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一个奇怪的皇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发布日期:2025-01-22 05:14:50     作者:旧日同窗     手机:https://m.xinb2b.cn/life/zom370119.html     违规举报

古往今来,皇帝的位置不知道让多少人向往但是下面十位皇帝的离奇经历实在让人大吃一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历史上的一个奇怪的皇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历史上的一个奇怪的皇帝

古往今来,皇帝的位置不知道让多少人向往。但是下面十位皇帝的离奇经历实在让人大吃一惊!

1、史上唯一逼孙子当太上皇的皇帝

太上皇,通常是指皇帝的父亲,但也有例外。如,隋代杨侑尊祖父隋炀帝为太上皇,唐代李显尊母亲武则天为太上皇,西辽屈出律尊岳丈辽末帝为太上皇,明代朱祁钰尊哥哥明英宗为太上皇。或祖孙,或母子,或翁婿,或兄弟,虽然不是传统的父子关系,但均是低辈尊高辈为太上皇,还能说得过去。

西晋时,篡位称帝的司马伦竟然逼迫被他赶下台的族孙司马衷当太上皇,成为一历史笑柄。

司马伦是司马懿第九子,晋武帝司马炎之叔,晋惠帝司马衷之叔祖。晋惠帝在位时,皇后贾南风矫诏擅权,屠杀皇族,铲除异己,淫乱后宫,引起宗室的不满。元康九年(299年)十二月,贾南风设计废太子司马遹为庶民,幽禁于金墉城,朝野哗然。太子势力联合当时握有军权的赵王司马伦,密谋废掉贾南风,复司马遹之位。

司马伦为人“性贪冒,可假以济事”,答应出兵相助,但其下属孙秀“知太子聪明,若还东宫,将与贤人图政,量己必不得志”,出于个人私利,建议司马伦“且缓其事,贾后必害太子,然后废后,为太子报仇”,这样既能“立功”,又能“免祸”(《晋书》),司马伦遂按兵不动。不久,孙秀派人行离间计,宣称太子势力要废掉皇后迎还太子,贾南风害怕太子复位后报仇,便派人将其杀死。

永康元年(300)四月,司马伦以为太子复仇为名,带兵发动政变,冲入宫廷,控制司马衷,废掉并幽禁贾南风,接着又派人将其毒死。随即,司马伦大开杀戒,诛灭反对势力,排除异己,罢官无数,“内外群官多所黜免”,并矫诏“自为使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王如故,一依宣、文辅魏故事”(《晋书》),要像当年司马懿、司马昭辅政曹魏那样。大权由此尽归司马伦。

掌握实权后,司马伦大肆封赏,“文武官封侯者数千人”。司马伦才疏学浅,凡事皆听信于孙秀,致使政局黑暗,朝野不平。淮南王司马允的讨伐被剿灭后,司马伦更是不可一世。八月,司马伦“加九锡,增封五万户”(《晋书》),地位直逼皇帝。十一月,司马伦又让司马衷立孙秀的本家孙旂的外孙女羊献容为皇后,意在安排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皇后,从而牢牢掌握内外大权,继而谋篡帝位。

司马伦有称帝之心,路人皆知。为达成目的,且堵住悠悠众口,司马伦利用巫鬼伎俩,先“诈为宣帝(司马懿)神语,命伦早入西宫(皇宫)”,又称“宣帝于北芒为赵王佐助”,制造受司马懿之托登基称帝的舆论。等一切安排就绪后,司马伦便“矫作禅让之诏”,发动心腹“逼夺天子玺绶”(《晋书》),逼司马衷退位,并将其幽禁于金墉城,派人严加看守,以防有变。为了掩饰篡逆行径,当叔祖的司马伦还不伦不类地给族孙司马衷送上一顶“太上皇”的冠冕。

永康二年(301)正月,司马伦称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始。为了笼络人心,司马伦下令,各类人才不用考试即可录用,州郡负责簿籍的官员、各地驻京办人员以及达到一定年限的太学生一律封为孝廉,各县纪检干部一律表彰为廉吏,大赦之日在职在位的郡县干部一律封侯,其儿子、心腹、党羽一律大封,其同谋者一律越级升迁,甚至奴仆衙役都得到了封赏。皇宫内外随便抓个人就有官爵。

