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陵墓列表(唐瑜第二十二代后人揭秘明朝第一悬案)

发布日期:2025-01-12 03:47:24     作者:豹紋先森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xqk451488.html     违规举报

一、天台寺是建文帝圆寂之地

2021年10月下旬,在宣汉县地方志编纂中心工作的笔者到宣汉县君塘镇调查地情资源,听当地镇村干部介绍风土人情和遗址遗迹,万古村党支部书记伍平推荐万古楼山上的天台寺。


万古村原属宣汉县明月乡,在乡镇区划调整中明月乡整体并入君塘镇。民国版《宣汉县志》记载,万古楼山“旧志作鼓楼山,谓峰峦层叠,形如鼓楼也”。驱车到达海拔800多米的万古楼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六间的木板瓦房,旁边是一座已经停建的钢筋水泥建筑。71岁的唐纯富从瓦房里走出来,指着钢筋水泥介绍,这就是天台寺。


寺庙的石坝还在,11步石阶还在,寺庙的碑刻还在。由于风化严重,碑刻字迹模糊难辨,大致可知寺庙的方位、界畔和规模。当时我心凉了半截,跑这么远的山路来,就看这个半拉子工程?见我失望,唐纯富埋怨地说:“当初我就不同意武凤花钱修庙!”

武凤是唐纯富的二子,武凤还有一个哥哥,叫武龙。龙凤呈祥,吉利喜庆。39岁的唐武凤常年在外创业,此时正好在家,得知笔者从事地方志工作,打开了话匣:“天台寺是宣汉县第一寺。”

宣汉,古县名为东乡县,天台寺在光绪版《东乡县志》、民国版《宣汉县志》都有记载。光绪版《东乡县志》确实将天台寺作为佛门胜地第一条记载:“在明月场北十余里,其山名万古楼,形势高峻,四面悬绝,与凌霄寨相埒(名气相等)。”

唐武凤自豪地说:“我是唐瑜的第二十二代后人。”

说到唐瑜,笔者眼前一亮,知道唐瑜入川,知道宣汉县有唐甄(唐瑜)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和唐氏宗亲会,唐瑜的后代在宣汉县已有数万之众,便问:“你与唐氏宗亲有联系?”

唐武凤说:“我们家从南坝镇方向迁到这偏僻的山上已有八十年了,我父亲在这寺庙里出生成长,我也在这寺庙里出生成长,与老家没有联系,与唐氏宗亲也没有联系。”

南坝镇,是宣汉县前河流域一大重镇,是唐瑜晚年定居和仙逝之地。

笔者把停建的寺庙再看了一眼,准备离开。唐武凤说:“有个神秘人物葬在这里。”

笔者想不出宣汉县有哪个得道高僧在此出家,又问:“谁?”

唐武凤神秘地说:“建文帝朱允炆在此圆寂。”

这无疑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惊天秘闻,把笔者都搞愣了,因为笔者以前考证过建文帝在宣汉县的传闻,但毕竟是传闻,缺乏有力的证据,故未行文进行宣传。

二、保护天台寺是唐家单传使命

见笔者有疑心,唐武凤说:“我身上肩负着唐氏家族一个绝密使命,父亲不知道,哥哥不知道,只有我一人知道。”

笔者好奇:“什么使命?”

“我是护庙人。”唐武凤说:“这个使命是我爷爷传给我的,我爷爷又是曾祖父传给他的。”

据唐纯富回忆,他的父亲叫唐怀均、爷爷叫唐兴安、曾祖父叫唐绍益,唐绍益共有四弟兄,取名“益发永久”,有一个夭折了。1932年红四方面军入川,红军与国民党军在万古楼战斗,天台寺遭到严重破坏,作为护庙人的唐兴安知道后,心急如焚,直到1942年才举家悄悄迁到天台寺,给后人的理由是自己信佛,需要吃斋饭。唐兴安出资对寺庙进行了修缮,重燃香火。家里有族谱,解放前怕引来灾祸,被唐兴安烧掉了,1959年唐兴安去世。

