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藩王入朝奔丧(上朝开会赴宴)

发布日期:2024-12-22 12:35:11     作者:四季恋歌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znt254098.html     违规举报

时间:1575年的秋天地点:京师人物:吏部文选司郎中(第一人称)其他人物:辅相(首辅张居正)、太宰(吏部尚书张瀚)

上班路上

中秋后的寅正(凌晨4点),天还沉在暗夜中,如果不掌灯,伸手不见五指。已经到了起床的时候,婢女已经为我准备好洗漱用品与早食,仆役已准备好上朝的服装。一切收拾好之后,我着官服照了一次铜镜。

按理说,我这样品级的官员不参加早朝,请个假也不是什么事,可惜文选司总是被关注,辅相(张居正)与太宰(吏部尚书张瀚)总是实时垂顾。


张居正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截图

据说,在严嵩时期,官员将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家、兵部职方郎中方祥称为严嵩父子的“文武管家”。这显然夸大了,文选郎哪可能直接对接首辅呢?

卯初(5点),轿夫已经在院子里等待。我出了门,一行人朝着茫茫夜色中走去。万籁俱寂,除了前面仆役提灯笼的暗光,一片漆黑。

暗夜,行走得慢。

京师的路总是坑坑洼洼、灰尘泥泞。刚任郎中时,太宰给我讲了他的故事。那时,太宰是新科进士,在都察院实习,当时的都察院都御史王廷相对他说:“昨天下雨,我去街衢遛弯,看到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他从灰厂到长安街每一步都很认真选落脚地,生怕鞋子被污,等到了城内,泥泞越来越多,偶然沾上,他就不在意了,也就不珍惜鞋子了。为官做人也是如此,偶一失足,就没有回头路了。”太宰牢记前辈的话,经常提醒后辈。对我而言,灰尘泥泞确实太多,坎坷羁绊也着实不少。可谁又不是这样呢?沿途的泥泞和排污能力的不足,确实让人不舒服。

卯正(6点),宫城外。我在这里下了轿,向朝房走去。同僚已经到达,大学士与部院堂官来的不多,工部侍郎主动过来找我聊天。这样的情况司空习惯,官员人事信息总是那么吸引人。在闲谈中,侍郎讲到海刚峰(海瑞)在南都的工作八卦。海公在路上见到诉冤的百姓,就会收下诉状,回到衙门就分派给所属机构负责,下面的人以不是职责范畴为由不接受;随后给了掌管司法的三法司,三法司以不是通政司分发的不受理;最后只能自己烧掉。侍郎感慨,海公如此刚介都推不动,何况一般人,现在幸赖有辅相。此时我才反应过来他要表达什么。


海瑞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截图

好在辅相到来,众人开始作揖。辅相向众人致意后,同太宰交流,按照经验,辅相应有新的人事谋划。话说一般在朝房都是站着说话,但也有例外,据说陆光祖任大理寺卿时,在朝房直接对辅相言:“今日有公事,当详议,须一席侍坐方可尽其愚,不然且告退,从此不复敢望清光。”最后竟然真的坐在朝房同辅相议事。

随后早朝,多是常行事。在文选司主事引导下,新选的80余县佐贰官员集体陛见。

工作讨论

辰正(8点),散朝。

辰正二刻(8点30),回到文选司,书办已经将茶水与点心准备好。按照惯例,部署求贤、开设、升调、还职、缺、揭帖诸科开展工作即可,自己上午完善几份重要选官文书即可。

但今天可能略有变化。


茶水点心。摄影/懒散庄主,来源/图虫创意

巳初(9点),太宰回到大堂,侍郎和诸司官都在堂外恭候。太宰无心其他,只把我叫去内堂。进入内堂后,我随后关闭内门。对众人而言,这已经见怪不怪。从堂属体貌上看,六部都差不多,而在实际运行上区别很大。各部司属的大事一般都会让堂官(尚书侍郎)知道,也经常与司属商量。但吏部不一样,在涉及文选事务上,多是尚书直接与文选郎沟通。

太宰并没有强调辅相给他讲了啥,而是拿出他的考语(推荐语、考核评价)给我看。在太宰面前,自然是翻开哪里看哪里。

太宰担任知府时,贾巡按很欣赏他,推荐语为:

“气质温良,志行卓越。清白范胥吏,贪墨者不肃而惩;虚心昭听断,健讼者输心而服。因时设禁,则米价平而民食用裕;以礼施教,则学校整而士志聿兴。古之循良,今之贤守。”