当时,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送爵,一时间貂尾都不够用,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于是,百姓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成语“狗尾续貂”即源于此。因为滥封,各级官员数量太多,各类金银官印一时间铸造不出来,很多官员只有板书封号而无印信,如同空头侯爵。如此胡闹,连“百姓亦知其不终矣”(《晋书》),这个司马伦快完蛋了。

司马伦“素庸下,无智策”,自己没什么主见,朝政几乎都委托给孙秀,“秀之威权振于朝廷,天下皆事秀而无求于伦”。孙秀原本是个有野心的小人,借机“恣其奸谋,多杀忠良,以逞私欲”,越干胆子越大,甚至连司马伦下达的皇帝诏令也敢私自改动,“伦之诏令,秀辄改革,有所与夺,自书青纸为诏,或朝行夕改者数四,百官转易如流矣”(《晋书》),朝廷的官吏体系几乎被完全摧毁。

司马伦篡位自立和孙秀胡作非为,激起了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的怒火。三王“并拥强兵,各据一方”,此番同时起兵,让司马伦非常恐惧。司马伦派军迎战,双方酣战两个多月,死伤十万人,最终三王占据优势,率军渡过黄河,洛阳告危。外敌未平,内院又起火,四月,“左卫将军王舆与尚书、淮陵王漼勒兵入宫,擒伦党孙秀、孙会、许超、士猗、骆休等,皆斩之”(《晋书》),并将司马伦控制,逼其写下自废诏书,命人迎太上皇司马衷复位。

司马伦前后共当了一百多天皇帝就被赶下了台,一场叔祖称族孙为太上皇的闹剧宣告结束。司马衷重登皇位后,“诏送伦、荂(司马伦长子)等赴金墉城”,并下令“大酺五日”,以示祝贺。梁王司马肜上表“赵王伦父子凶逆,宜伏诛”(《资治通鉴》),司马衷于是派人将司马伦毒死,其四子亦全被诛杀。司马伦死后,他所封的官员全都被罢免,朝中的官员剩下寥寥数人。被废时,司马伦曾表示想“归老于农亩”(《晋书》),终成黄粱一梦。“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梦》中的这句话用在司马伦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2、史上第一个抢儿子老婆的皇帝

说起抢走儿子老婆的帝王,大家马上会想到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本来是他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尽管后来白居易老先生在《长恨歌》中把这事加工成了一个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甚至还将他们比喻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却依然掩饰不了其乱伦的本质。

其实,抢儿子的老婆这种事,并不是唐玄宗的专利,而是早有先例。春秋时期楚国的楚平王弃疾,也抢过儿子的老婆。弃疾年轻时就无视礼法。他未当国王之前,曾在楚国的属国──蔡国做过大夫。他在蔡国与一位女子拍拖,没结婚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弃疾当上楚王后,便把这个没经过明媒正娶的蔡国女子接到楚国,并将她生下的儿子立为太子,即太子建。

太子建长到15岁时,楚平王为他聘下秦国国王的妹妹孟赢为妻,并派太子少师费无极前往秦国迎亲。费无极到了秦国之后,发现孟赢居然是个天姿国色的美女。费无极一回到楚国,马上将这个好消息报告给楚平王,并建议楚平王将孟赢据为己有。楚平王欣然接受了这个无耻的建议。于是,费无极对秦国护送人员说,按照楚国的风俗,新娘要先到皇宫拜见公婆,才能正式举行婚礼。孟赢就这样被送进了王宫,成了楚平王的囊中物。随后,楚平王将一位陪嫁的少女,冒充孟嬴嫁给了太子建。一年后,孟嬴生下一个儿子,这桩丑闻才开始泄露。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楚平王也不是第一个抢走儿子老婆的帝王。比他早200年的卫宣公,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卫宣公年轻时就淫纵不检,曾与他老爸的小老婆夷姜私通,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卫急子。由于卫急子是乱伦的结果,小时候只好寄养在了民间。卫宣公当上国王后,与夷姜的暧昧关系便公开化了,卫急子也被立为太子。卫急子长到16岁时,卫宣公想让他娶齐国国王齐僖公的长女宣姜为妻。派去齐国求亲的使者回来后说,宣姜有倾国倾城之貌。卫宣公一听顿时心旌荡漾,打起了歪主意。他下令在淇河之滨修筑了一座豪华宫殿,取名为新台。然后让卫急子出使宋国。卫急子一走,卫宣公就派人去齐国迎亲,把宣姜直接迎到新台,纳为妃子。等到卫急子从宋国回来时,卫宣公让卫急子以庶母之礼拜见宣姜。老爸已经将生米煮成了熟饭,卫急子也只有认命了。