传统的风水择宅经验认为,寺庙附近不适合居住,无论前后左右。然而,唐武凤一家恰巧就建在寺庙前。我问唐纯富,他确实不知上代人为何将房屋建在寺庙边,也不知有护庙人之说。问唐武龙,更是什么也不知。

笔者找达州市宣汉县唐甄(唐瑜)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宣汉唐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唐益生求证,在2017年编印的《中华唐氏通谱·宣汉卷(二)·唐仁文化篇》中查到唐兴安一代,其父为唐绍益,唐绍益有两个弟弟,分别叫唐绍发、唐绍久,唐绍永早故,故该书未收录,与唐纯富所言吻合。

唐武凤说:“小时候,爷爷就教育我做人要忠孝信义善,说我们唐家祖祖辈辈都是大家庭,我们的祖先叫唐瑜,他的学生是皇帝朱棣。朱棣推翻朱允炆的皇位后当了皇帝,朱允炆出家最后来到了这里。唐瑜是被朱棣秘密派来监视朱允炆的,便有了我们在宣汉的生活。”

据唐武凤介绍,当年落败的朱允炆逃难到天台寺,已无心再逃,彻底皈依佛门,从此青灯古佛,长卷为伴,直到圆寂。朱允炆隐藏自己的逃亡行踪,时刻担心朱棣派兵追杀,朱棣则时刻担心朱允炆召集部下重新夺回皇位。唐瑜到天台寺找过朱允炆,看到朱允炆潜心修佛,再无他念,也无反心,决定保护这个落难的皇帝。唐瑜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朱允炆还年轻,家人并不知道来川的真正目的,便秘密指定一个后人监视朱允炆,这是皇命不可违,如果朱允炆不造反就保护他,这是祖训也不可违。后人不能随便指定,要从最具有“忠孝信义善”品质的人中选择。朱允炆在天台寺圆寂后,唐家监视朱允炆的绝密使命就变成了保护天台寺。

唐纯富共有六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五。也只有唐纯富被唐怀均强留在天台寺务农,其余五个都在外工作或创业。为此,唐纯富对唐怀均耿耿于怀。唐纯富说:“至今我都想不通,六个子女,父亲为什么唯独不准我离开这座大山?”

可能唐怀均是想把这一使命传给唐纯富的,但唐纯富有情绪了,就传给了年幼的唐武凤。爷孙俩单独在一起时,唐怀均反复告诫唐武凤:“护庙人一定要保守秘密,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父母兄妹,如果把秘密说出去,全家人就会有灾难。当你长大了,有了儿子和女儿,一定要教他们‘忠孝信义善’,使命只能告诉心底最善良的一个儿子或孙子,告诉他不能告诉其他人,要这样一辈辈传下去。”

1999年夏,唐武凤初中毕业,考上了自贡市财经学校。那时,全家人都开心快乐,唯独唐怀均闷闷不乐。唐武凤认为,护庙之人应当长期居住在寺庙附近,如果外出求学、经商或者为官,还怎么护庙?这或许是唐怀均担忧的地方。此时唐武龙师范毕业后在外地教书。

临近开学,唐怀均在只有爷孙俩时语重心长地说:“还有很多事要告诉你。”正当唐武凤仔细聆听时,唐怀均又把即将说出的话咽了回去,叹息地说:“等你过年放假回来再说。”

没有等到那一天,1999年冬,82岁的唐怀均去世了。去世前几天,唐怀均又吵又闹,一直要求唐武凤回家,有话要对他说。但限于当时通讯和交通条件,不明就里的唐纯富没有实现唐怀均的遗愿。

唐武凤说:“过去不敢说这个秘密,我心里顾虑很多,是害怕遭到打压或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利用,如今国家形势这么好,我也不怕公开了。”

笔者问:“你的父母也都不知道这个秘密?”

