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与元始天尊哪个大(太上老君是道祖)

发布日期:2025-01-22 02:27:48     作者:只是凡人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znb474637.html     违规举报

很多人都知道在我们道教的神仙体系中,至高无上的神是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就是我们常说的太上老君,而又说玉皇大帝是道教神仙体系中众神的领袖,所以就有很多人有疑惑,天界中到底谁是老大呢?比较有争议的恐怕就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和玉皇大帝这三位了。


我个人从道教的神话发展来讨论这个问题,如果有人上来就是一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是圣人,圣人之下是蝼蚁”的这种洪荒流的观念的,我只能说没法交流了,洪荒流不是中国传统神话,梦入神机的《佛本是道》是挺好看的,影响深远,但是绝对不是道教神话内容,不把小说当宗教,请理性看待。中国道教神仙话中没有鸿钧道人、没有什么龙凤初劫、巫妖大战,道教的至高神更不会称“圣人”(关于道教的正统的神仙体系可以在文章最后点开链接观看)


今天就来分析一下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玉皇大帝到底谁是天界至高神

一、道教祖师——太上老君


说到道教,我们先说一下道教三祖的观念,这个很多人不知道。道教三祖指的是道教始祖、道祖和教祖。说的就是道教发展过程中的三位重要人物那就是轩辕黄帝、老子李耳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


道教始源于黄帝,乃尊黄帝为始祖;以阐扬道教精义的老子为道祖,以创建道教教团的张陵为教祖,后来尊称张道陵。

这就是道教发展的重要阶段,修道的人说白了就是一群追求成为神仙的人,轩辕黄帝留下了骑龙成仙的传说,在老子出现之前修仙的人都是以黄帝为目标,在老子出现之后,就以老子为追求目标,“道”的观念就形成了,追逐成仙的人就成自己为“道家方士”。以张道陵为主的东汉末年的道家方士们,创建道教,尊老子为道祖,把老子这个人给神化了,称为至高神太上老君在人间的化身,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太上老君都是道教的至高神。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很快,而佛教的最高神为三世佛: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


这时候佛道冲突加剧,道教徒觉得道教只有太上老君一个至高神,没有佛教气派,于是提出了我们“三清”的观念,我们道教其实还有两个至高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是我们排名第三的至高神,并且老子只是是太上老君的一个化身,并且我们道祖老子当年西出函谷关是到你们天竺化身成你们的释迦牟尼佛了,你们的最高神迦牟尼佛只不过是我们太上老君的一个化身而已,佛教只是道教的分支,这就是“老子化胡”的由来。


这一波操作下来,把佛教徒气得不轻,于是关于“老子化胡”这个话题成为了佛道第一次冲突了根源。而唐朝的时候,把太上老君的崇拜达到了极点,因为唐朝皇帝姓李,把道教定位国教,太上老君李耳就成为了至高神。

所以总结一下,在春秋战国至南北朝之前和唐朝的时候,太上老君为道教的至高神。

二、道教至高神——原始天尊

前面讲到,为了应对佛教的冲击,道教推出了三清元始天尊为尊,灵宝天尊次之,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排第三,这是后来道教普遍接受的说法,主要就是因为太上老君还有人间尘世的属性,而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完全就是神的属性。


关于元始天尊的记载在魏晋之前是没有的,最早记载于晋朝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

混沌未开之前,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已有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

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圣母所治。


此时,还只是元始天王的称呼,但是直接把元始天王与开天辟地的盘古二位一体了。直到南朝时,南梁的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称盘古创世成功后,蜕去躯壳,一灵不昧,化为元始天尊。“以己前身是盘古,乃号曰元始”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为神仙世界的第一尊神,道教上清派甚至认为太上老君、灵宝天尊、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皆是元始天尊所度。


从这里开始,南朝拜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北朝以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到了隋朝道派融合,元始天尊得到广泛承认为道教最高神

虽然后来唐朝官方大肆祭拜太上老君,宋朝官方祭祀玉皇大帝,但是道教内部认定元始天尊就是道教的至高神,等同于开天辟地的盘古。


这里顺便说一下灵宝天尊,或称之为“太上道君”,这位道教的排名第二的至高神,虽然认为祂的地位还要高于太上老君,但来历属实有些贫乏,给人一种徒有虚名之嫌疑,所以常常被认为在三清中排名比太上老君低,但在道教的神话体系中,灵宝天尊确实是排名第二,太上老君排名第三。此外注意:灵宝天尊不是通天教主,没有诛仙四剑,你要是在道士面前说灵宝天尊是通天教主,那绝对是冒犯道教徒的,当心道士来个掌心雷劈你。