这些帝王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所欲为。不过,在世人眼里,老子抢了儿子的老婆,始终是个笑谈。

3、史上以“皇子”身份上位的女婴皇帝

元姑娘不仅是女皇,而且是比武则天早150多年的女皇,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元姑娘(528年—?),北魏孝明帝元诩之女,生母为元诩最宠爱的嫔妃潘外怜,祖母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胡太后,也就是灵太后。元诩一生仅此一女。这祖孙三代,如果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少不了些人伦之乐;然而他们生在帝王之家,无情的政治漩涡把他们搅得一家人不是一家人,而无辜的元姑娘也被迫沦落为政治牺牲品。事情的缘由,还得从胡太后和孝明帝元诩这对冤家母子说起。

元诩即位时,年仅六岁,不能处理朝政,故由其母胡太后临朝称制。胡太后掌权后,淫乱宫闱,宠信奸佞,导致“朝政疏缓,威恩不立”。随着年纪增长,元诩对胡太后的所作所为越来越反感,越来越不能容忍,加之胡太后一直不肯归政放权,而且肆无忌惮地排除异己,压制元诩,对元诩“所亲幸者,……多以事害焉”,致使“母子之间,嫌隙屡起”(《魏书》),关系越来越僵,裂痕越来越深。胡太后权力欲望极强,对迟早要亲政的元诩产生了对立情绪,但她要维持临朝称制的合法性,必须要保住元诩这个傀儡,除非元诩生下可以继承皇位的皇子。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初夏,元诩的嫔妃潘外怜怀孕,这件事激活了胡太后害死元诩的念头。在胡太后看来,只要潘外怜生出皇子,她就可以杀掉元诩,然后扶持皇子登基,好继续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掌控朝政。为了能提前知道潘外怜腹中胎儿是男是女,胡太后煞费心机,“自潘充华有孕椒宫,冀诞储两,而熊罴无兆,维虺遂彰”(《魏书》)。这段文字意思是说,潘外怜怀孕后,胡太后盼着得孙子,但经过占卜,潘外怜腹中胎儿并非儿子,而是女儿。正如《小雅梦到虺蛇这两种动物,生女儿。也就是说,元姑娘还在潘外怜肚子里的时候,胡太后就已知其多半为女儿身。

即便如此,但胡太后对潘外怜能意外地生下皇子仍抱有幻想。孝昌四年(528年)正月乙丑(正月初七),潘外怜生下一个女儿,史称元姑娘,与之前占卜结果一样。元姑娘的降生,打乱了胡太后杀子立孙的计划。但是,对于这个结果,胡太后早有计谋对策,那就是隐瞒元姑娘的真实身份,“假称统胤”(《魏书》),即对外宣称元诩有了皇子,有了皇位继承人。为了让外人相信,胡太后于次日特意大赦天下,改元武泰。胡太后此举隐藏的动机,元诩虽不甚明了,但内心不安,这对冤家母子之间长久以来摩擦出的政治火药也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为了夺回皇权,元诩于当年二月“密诏(尔朱)荣举兵内向,逼于太后”,秘密征调远在北方的大都督尔朱荣率众前来逼宫,帮他推翻胡太后,借力掌握朝政。然而,元诩关键时候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当尔朱荣大军行至上党(今山西长治)时,“帝复以私诏止之”(《资治通鉴》),让尔朱荣就地扎营待命。这件事暴露后,胡太后的面首郑俨、徐纥二人最为紧张,担心自己小命不保,悚惧之余,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说太后鸩帝”,密谋除掉尔朱荣的幕后指使者元诩,使尔朱荣犯阙“清君侧”没了马首,死了心。二月癸丑(二月二十五日),“帝崩于显阳殿,时年十九”(《魏书》)。元诩的死,让元姑娘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任人打扮的政治玩偶。政治,向来是实权统治者的政治。