唐武凤伤感地对笔者说:“为了重修寺庙,我曾给父母以及亲朋好友提过,但没人相信,也没人感兴趣。你是县上来的,了解宣汉的历史,我就再次公开这个秘密。”

笔者看着唐武凤,不可小觑,这是一个身负绝密使命的神秘人物。

三、重建天台寺是最好的“忠孝信义善”

曾经的天台寺如今只有一片遗址,如何去保护?肩负使命的唐武凤认为,恢复寺庙就是对祖先最好的“忠孝信义善”,哪怕举债也值得。

2001年,在财经学校毕业的唐武凤来到浙江杭州创业,后辗转到宁波。唐武凤挣钱的目的很单纯,除了养家糊口,就是重建天台寺。2016年,唐武凤拿出多年积攒下来的50万元回到家乡重建天台寺,寺庙的主体轮廓还没有建好,资金用完,工程只好停摆。2017年,唐武凤回到浙江宁波注册了一家建筑公司,想赚更多的钱,没想到亏损近百万元,直到2020年才还清大部分债务。

这些年,唐武凤为了完成使命,做出了太多让正常人无法理解的事。2012年,凑足资金准备在宁波购房安家,在签合同时唐武凤突然变卦,钱另有它用;2013年,唐武凤的大儿子开始上小学,已安排好在宁波上学,为了省钱,硬是把儿子送回了宣汉县老家;2016年,拿着积蓄不去县城购房,却去修寺庙;2018年,父母想住新房,准备把老房子拆了,却被唐武凤以各种理由拒绝……

唐武凤的所作所为无人支持、无人理解,父母骂他傻,妻子与他吵闹,亲朋好友甚至嘲笑他。当唐武凤受到家人指责时,他也暗暗地问自己,这样做值吗?都改朝换代多少次了,这个绝密使命还算数吗?还要传下去吗?唐武凤哭过、后悔过,当他想到自己是护庙人,而庙又不在,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重建,这是作为一名护庙人的神圣职责。

在重建过程中,因为得不到亲朋好友的支持,唐武凤想的是凭一己之力,没想到资金缺口那么大,将寺庙修成了半拉子工程,从而让自己骑虎难下。

四、唐瑜奉旨入川监视建文帝

唐武凤说天台寺是建文帝的最后隐居地,这确非空穴来风,我脑海里迅速浮现出帝师唐瑜奉旨入川的事。

从民国版《宣汉县志》、唐甄著《唐阶泰墓表》、道光十八年《唐氏族谱》等资料中,可以勾勒出唐瑜入川的大致经过。

唐瑜,字敬鼎,中国教育家、思想家,明朝帝师,开国儒臣,中国近代百名思想家之一唐甄的十一世祖。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中举人,次年进士,出身翰林院,十四年(1381年)奉旨任近言日讲官和东宫教谕,教授朱元璋四皇子朱棣学业,辅佐朱元璋17年。朱棣称帝,唐瑜升为帝师。永乐三年(1405年),被封为开国儒臣,再命以官,唐瑜称老不仕,荣归老家浙江兰溪县,筑室讲学,曰:“五经儒籍讲堂”。

永乐十二年(1414年),唐瑜任官分职,游宦入蜀,寓夔至达迁东邑(今宣汉县),因见土地肥沃,风光旖旎,定居前河兰木沟(今南坝镇官池坝)。夫人熊氏生二子,长子唐鲲,次子唐鲤,诰封一品夫人。唐瑜仙逝后,殁葬东邑前河东溪口(今南坝镇东阳溪),妻熊氏与之同荣茔共墓。明宣德二年丁未(1427年),宣德皇帝朱瞻基赦旨:“请入东乡县乡贤祠受享:唐瑜”,命朝廷钦差、历届绥定(今达州市)知府和东乡知县等地方官员到唐瑜墓地祭拜,春秋两祭,岁以为常。

