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时地球仪是怎么做的(清宫收藏的这些东西)

发布日期:2025-01-22 08:16:26     作者:竹林小憩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yhz254586.html     违规举报


“小攸聊故宫”的第二个系列:每周一天,透过故宫藏品的身影,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

望远镜是不折不扣的西洋产物,17世纪才在荷兰被一名眼镜制作师发明。不过,清宫旧藏里却有十多架望远镜,最早的一架可以追溯到康熙朝,着实是“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尖端的科技产品。


绿漆木质描金花望远镜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长99厘米,镜筒口径4厘米,物镜径2.6厘米,目镜径1厘米。清宫旧藏。该望远镜筒身为木质,外罩绿漆,上绘红色梅花及金黄色的树叶。明末清初,西洋奇物传入中国,这件绿漆木质描金花望远镜作为贡品进入宫廷。

01

1608年,荷兰眼镜师汉斯·李波尔无意间发现两片透镜叠加可以看到更远处的物体,由此发明了望远镜,还申请了专利。

紧接着,第二年,1609年,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径4.2厘米、长约1.2米的望远镜。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用平凹透镜做物镜,用凹透镜做目镜,用于观测天体,这样的望远镜也被成为伽利略式望远镜。人类对宇宙的观测从此走进了望远镜时代。

又过了几年,到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两片双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使放大倍数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将这种光学系统称为开普勒式望远镜。

这一年,同样是德国人的汤若望加入了耶稣会,搬到罗马耶稣的圣·安德烈奥修道院,接受严格的修士训练。在这里,他第一次了解到早期传教士的东方之行,比如利玛窦在中国的故事;在这里,他加入了灵采研究院,探索新科学,尤其是天文学和数学。

一座沟通东西方科学的桥梁就这样有了雏形。


汤若望像 |《紫禁城2012.01》之《顺治帝与汤若望》,吴伯娅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字道未,德国人,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逝世后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侧,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

02

1613年,汤若望进入罗马学院开始为期4年的修习。这虽然是一所神学院,但课程除宗教内容外,还有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机械力学、化学等科目。伽利略就曾担任该院教师,在学院报告厅里展示过经他改良的望远镜,受到热烈欢迎和钦佩。彼时,汤若望就在报告厅里听得如痴如醉。

四年后,完成学业的汤若望正式成为一名神父,准备启程前往遥远的东方,追随利玛窦的脚步。

此时的东方,已经不是利玛窦生活的那个东方了。明朝的统治行将灭亡,努尔哈赤在东北举行誓师会。再过十多年,清朝就会正式建立。


时宪历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大清顺治二年七政经纬躔度时宪历》,清钦天监编,清顺治元年(1644年)钦天监刻本。

从明末到清初,汤若望恰好经历了一段乱世。但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传教士的身份让他得到庇护,从而受命于清廷继续修正历法。

这位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向清廷进献了新制的舆地屏图、浑天仪、地平晷等一些采用西方新科技制作的仪器,其中就包括望远镜。


新法地平日晷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清顺治新法地平日晷,清宫旧藏。盘底部中心部位刻竖向铭文“顺治元年七月吉日恭进修改历法远臣汤若望制”。这是汤若望于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九日特别向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皇帝敬献的贡品。此仪进入朝廷后,对清代中国人掌握地平式日晷的原理及制晷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实,早在汤若望初到中国时,他就带来了望远镜,并翻译了一部科技类书籍《远镜说》介绍伽利略式望远镜。此后,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根据这部书的学说制作了我国第一架望远镜“窥筩( yǒng)”,由汤若望督工完成。

因此,清廷入主中原后,望远镜这种稀奇玩意就已经在达官贵人中颇有名气。加上后来的康熙皇帝是出了名的喜欢科技,清宫收藏的这些西洋新奇玩意也就流行起来。

可惜的是,清廷并没有将这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加以利用,而仅仅是作为皇家贵族把玩的物件而已。望远镜如此,钟表如此,绘图仪器亦是如此,白白错过了数百年的发展。

撰稿:攸小游 | 资深媒体人,专栏作者

编辑:叶斐

封面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联系「紫禁城礼物:城主」(添加微信gugongwc123)说明,万分感谢。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yhz25458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36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