


以上字形分析多依据碑刻文字,碑刻文字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碑刻者师承关系及模仿等原因,一般认为碑刻字形具有滞后性,裘锡圭说:“碑刻选择字体,比古书抄本等更保守。”为此,我们考察了魏晋楼兰简纸文书字形:

提画:除个别草写字形外,多数字形未有提画,如下表所示。


说明与碑刻字形相同,魏晋时期提画尚未形成。

竖钩:魏晋时期尚未形成。


折钩:魏晋时期尚未形成。


弯钩:魏晋时期尚未形成。


点画:从楼兰简纸文书看,魏晋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与魏晋碑刻反映的现象不同。


综上,认定汉字笔画系统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认为,汉字笔画系统生成的首要支配原则是书写便捷原则。便是符合书写的生理习惯,捷是书写快速。唐兰说过:“卫恒说:‘隶者篆之捷也。’倒是很恰当的。”

今文字形体生成表现上的趋直和反逆都是书写便捷原则下的产物,因为直线比弧线距离短,书写速度快。左行和上行逆笔书写,不符合生理习惯,书写速度自然会慢。今文字形体系统主要是在书写便捷原则支配下生成的,因此,今文字形体的种种现象可以依据这一原则作出解释。

如“豆”字下部由“丨丨”变为“丷”,左笔由左上向右下倾斜是为了缩短书写下一笔的距离,快速书写右部笔画。右部笔画由右上向左下倾斜是为了缩短书写下一笔“一”的距离。“首”等上部笔画的形成也源于同样道理。

“示”变“礻”、“衣”变“衤”,横画和撇画合成一笔也是出于快速书写的目的。提画皆出现于左右结构字形左部构件的最后一笔,原因是为了缩短与右部构件第一笔的距离。“自”、“白”、“血”等字第一笔形成由右上向左下的笔形是为了快速书写下一笔“丨”。“氵”最后一笔向上是为了快速书写右部偏旁。“心”的回钩是为了快速书写中间的点。“巾”有钩是为了快速书写中竖,“内”、“周”、“用”、“同”、“月”等有钩都是为了快速书写下一笔。

汉字笔画系统生成的第二个支配原则是整字优先原则。

整字优先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整字、构件和笔画三级形体成分中优先考虑整字形体,即整字形体的布局合理、美观稳定是首要考虑因素。

其次是整字形体间的别异优先考虑。

再次是书写便捷原则与整字形体合理布局出现冲突时,优先考虑整字形体。

引用或搜索全文:

王贵元(2014),汉字笔画系统形成的过程与机制,《语言科学》13(5):549-560。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xkg42957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7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