刘巡按推荐语为:

“养兴教举,役简刑清。心无日而不劳于民,事无微而不当于理。居身有道,僚属为之兴行;驭下不欺,军民为之革心。有救荒之实,而无损于上;有撙节之政,而尤俭其身。王道几见于郡内,文行当求之古人。”

总督、操江巡抚也有考核评价。

刚看完这些,太宰言道:“考核评价对于官员极其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前辈正臣的推荐与客观评价,我是到不了今天这里的。”话锋一转,继续道,“辅相谈到现在考核评价问题很大。‘一人之身,一时之事,称之则才全德备,溢有美词;刺之则罪贯恶盈,极其丑诋’。这种情况‘不惟大拂人心,亦且有伤乎国是’。而我们选官主要依靠考语。”

按一般程序,这是考功司负责的范畴,但在推荐官员上,文选是依赖于考核评价的,所以太宰提及此事。我思来想去,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毕竟“人才不甚相远”,“举之太滥,则冒进之门启而人有倖心;劾之太苛,则数易之弊滋而人无固志。代者未必皆贤,纷更徒以增扰”。能做的只能是坚持章法,只能通过上行下效、言行一致来尽可能转变。看起来太宰应该是接受了我的观点,他在南直隶、福建、陕西、山西、两广的一线经验,对这些更明白。

随后,太宰提到府县官员考核与治理效果的关系问题,这也是辅相关心的。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各处府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不同,治理难度差别很大,进而会出现有的人很轻松就得到美誉,有的累死累活只能招来谤议等现象。激励机制缺乏,就会进入逆淘汰阶段,导致“起趋避之巧,紧要难治地方缺人整理,士风日坏,吏治不修”。辅相和太宰在这个问题上很容易达成共识,太宰要求尽快出一个方案,要对所有府县逐个评价,定位上中下三等,以后考核提拔就据此而为。另外,太宰补充道辅相在考虑财政完成度、土地数量,这些要素也应该考量。


明朝版图(1582)。来源/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

之后,太宰还讨论了一些其他事项,诸如一些重要官缺的考量、两月的一次推升等。

最后太宰讲了一个成化年间的故事,当时尚书尹旻计划推荐老朋友为巡抚,文选郎黄孔昭不同意。这位老朋友来都城拜谒黄孔昭,最后都要跪下了。黄孔昭更加鄙夷他,说“你没有大臣体统,我是不可能同意的”。太宰的故事很深刻,让我困惑的是——他在强调孔昭刚正不阿,还是强调孔昭为官不仁?难测。

部署工作

巳正三刻(10点45分),从太宰处出来,饮了一盏茶。召集文选司主事及各科掌吏开会。

第一件事:知会都察院,联合行文,强调部院堂官、各地督抚巡按在填写考语、推荐语,要一秉大公,为国抡才。由员外郎负责完成。

第二件事:主事甲负责咨文各部寺,从其业务角度将天下府州县分为三等,如户部重在考虑各府县纳税量、完税率以及逋赋情况以定等第,三法司重在以各地案件发生数、破获率定等第。主事乙负责通过都察院转行各地督抚巡按巡盐等,令其分别开报;并行文各地方面官,另起分别等第开报。揭帖科要整理所有考语,通过考语对各地分等第。

观政进士某是晋人,对文选工作极其上心,据说太宰曾同其谈话,让其留在文选司。他当场指出“山西大同府逼临边塞,最苦侵暴;太原府属,如兴、岢、岚、保、河一带,虏一大举,辄入其境,异常萧条;汾州宗藩,颇为地方之害;潞、泽、沁、辽环列太行上下,谷深林密,盗时窃发;平阳虽称富庶,其实止蒲、绛、临汾、太平、襄陵、曲沃、翼城差有可观,地震之后,亦不如昔。”对地方情况如此熟悉,大有杨博尚书在兵部职方司时的业绩,人才可用。如果众人都有这样的储备,工作就异常好开展了。

与客谈

不同的吏部官员有不同的见客方式,有的为了不惹争议,干脆尽可能不见客;有的在家里会客;有的在衙署会客,公私分开。陆光祖任文选司郎中的时候,“私宅皆无日不通宾客”,有言“要津之嘱托、簠簋之潜通”,在人不在地,人不行的话,在朝房都无法杜绝弊端。我比较偏向在衙署会客,高拱任尚书的时候,即提倡衙署会客。

