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他们为何要逃命(晁盖为何一定要死)

发布日期:2024-12-22 08:02:15     作者:反复述说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zlf105683.html     违规举报

很多人都为晁盖早早牺牲感到惋惜,认为如果晁盖继续坐在梁山头把交椅上,林冲不会风瘫,鲁智深不会圆寂,武松也不会断臂,梁山一百单八将,也不会在征方腊的时候折损(包括死走逃亡)大半,最后只有二十七人回到京城受赏——朝廷后来又免了阮小七吓跑了戴宗柴进弄死了宋江,宋江又连下毒带托梦拉走了李逵吴用花荣,最后只剩下小猫三两只,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至于晁盖为何一定要死?宋江为何能做山寨之主?梁山好汉为什么最后必然走招安之路?施耐庵先生只用一句话概括得很清楚了,这句话就在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之中,但不知读者诸君发现了没有。


​细看梁山造反,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宋徽宗赵佶和蔡京高俅童贯等一帮昏君奸臣:他们借梁山好汉之手,破辽国杀田虎灭王庆征方腊,可以说是一块石头打了四只鸟,最后那块石头也在硬碰硬中磕碎了。

按照施耐庵先生的意愿,和他对朱明王朝的仇恨,他是可以把故事写成梁山好汉杀进京城,推倒龙椅杀光昏君奸臣,开创一个太平盛世。但是那样写的话,不符合历史,而且自己也可能会人头落地。所以施耐庵只好用春秋笔法写出违心之言,而且设置了很多自相矛盾之处,而这自相矛盾之处,也正隐藏着施耐庵的真情实感——不知读者诸君是否发现了施公的良苦用心?


​柏柆图曾经说过:“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生活在有皇帝的时代,如果施耐庵写梁山造反成功,那就是自己找死了,所以他只好写下违心之言,把晁盖写死了,而且在颂扬宋江“忠义”的同时,还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宋江的贪腐、狡诈、凶残、灭绝人性,以此告诉读者:“所谓忠义如宋江者,其实就是一个人渣。”

看过水浒原著的人才知道宋江有多可恶——被朝廷逼上梁山的其实没几个,绝大多数都是宋江吴用挖坑下套给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走投无路之下只好落草为寇。

为了能让自己的水浒传公开刊印,施耐庵把自己的心血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自相矛盾,在梁山好汉排座次之后,施耐庵违心而又意味深长地说了一段话:“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


​施耐庵的话说得很明白:要是晁盖不死,他是一定要跟昏君奸臣死磕到底的,只有宋江这样一心升官发财的人才可以当梁山寨主。这样众好汉才可以“朝为田舍郎(山贼水匪),暮登天子堂(为虎作伥)”,最后皆大欢喜(死伤殆尽)。

施耐庵这样说,是有他自己的苦衷的,他特别“告诫”所有人:“别想着啸聚山林扯旗造反了,还是接受招安,去穿官袍戴乌纱,享福去吧!”

于是连李逵那黑厮都当上了“镇江润州都统制”,这可是一个相当级别的高官,而且不是宋徽宗朝就有的,那是宋高宗赵构南渡之后才成为常设官的:“旧制,出师征讨,诸将不相统一,则拔一人为都统制以总之,未为官称也,建炎初,置御营司,擢王渊为都统制,名官自此始。其后,神武五军及川陕宣抚司、都督府、枢密院皆置。”


​电视剧演的李逵,在寿张县赶走县令自己升堂问案,而且还为民伸冤。但是原著中写的却是李逵命令两个衙役假扮打架的原告被告,最后放了打人者,把挨打的那个枷号示众——这是典型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也说明李逵是非不分,根本就不是当官的材料。

让李逵这样一个夯货统领诸军,要是能打胜仗才怪呢。同样的道理,宋江这个郓城县押司,从卑微小吏一跃而成封疆大吏,“到任之后,惜军爱民,百姓敬之如父母,军校仰之若神明,讼庭肃然,六事俱备,人心既服,军民钦敬。”

估计施耐庵这样写的时候,连自己也不相信:如果宋江真是一心为民的清官廉吏,他哪来的钱给阎婆惜买楼,“没半月之间,打扮得阎婆惜满头珠翠,遍体绫罗”?


​这就是春秋笔法,暗示“大盗不操矛弧,宋朝官就是匪,兵就是盗。”

当然,水浒原著像这样自相矛盾之处,还不仅仅限于宋江李逵两个人,关胜、呼延灼、董平等人,前后表现也有天壤之别:关胜从对宋江咬牙切齿到磕头投降,也配称作武圣之后?呼延灼出卖收留他的慕容知府,算不算忘恩负义?董平杀程太守全家而强抢程女,是不是比镇关西还可恶?

这些罪行累累的人,放在任何朝代,都只有免职杀头一个结果,但是到了水浒传里,却都成了忠诚义气的“梁山好汉”。


​所以我们看水浒传,不能只看热闹,也不能只评论谁的武功高强,如果我们只看字面意思,可能就辜负了施耐庵先生的一片苦心。

文章最后照例请问读者诸君:水浒传中还有哪些自相矛盾的描写?您从这些自相矛盾之处,看出了哪些玄机?笔者认为,包括宋江在内的很多人之所以造反,并不是痛恨昏君奸臣,他们真正痛恨的,是自己没机会也没资格在昏君面前当一个奸臣……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zlf10568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9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0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