三、万神之王——玉皇大帝

东汉末年道教创立的时候,其实还流行过三官的信仰,那就是天官、地官、水官,就是把上古尧、舜、禹三圣皇给神化成自然天神,但是没有兴盛。但是说明人们对天帝的信仰是从古至今都有的,于是便形成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是中国老百姓认定的最高神,你说三清四御可能百姓不清楚,你说玉皇大帝,那是妇孺皆知。但玉皇大帝的形成确实最晚的,古代最初信仰的都是天帝,或称“皇天”、“昊天”。直到南朝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提出“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称呼,但排名在三清之后。

直到宋朝宋真宗面见大臣,称自己梦见玉皇大帝对自己说,赵家的祖宗是远古人皇之一,“奉玉帝命,总治下方”赵匡胤建立宋朝也是顺应天意,于是开始举国信仰玉皇大帝,尊玉皇上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时期,又尊玉皇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而道教又推出了《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与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王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这也就是《西游记》中说玉皇大帝经历1750劫,每劫129600年的由来


宋朝时,道教的最高层的神团就变成了“三清”、“四御”(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勾陈大帝、后土地祇),道教中认定玉皇大帝是四御之首,但在三清之下。但对于道教的安排,世俗民间不接受,人们心中玉皇大帝就是天界第一神。所以后来玉皇大帝独立出来,四御也就增加了南极长生大帝,四御就变成了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又称之为“四辅”,辅助玉皇大帝的意思。


明朝的小说《四游记》(包括《东游记》、《西游记传》、《南游记》、《北游记》)在民间影响甚远,都是把玉皇大帝当作至高无上的天神,所以民间就认定道教的最高神就是玉皇大帝。传说玉皇大帝的诞辰是正月初九,就是所谓“玉皇诞”,很多地方都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四、到底谁是天庭老大

综合来看,道教中的道士们是把三清当作至高神,其中元始天尊为至高神,灵宝天尊第二,太上老君第三,玉皇大帝是统帅万神之王,但地位比三清低一点,仅次于三清。


道教的说法与中国传统的神仙观念不同,很难为世俗接受,所以民间传说中,把玉皇大帝当成至高神,诸神之帝三清为玉皇大帝的臣属,所以才有《西游记》中玉皇大帝为头号天神,太上老君给玉皇大帝炼丹,连如来佛祖都要听玉皇大帝的。玉皇大帝才是家喻户晓的最高神。


有人就形象的形容如果天庭是一家公司,几位大神职位应该是这样的:玉皇大帝是总裁,三清是董事会成员,四御是副总裁,五老帝君是大片区老总,王母娘娘东王公就是人力资源部主管,倒也是十分贴切。

五、人间是神界的投影——众神的复苏

而我个人的观念是,人间的争斗都是天界神仙斗争的投影。天神可能就是上个文明遗留下来的存在,有几位至高神带领一批主神活到我们的原始社会。九位至高神分三批苏醒带着不同的主神苏醒,祂们也有势力的划分,引领着这方世界的神话发展。


第一批为伏羲、女娲、帝俊,最初苏醒,将神力教给这方世界的人族,所以才将我们这方世界活了几百万都没进化的猿猴突然进化成人,有了女娲造人传说、伏羲带领创造文明,帝俊掌管人间,那些主神们也苏醒,出现了共工、祝融、刑天、夸父、大羿等天神多以巨人身躯出现,后来便有了炎黄之争、涿鹿之战、刑天挑战皇帝、共工祝融之战、颛顼绝地天通、大羿射日等天神传说,天神传说以大禹斩杀巨人防风氏为终结,全部回归天界。


第二批太上老君、如来佛祖、阿弥陀佛,在夏朝苏醒,引领仙佛传奇东方归太上老君管,西方归两位佛祖管,北欧和希腊神族也许也是佛祖手下主神,所以夏朝之后多仙人传说,西方神话也繁荣起来。


第三批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玉皇大帝。在东汉时期苏醒,后面就有了佛教入侵,佛道之争,太上老君一个人顶不住了,有了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的苏醒,才能在佛道之争终取胜。

这些至高神带着手下的主神有着斗争,而天界神仙的斗争最终投影到了人间,所以才有了我们历史上这么多的神话故事。诸神最终斗争的结局就是创立了天庭来管理诸神,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神仙世界,而九位至高神最终的胜利者就是玉皇大帝,成为了神权第一,所以投影到人间,玉皇大帝成为了至高神


这纯属个人推测,为个人观点,不喜勿骂!!!

欢迎点赞评论关注!!!

关于道教的正统的神仙体系可以点开链接观看:

《三清、四御、五老帝君——道家神仙体系本文为你讲清楚》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znb47463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0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