元诩暴死,朝野愤叹纳罕。为了转移视线,稳定人心,二月甲寅(二月二十六日)早朝,胡太后抱着还不满五十天、仍在襁褓中的“伪皇子”元姑娘即皇帝位,接受百官朝拜,并大赦天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皇帝就此诞生,可惜她命运多舛,昙花一现。见朝臣反应比较平静,人心已安,接受了新帝即位的事实,胡太后自以为顺利过关,于是再耍伎俩,于次日早朝宣称“潘嫔本实生女”,“国道中微,大行绝祀”,“今宜更择嗣君”,表明昨天立的皇帝其实是女儿身,是因为“于时直以国步未康”(《魏书》),不得已而为之,并宣布废黜女婴皇帝,改立已故宗室临洮王元宝晖世子、年仅三岁的元钊为新皇帝,是为幼主。

从“甲寅,太后立皇女为帝,……乙卯,钊即位”(《资治通鉴》)看,元姑娘在位仅一天(《魏书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胡太后根本没真心实意地拥立元姑娘,而是早就有意于元钊,元姑娘不过是胡太后手中试探和应对众臣的一张挡箭牌,是拥立下一任傀儡的过渡和跳板。

胡太后肆无忌惮、厚颜无耻地废立,愚弄了朝野,愚弄了天下,也给了早就蠢蠢欲动、染指神器的尔朱荣一个很好的出兵借口。尔朱荣听闻元诩暴死、伪皇子废立、幼主登基这一系列荒唐闹剧后大怒,上表抗议胡太后“……举潘嫔之女以诳百姓,奉未言之儿而临四海”,言称要“雪同天之耻,谢远近之怨”(《魏书》),于是率领大军进犯京师洛阳,并于当年四月在河阴(今河南孟津)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先“沉太后及幼主于河(按:黄河)”(《资治通鉴》),后屠杀宗室、公卿、大臣等显要人物两千余人,场面之血腥令人胆寒。

被废黜后,元姑娘无谥号,无庙号,不被人承认,甚至生死未卜,不知所踪,悄无声息地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当然也不排除被胡太后害死的可能。元姑娘虽然没有举行登基仪式,甚至连名字都未留下,但她的的确确曾为名义上的北魏皇帝。元姑娘在历史上虽然昙花一现,但其影响颇大,一是因为她的废立,北魏政权出现震荡,军阀借机尽掌朝政,其后的皇帝尽为傀儡,后因内部争斗导致北魏分裂;二是因为她的出现,女皇概念初步形成,从唐高宗时期率众起义的女领袖陈硕真自封“文佳皇帝”,到武则天以女人身份正儿八经地登基称帝,再到唐中宗时期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女皇先驱元姑娘的启发。

4、史上第一个封宦官为王的皇帝

宦官封王,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三次。唐朝的李辅国、北宋的童贯,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但第一个封王的宦官却是北魏的宗爱。

宦官,作为刑余之人,作为宫腐之族,身体有残缺,灵魂遭扭曲,少了男欢女爱的本钱,人生所剩快事也不外乎口舌上吃香喝辣、政治上呼风唤雨了,故对金钱和权势有着强烈的追逐心。其实,宦官靠着给皇室服务这点优势,捞取点油水,倒也无伤大局;但一旦染指权力,左右朝政,那这个帝国、这个王朝必遭劫难。

李辅国封王,虽属明升暗降,但皇帝和宦官由此互为水火,揭开唐朝“阉宦之祸”序幕,导致宦官执掌废立,皇权扫地;童贯封王,六贼胡作非为更甚,金人铁骑趁乱冲杀进来,结果演变成“靖康之乱”,导致徽钦二帝被俘,王朝葬送。与此二人相比,宗爱封王虽未给北魏王朝造成致命创伤,却引起了鲜卑拓跋政权政治上的一次大地震,——那个给他王爵的皇帝拓跋余在位仅八个月就遭到了他的毒手。

拓跋余(?—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生母为左昭仪闾氏,鲜卑名可博真,在存活下来的六兄弟中排在最后。延和元年(432年),拓跋焘立长子拓跋晃为太子,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拓跋焘封其他诸子为藩王,其中拓跋余被封为吴王。作为宗室一员,拓跋余一则年龄小,二则无特长,只是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九月皇帝南征刘宋、太子北伐柔然时奉命留守过京城,除此之外无其他可圈点之处。如果不是不久发生的太子暴薨事件,拓跋余恐怕一生与皇位无缘。

