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启蒙该怎样引导(这类事情我们经常做)

发布日期:2024-12-22 11:32:38     作者:莫殤錵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zbn447231.html     违规举报

有一类事情生活中我们经常做:孩子发烧了测体温、定期量身高称体重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烘焙时称量各种原料的体积和重量……测量,其实是数学启蒙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很多爸妈却忽略了。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测量启蒙的那些事儿~~


给孩子量身高,应该是爸妈最经常做的事了吧~~

数学启蒙中,为什么要重视测量?

1、测量是日常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

摸着有点烧并不能说明孩子发烧了,但如果体温计上的数字超过37了,那你就应该注意了;婴幼儿体重有没有在标准区间,有没有超重,抱一抱也感觉不出来,需要体重计上的数字来判断;给孩子冲奶粉时,要用多少毫升温水,多少勺奶粉,都需要精确测量;烘焙时,测量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否则就等着出炉的面包糕点嘲笑你吧…………

很多时候,关于高低、轻重、多少、大小、远近等,我们都需要精确的数字,可以说测量就是日常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都基本技能了,还不应该重视测量的启蒙嘛,各位妈妈!!)

2、测量是数学学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说中学、大学,就来说说小学吧,毕竟小学阶段离我们学龄前孩子最近,哈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里把整个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分为了4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图形与几何”部分就包含了测量

1~3年级要学习的测量具体内容标准如下: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看看、看看,小学低年级就要学习各种长度单位换算、周长公式……学龄前不启蒙,直接让孩子接触千米、米、厘米等这些抽象的概念,你不觉得这样对孩子太狠了嘛?!


对学龄前孩子来说,测量要启蒙的是什么?

对学龄前孩子来说,测量启蒙的核心,不在于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记录数据、进行单位换算,而在于掌握长度、重量、面积、体积、时间等概念,以及测量的思考过程。(思维方式是道的层面,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思考过程,怎样使用工具、怎样单位换算这些术的层面的问题自然就会不攻自破。)

据我的不完全总结,测量启蒙主要指的是以下5点:

1、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身高的高和矮,体重的轻和重,长度的长和短,面积的大和小,时间的长和短,温度的高和低……(这里面孩子要理解,垂直的长度一般称为“高矮”或“高低”,水平的长度一般称为“长短”;另外,长度的“长短”和时间的“长短”,长度的“高低”和温度的“高低”也要学会区分联系。)

2、会比较物体的量,并按照一定标准排序,如,把蜡笔或毛绒玩偶从长到短排列整齐。


用毛绒玩偶排序,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前一段时间,我刚好教不乖进行各种排序,如按长度、按高度等,遇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哪根蜡笔是最长的呀”,这个问题她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哪根蜡笔是第二长 / 第三长的呀”,她就要考虑半天,但如果吧最长的蜡笔拿走,再问她哪个是最长的,她就知道~~然后我就告诉她,把“第一长的蜡笔拿走,剩下的最长的蜡笔就是所有蜡笔的第二长”,这样反复几次,她才差不多能搞定。孩子的认知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所以不要着急,一时答不上来,可以拐个弯讲给孩子听。

3、掌握“公平比较”的概念,如,比身高时要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比长度时要从同一个起点开始。

4、掌握朴素的测量方法,如,从卧室到厨房需要走几步,一本书有几块积木那么长,用吸管量一下桌子有多长,用绘本量一下桌子有多高……

5、理解“相对”概念,如,妈妈从卧室走到厨房要6步,宝宝从卧室走到厨房要11步,虽然步数不一样,但是从卧室到厨房的距离是一样的。(测量用的单位越大,数值就越小)


积木是测量启蒙时的最好工具,因为方便量化

对学龄强孩子来说,测量启蒙要怎么做呢?

