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害虫防治注意事项(害虫有哪些种类)

发布日期:2024-12-22 04:55:50     作者:怜音止梦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ydr513073.html     违规举报

文/乡土生活园艺

蔬菜是丰富我们生活的重要食材,尤其是近几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的多样化和质量要求就更高了。

蔬菜复种指数高,设施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蔬菜生产地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便使得蔬菜害虫的发生、危害、繁殖更趋复杂化和猖獗。可见,虫害对蔬菜的生产影响很大,是制约产量和品质的又(相比病害)一重要因素。所以,对害虫做个透彻的了解,对我们生产出优质蔬菜帮助很大。


害虫的种类

1,主要害虫。蔬菜的害虫除昆虫之外,还包括螨类、软体动物。危害蔬菜的害虫有几百种之多,但最常见,生产上造成损失较大,需要防治的害虫也有30-40种!蔬菜被害虫危害后,可干扰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还可传播一些作物病害,直接造成蔬菜减产和质量下降。

十字花科蔬菜的害虫最多,受害也较为严重。主要有菜蛾、夜蛾类、菜蚜类、跳甲类等。环境潮湿时还可发生蜗牛、蛞蝓的危害。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菜蚜,除了可对蔬菜造成直接危害外,还有传播病毒病的危险;茄果类蔬菜西红柿、辣椒等,常受粉虱、棉铃虫、烟青虫的危害,可对多个器官造成伤害,蛀食果实后失去食用价值,传播病毒病后损失更大;豆科类蔬菜以螨类、斑潜蝇、夜蛾等危害为主;另外,我们在育苗期还会受到地老虎、蟋蟀、蜗牛、蛴螬等地下害虫的危害。


2,危害方式。害虫可对蔬菜造成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这两种方式都是蔬菜减产的原因。一般受害虫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活习性的影响。

1),直接危害。害虫的直接危害主要是通过取食作物体造成的,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叶部危害,这种害虫主要是咀嚼式口器,以叶片为主要的危害部位。危害后叶片可出现孔洞、缺刻等现象。

b,取食汁液,这种害虫主要是刺吸式害虫,以吸取植物的汁液为主而生存。受害后,可见蔬菜叶片黄化、萎蔫、卷缩等。如:蚜虫、蓟马、粉虱等。

c,钻蛀害虫,这种害虫一般蛀食蔬菜的茎秆、果实等部分。受害后蔬菜常见枯萎、果实孔洞、腐烂,严重影响蔬菜的品质。如:烟青虫、棉铃虫等。

d,食根害虫,这种害虫多为地下害虫,主要在土壤中咬食作物的根系为主。很明显,作物根系受害后,就会逐渐枯萎、死亡。如:蝼蛄、蛴螬等,就是这样的害虫。

2)间接危害。有些害虫除了咬食,钻蛀蔬菜器官之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还可对蔬菜造成二次伤害,也就对蔬菜造成了间接危害。


害虫发生条件

1,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水分、光照等条件,其中以温度、湿度影响最为严重。环境中温度过高时,大部分害虫死亡,绝大多数昆虫正常活动范围在8-36摄氏度;湿度在70-80%时,以咬食叶片的害虫较多发生;当环境干旱时,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更容易发生。如:蚜虫、螨虫等。

2,土壤因素。地下害虫和一些鳞翅目、鞘翅目害虫的生存,都与土壤有密切关系。如:地老虎、蛴螬、韭蛆等,它们受土壤的温度、水分、疏松度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程度,还受作物种类的不同和天敌数量的不同而异。天敌数量越少,害虫越多。

蔬菜害虫综合防治措施

害虫的防治和病害的防治大同小异,也包括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有条件者还要进行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措施。

1,农业防治。严格选择品种,我们应选用抗性强的品种种植为佳,以减少用药次数,和降低生产成本;择机适时播种,以培育出健壮幼苗,和避开害虫的危害高峰期;合理的轮作换茬,避免长期单一的种植同一科属的蔬菜,建议实行粮蔬轮作,水旱轮作;加强管理,及时消灭杂草,作物残枝,减少害虫的卵,减少繁殖几率。

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见效最快,效率最高的防治方式。具体用药,我们要视不同害虫和时期而选择。现在的药剂多为杀虫谱广,高效,低毒,对天敌没有致死率,种植户可以放心选择使用。

最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喷施防虫治虫药剂时,尽量要喷施均匀,选择使用对症,高效,低毒,对环境污染小,又不伤害天敌的药剂为佳,和首选。还要实行多种药剂轮换使用,避免害虫出现耐药、抗药的后果。这样我们就既能保证效果,又能保证蔬菜的品质了。

在生产蔬菜中,防治害虫和病害,只是田间管理的一小部分而已。我们要在生产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种植经验和防治经验,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种植目的。

#谷丰计划#

好,更多无公害种植技术,请关注我们的【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讲解】专栏,我们会在里面随时更新最实用的种植技术、和经验。谢谢!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ydr51307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