太子拓跋晃之死,罪魁祸首就是宦官宗爱。宗爱本是一名不起眼的中常侍,因为离拓跋焘近,又擅长钻营讨好,故深得拓跋焘宠信。正平元年(451年)正月,拓跋焘封宗爱为秦郡公,宗爱的地位陡升。然而,宗爱毕竟是个“天性险暴”之人,仗着皇帝这颗大树“行多非法”(《魏书》),别人敢怒不敢言,拓跋晃却“恶之”(《资治通鉴》)。拓跋晃是个精明人,监国视政期间越发恪尽职守,洞察细微,加之他的几个助手与宗爱有些私人恩怨,势必与宗爱格格不入。宗爱担心被迟早会被太子收拾,索性恶人先告状,借拓跋珪之手除掉了拓跋晃的左膀右臂,东宫不少官员也受到牵连被斩首。正平元年(451年)六月,拓跋晃在惊惧中暴薨。

拓跋晃早在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就生下一子,名为拓跋濬。拓跋濬自幼聪明敏达,深受祖父拓跋焘喜爱,被称为“世嫡皇孙”。拓跋晃死后,拓跋焘很内疚,追谥拓跋晃为景穆太子,并渐渐将关爱和关注转移到拓跋濬身上,有了立皇孙为接班人的念头。这一点,史料中虽未明注,但这是肯定无疑的。其一,拓跋晃死后,拓跋焘一直没有从诸子中择优重新册立太子;其二,拓跋焘在将拓跋濬封为藩王后不久随即撤销,仍以“世嫡皇孙”待之;其三,拓跋焘将诸子的王爵从一字王削弱为二字王,依此提升拓跋濬无与争锋的地位,拓跋余也由吴王被改封为南安王。这些信号,已经清除表明拓跋焘有了日后传位拓跋濬的念头。

宗爱大概也看到了这一点,唯恐将来拓跋濬即位后会报仇,杀心渐起。不过,他要杀的人不是拓跋濬,而是准备把皇位传给拓跋濬的当朝皇帝拓跋焘。正平二年(452年)二月,宗爱趁拓跋焘熟睡,将其勒死,拥立年龄较小且与自己关系向来不错的拓跋余为皇帝,并将政敌铲除掉。拓跋余登基后,大赦天下,改元永平(或作承平),成为北魏第四任皇帝。从一个不起眼的王爷,摇身一变成为高高在上的皇帝,拓跋余新的人生刚刚起步,但噩梦已在不知不觉中降临。这场噩梦,正是由拓跋余的不自信、不作为,到后来的乱作为、不掩饰,慢慢酿成的。

鲜卑拓跋氏虽属北方游牧民族,但自道武帝拓跋珪倾心汉化以来,立嫡以长的皇位承传制度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在拓跋焘众子中,拓跋余非嫡非长,身上也没有什么闪光点,加之有那位“世嫡皇孙”的存在,拓跋余坐在龙椅上一直不自信,甚至如坐针毡,生怕哪天会被赶下台去。为了坐稳江山,拓跋余摆出了大手笔,一是“厚赏群下,取悦于众”,二是“为长夜之饮,声乐不绝”,结果很快就花光了家底,“旬月之间,帑藏空罄”(《魏书》)。即使遇到外敌侵扰,拓跋余照旧宴饮自如,不恤百姓,造成上下离心,群情愤恨。

除此之外,拓跋余为了报答宗爱拥立之功,还“以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资治通鉴》),给了宗爱无限权势。当年,拓跋焘封宗爱为公,已是不妥;如今,拓跋余封宗爱为王,更是出格。拓跋余由此成为第一个封宦官为王的皇帝,宗爱成为第一个被封王的宦官。然而,狼终归是狼,给了狼王爵,给了狼权势,难保不被狼咬,不被狼吃。