1、通过具体可感知的实际操作来启蒙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发展分成了4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之后)。跟学龄前启蒙相关的就是第2个阶段,前运算阶段。提醒一下,这里的“运算”不是“计算”的意思,涵盖的范畴要比数学大,简单地说,“运算”的含义是一种通过思维而不是行动实现的转换。

前运算阶段(2~6、7岁)的孩子可以把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通俗地说,就是孩子不再完全依赖物理环境,而是可以借助语言或符号来理解事物了,这也是很多早教启蒙的基础。

数学是高度抽象的知识,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虽然可以借助符号或语言来理解事物,但思维模式仍然是具象化的,所以启蒙要通过具体可感知的实际操作来进行。

教育部编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能充分利用实际生活机会,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进行学习,能够激发兴趣,保护好奇心,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前运算阶段的孩子缺乏守恒。所谓守恒,指的是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概念不会因为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2~6、7岁的孩子认识不到当事物的某些表面特征发生变化时,其本质特征并不会变。

具体到测量这部分,皮亚杰的认知实验告诉我们,2~6、7岁的孩子很容易掉入一些数学认知陷阱,这也告诉我们,启蒙时不要着急,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慢慢来!如果有兴趣,在家里也可以重复皮亚杰的认知实验哦,这里给大家贴出关于测量的2个实验:

① 液体体积不变原则

实验过程:在孩子面前放两个一样的玻璃杯,倒入一样多的水,然后问孩子,“你觉得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孩子一般都能答对,“一样多”;然后把其中一个杯子的水完全倒入一个细高的杯子,再问孩子,“现在你觉得哪个杯子里的水更多呢”,孩子一般就会回答,“细高杯子”。

这个是皮亚杰的经典实验了,我家不乖就中招了,到现在她还没理解透,我已经不打算费口舌了,因为这个认知偏差估计要到5、6岁才能跨过去。

② 长度不变原则

实验过程:把两根同样长的铅笔对齐排列,然后问孩子,“这两支笔哪个厂”,孩子通常会回答,“一样长”;然后把其中一只铅笔水平移动下,再问孩子哪个更长,很多孩子就会说“移动的铅笔更长”。

这个实验我也对不乖做了,但几次之后,她就知道了,长度不会根据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做饭、烘焙时邀请孩子参加,也是很好的测量启蒙方式

2、在生活中进行启蒙,不需要总是正襟危坐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用在数学启蒙里,真是太适合不过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超市购物、坐车出游、甚至做饭,都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启蒙。另外,在生活中进行启蒙,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正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下面我抛砖引玉,总结介绍下我是怎么给不乖进行测量启蒙的。

① 快要睡觉了,跟孩子玩一个“几步可以走到卧室”的游戏,用“脚跟挨脚尖”的方式走路,看看走几步才能从客厅到卧室,然后引导孩子发现步数的不同,然后就可以趁机给孩子讲,“一只脚的长度”就是一个测量单位,妈妈的脚比较大,所以步数少;宝宝的脚小,所以步数就多。

如果孩子还是不困,那就再给孩子讲讲,在很久之前,人体就是最自然的测量工具,如,英尺foot,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一英尺就是一只脚的长度”。当然咯,需要爸妈提前复习一下度量衡的相关知识。


积木测量,同时还能培养数感,一举多得呀

② 把积木当做测量工具:一本书有几块积木长?哪本书最长呢?最长的书比最短的书长多少呢?教孩子测量的时候要从边缘开始,积木要和书脊平行,然后数一数每本书各有几块积木长。还用积木测一下每个玩偶娃娃有多高,能不能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整齐。

不要小看这个积木测长度的活动,等孩子用的熟练了,理解了原理,之后就可以很自然地把“一块积木”换成“一厘米”,就进入正式的测量阶段了。

③ 烘焙和做饭时,邀请孩子参加。如果你喜欢烘焙,千万不要错过这么好的启蒙时机呀。烘焙中用的各种称量工具,电子秤、量杯、量勺等,都很适合培养孩子使用称量工具时的科学态度。不会烘焙也没关系,蒸米饭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水和米的配比呀。


写在最后:

学龄前数学启蒙,不在于教孩子多少肉眼可见的技能,而在于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思维的培养肯定不是三两天就能搞定的,所以,找到孩子的兴趣,保持孩子的兴趣,用适合还是的方式启蒙,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看到惊喜的收获!!

我是不乖的妈妈,@小雨不乖一起成长 ,期待你的关注!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zbn44723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16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