未正(14点),某官到,原想留任给事中,但分到了地方,情绪不佳。只能安慰一番。百年来,朝廷在选配给事中上,特别强调姿貌雄伟。成化年间,编修张元桢建议,六科不必拘体貌长大,当以器识学问文章为主。当时主流的观点不同意他的建议,认为近侍官必用体貌长而语言确者,以为壮观。当时官场有一句顺口溜“选科不用选文章,只要生来胡胖长。”千年前,唐时选官即身言书判,身为第一义。有的岗位确实需要高颜值。

未正二刻(14点30分),某官到,原想在地方大展宏图,结果分在清流部门,想问所以然。这个并不复杂,解释清即可。对于官员而言,能处理复杂事物和能写出锦绣文章不是一回事,人地相宜、人岗相宜很重要,否则就是用违其才。有的人如王越、马文升、杨一清等确实适合宣力封疆;有的人伉直著闻,以之仪表百僚,自然凝重,适合坐镇雅俗,并不适合处理复杂事物。随材器使才会各著声绩,仅以资望推用,不问材地相宜,于国于人都是损失。

申初(15点),某官到,言掣签授官不佳,掣签看上去公平,实际上依然有很多操作空间,比如“手自粘帖地方,暗标高下,以至签之长短大小厚薄靡不各藏匿隐谜,书办辈亦不得与闻,名曰做签,公然告人,不以为讳,于是作奸犯科,反不在曹掾”。确实如此,此人虽是言官,对吏治观察却非常仔细。杜绝流程中的弊端也非常重要。

申初一刻(15点15分),不再会客,开始起草文稿,即如何细化辅相条陈六事。

晚宴

酉初三刻(17点45分)离开衙署,赴宴。在出堂署的时候,想起一件趣事,有位尚书自己走在回家路上,遇上两个酒醉的人打赌谁敢拿老头帽子,帽子就被摘掉了,当然事后二人俱至衙署致歉。


影视剧中的宴席。来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截图

出了衙署,在赴宴的路上。感慨几十年来京师宴请的变化。大约父辈年轻的时候,宴请一般是在当天早上派一童子至各家邀“请吃饭”,到点就都来了,六到八人需要一张桌子,菜肴四大盘,四隅四小菜,不设果,酒用二大杯轮饮。再往后十来年,已经变为提前一天邀请,菜肴变化不大。再十来年,变成了提前一天发请帖,帖的大小很有讲究,阔一寸三四分,长可五寸,上书“某日某刻一饭”。现在,用的双帖,设开席,两人一席,设果肴七八器。有的还设乐及劳厨人。夜宴越来越有仪式感、菜肴越来越丰富、宴会的时长也在加大。

酉正一刻(18点15分)同乡同年七八人都到,寒暄完毕,落座。

戌正(20点)酒过三巡,开始谈起官场各种事情。来自南直隶的知府同年谈道:“海瑞性格偏执,做事不喜欢询谋谘度,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而且出台的政策太激烈,变化太大,导致最后好心办坏事。”

都察院在御史同乡也谈道:“海瑞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但是寡深识,动辄要煞癞,缺乏士大夫的风度。而且不关心本职,当巡抚不问钱粮,却管其他事”。

确实,这些年在吏部也看到一些海公施政的效果,在早期知县的时候还是不错的,到了巡抚阶段,在为民精神和实际事务中的糅合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很难出现善政。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朝廷也并未给他一步步锻炼的机会,骤拔高位对谁也有一个适应过程。


海瑞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截图

在大同担任兵备的同年说,“现在规章太细,许多没法施展。以前王翱巡抚辽东的时候,明确强调边境不可以用法律治,词讼不问轻重,都是用财物抵补。这种因地制宜的方法效果反而很好,做到积银万余两,粮数万石,马千余匹,边用充足,器械鲜利,军士饱暖,人乐于战。”

确实,各地差别很大,人的风格差别很大。管理不细,钻漏洞的很多;管理很细,失去发挥空间。王翱、殷正茂、海瑞三者都很有个性,利弊各有,而且往往又不可复制,真是个复杂的题目。

这时候,来自翰林院的同乡讲了一个故事,某年,百官要捐俸助工,一御史奋笔书曰:主上好货,诸公捐俸是矣;倘主上好色,诸公何以处之?皆羞愧退散。

众人哈哈大笑,宴席也就到此结束。

参考文献:

《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松窗梦语》《五杂俎》《万历野获编》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znt25409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3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