宗爱总揽朝政军事大权后,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坐召公卿,权恣日甚”,俨然无冕之皇,不久便搞得内外上下人人忌惮。大臣们也认为宗爱“必有赵高、阎乐之祸”(《魏书》),将来一定会像赵高杀掉秦二世那样对拓跋余不利。拓跋余也在耳闻目睹中渐渐开始怀疑宗爱,并筹划削夺宗爱的权力,但行事不够隐秘,最终招来杀身之祸。宗爱得知拓跋余要对他动手后,乘拓跋余十月初一夜间祭庙之机,安排几个小黄门杀死拓跋余。二月登基,十月丧命,拓跋余在位仅八个月。

拓跋濬即位后,诛杀宗爱等人,拨乱反正,追谥没当过皇帝的父亲拓跋晃为景穆皇帝,但不承认坐了八个月宝座的叔叔拓跋余为皇帝,最后只是“葬以王礼,谥曰隐”(《魏书》)。因拓跋余登基前曾为南安王,谥号为隐,故在史学界称之为南安隐王。按照古代谥法,“陷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尸其位曰隐,违拂不成曰隐,怀情不尽曰隐”,观拓跋余在位之情形,其死后被废去帝号,被免上庙号,被谥为隐,倒也恰如其分。

5、史上第一个被长生药毒死的皇帝

人,总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或者活得更长久一些,贩夫走卒如此,王侯将相如此,皇帝更甚。历史上,因为幻想长生不老服食长生丹药而死的皇帝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像唐太宗李世民、清世宗胤禛这样的明君;如果要追溯皇帝服食长生药致死之先河,当推东晋哀帝司马丕。从史料记载看,司马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服丹药以求长生的皇帝,结果非但未能长生,反而为药所害,他只活了二十五岁。

司马丕(341年—365年),晋成帝司马衍之长子,晋穆帝司马聃之堂兄,初封琅邪王。升平五年(361年)五月,晋穆帝病死,无子嗣,皇太后褚蒜子主张立司马丕为帝,司马丕因此成为东晋第六任皇帝。司马丕登基时已二十一岁,属成年人,加之他又是以“中兴正统,明德懋亲”(《晋书》)的身份入继大统的,理应当国,但帝国实权却被大将桓温所操控,司马丕身为皇帝,形同傀儡。

权臣掣肘,皇权旁落,政治失意,意志消沉,原本就“雅好黄老”(《晋书》)的司马丕渐渐迷上了佛法和道教学说。在佛学方面,“哀帝好重佛法,频遣两使殷勤征请,潜以诏旨之重,暂游宫阙,即于御筵开讲《大品》,上及朝士,并游善焉”(《高僧传》);在道教方面,司马丕则听信方士之言,服用丹药,希望能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就像吸食鸦片一样,司马丕渐渐上了瘾,对丹药有了依赖。

司马丕之所以迷恋和服食丹药,除个人原因外,应该也受其家族人员早逝的影响。司马丕的祖父晋明帝活了二十八岁,父亲晋成帝活了二十二岁,叔叔晋康帝活了二十三岁,堂兄晋穆帝活了十九岁,均属英年早逝,给司马丕心理上造成很大阴影。司马丕是个傀儡,政治上难有大的作为,便希望能活得时间长一点。再者,司马丕比权臣桓温小二十九岁,只要能熬得过桓温,不愁将来无出头之日。

东晋是金丹炼制的疯狂时期,金丹道教始祖葛洪就生活在此时。所谓丹药,不过是由石钟乳、白石英、石硫磺等矿物质外加雄黄、雌黄等炼制而成,有很大的毒性,一旦吃过量,很容易中毒而丧命。受葛洪《抱朴子金丹》中“其转数少,其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迟也。其转数多,药力盛,故服之用日少,而得仙速也”等言论的鼓惑,司马丕根本不听近臣的肺腑劝谏,一意孤行。

为了长生不老,司马丕仍坚持服用丹药,甚至一度“断谷,饵药以求长生”(《资治通鉴》),不吃饭,只服用丹药,在幻觉中期待升仙。兴宁二年(364年)三月,司马丕一次性服食了过量丹药,身体出现中毒反应,“服食过多,遂中毒”(《晋书》)。由于药物毒性发作,司马丕身体机能严重受损,不能临殿听政,褚太后只好出面临朝摄政,“帝以药发,不能亲万机,褚太后复临朝摄政”(《资治通鉴》)。