2012年,唐瑜墓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南坝镇建有占地60亩的帝师文化主题公园,主要景点有唐瑜帝师铜像、帝师讲坛、帝师文化走廊、音乐喷泉广场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唐瑜第十一代后人唐甄,与遂宁吕潜、新都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列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杰出思想家”。唐甄一生著述颇丰,《潜书》是其主要代表作。梁启超曾将《潜书》视为中国历代圣人思想的一个总结,认为它凝聚着东方哲人智慧的精华,是“醒人之良药,逆耳之忠言”。

一代帝师唐瑜,在耄耋之年,为何从富庶的浙江来到贫穷的四川?公认的说法是,朱棣派他的恩师前来,是为监视避难巴蜀的建文帝。唐瑜奉旨入川,是在建文帝失踪12年之后。此时,朝廷或许得到可靠情报,建文帝在巴蜀避难。

唐瑜入川是为了监视建文帝,今天再次从一个远离唐氏大家族、身负绝密使命的唐武凤之口说出来,可信度极高。肩负监视使命的唐瑜在宣汉县南坝镇安家,表明建文帝就在离南坝镇不远的地方落难。按今天的交通里程,天台寺离南坝镇约70公里。

五、建文帝失踪之谜或将揭开

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1398—1402年),年号建文。

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诸王。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子)以“清君侧”名义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皇宫大院起火,灰烬中发现几具烧焦的残骸,太监认定是皇帝、皇后和他长子的尸体。朱棣登位后,忠于建文帝的诸臣被处死,史称“壬午殉难”。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官方史书记载朱允炆及其长子死于火中,民间则出现朱允炆未死的“流亡说”。明史提到“或云帝(建文帝)由地道出亡”“或曰帝(建文帝)乃为僧出亡”,即建文帝出家为僧。

建文帝是葬身火海,还是绝处逢生?其实朱棣对朱允炆自焚而死也产生怀疑,一直派人暗中搜寻。其中最出名的有两个,一个是郑和,一个是胡濙。

《明史·郑和传》记载:“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虽没能完成搜寻任务,但宣扬了大明威德。

《明史·胡濙传》记载:“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如释。”胡濙于永乐五年(1407年)外出寻找,比郑和晚两年。其间母亲去世,胡濙请求回去守丧,朱棣不许,升他为礼部左侍郎作为回报。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才回到朝廷拜见朱棣。当时朱棣已就寝,立即起来召见。君臣深夜密谈后,朱棣消除了疑惑,决定放过朱允炆。密谈内容不得而知,但一定是建文帝对皇权构不成任何威胁或者根本就没有复辟的打算。

600多年来,建文帝失踪之谜成为明朝第一悬案。建文帝逃亡何处,有多种说法。去过南洋、去过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游历了几乎遍及东南、西南及中南大部分省份。建文帝下台时年仅25岁,在漫长的流亡生涯中,辗转多省多地、留下大量传说和遗物是符合常理的。为了躲避追杀,建文帝削发为僧,以求自保,在各大寺庙出家修行那也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那么,建文帝最终的藏身地和圆寂地在何处?

笔者以前收集过建文帝在宣汉的传闻,有两个比较有价值的信息。一是离天台寺较近的湾桥村(原属红岭镇、现并入君塘镇)有座王氏祠堂,相距约15公里。据王氏后人讲,他们的祖先是武将,一说是保护唐瑜入川的,一说是追随建文帝入川的。不管哪种说法,如果为真,天台寺作为建文帝的最后避难地和圆寂地,王氏定居在附近的湾桥村是有可能的。二是南坝镇附近有个土黄镇,两镇都在前河流域,相距约45公里,那里有朱姓人家,他们讲自己的祖先是建文帝。建文帝虽然作了和尚,但是俗家弟子,不排除有婚配行为。

宣汉县天台寺,或许可以给这个悬案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冉奎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xqk45148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