为帝这几年,司马丕虽是个傀儡,手无实权,但毕竟是王朝最高首脑的象征,尚能像模像样地坐在龙椅上接受朝拜;如今病倒,连这点可怜的资格也被剥夺了。服食丹药中毒,身体每况愈下,不过司马丕并未因此而警醒自爱,悬崖勒马,相反,他依然我行我素,甚至鼓动皇后和他一起服用丹药,结果兴宁三年(365年)正月,皇后王氏崩。一个月后,司马丕也撒手人寰,走完了短暂人生之路。

司马丕死后,没有留下子嗣,褚太后下诏另立司马丕同母之弟司马奕承大统。其实,司马丕原本是有皇子的,“兴宁元年……九月……癸亥,以皇子生,大赦”(《晋书》),可惜这个皇子没能活下来,应该是为司马丕累年服药所致。司马丕死后,葬安平陵,无庙号,谥号哀帝。司马丕,字千龄,意味千年、千岁,足见其祈寿之心,可惜他竟异想天开,吞食丹药,自戕身体,短命而亡。

6、史上唯一一位坐过牢的皇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诠释的这个道理,既适用于普通百姓,也验证于尊贵帝王。汉宣帝刘询,就是出生后遭遇家破人亡,幼年时经历牢狱之灾,少年时饱受民间疾苦,即位后低调务实,并把西汉王朝推向中兴态势的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

刘询(前91—前49),原名刘病已,字次卿,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史皇孙刘进的儿子。刘询出生后不久,就赶上了征和二年(前91)七月的那场有名的“巫蛊之祸”。由于汉武帝疑神疑鬼,由于江充苦苦相逼,由于苏文颠倒是非,刘据兵败自杀,刘据的生母卫皇后被逼自缢,刘据的爱妾、儿子、儿媳等人全部遇害,只有嗷嗷待哺的刘询保住了一条活命,被关进监狱,即《汉书·宣帝纪》中记载的“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刘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真正坐过牢的皇帝。

小小年纪就身陷囹圄,史所罕见。刘询入狱时,还只是一个出生仅数月的婴儿,加上刘据确有冤情,因此受到了廷尉监邴吉的保护。邴吉同情刘询,不但挑选了两名女囚轮流乳养刘询,而且经常偷偷地送他一些衣服和食物。在邴吉的悉心照料下,刘询倒也能健康茁壮的成长。四年后,也就是后元二年(前87)初,汉武帝听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下令处死所有犯人。危急时刻,邴吉紧闭牢门,据理力争,刘询才又一次保住了性命。不久,汉武帝病逝。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后,大赦天下,刘询才得以重见天日。

刘询出狱后,邴吉将他送到了祖母史良娣的老家,太祖母非常可怜这个孤儿,不顾年老体衰亲自抚养。邴吉又将刘询遇赦的消息及时上报掖庭,掖庭为刘询提供将生活费,还将刘询的名字记入刘氏宗室族谱,这为刘询将来登基创造了条件。当时的掖庭令张贺曾侍奉过刘据,因顾念主人的旧恩,所以对这位皇曾孙格外关照,甚至还自己掏钱让刘询去读书受教育。因为受到了很多磨难,刘询从小就勤奋好学、懂得节俭,而且性格爽朗,颇有侠士风范。此外,他还喜欢旅游,到处感受生活。

汉昭帝去世后,权臣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皇帝。刘贺不守礼仪,放纵淫乱,即位不足一月就被废掉。接着,霍光又迎立混迹民间的刘询为皇帝。那么,霍光为何偏偏选中刘询呢?笔者认为,其一,刘询出自民间,根基薄弱,易于操控;其二,刘询没有处理朝政的经验,便于霍光揽权;其三,刘询的遭际博得了广泛同情,“公孙病已立”的谶语就是人们思慕刘询(刘病已)这种社会潮流的体现,民心如此,霍光也不敢逆流造次。元平元年(前74)八月,十八岁的刘询正式登基,即汉宣帝。

刘询明白,霍光既然有本事让自己一步登天,也有能力让自己万劫不复。霍光每次站在身边,刘询就觉得无比恐惧,就像有人拿针扎他的背,成语“芒刺在背”的典故就出于此。为了自保,刘询不得不韬光养晦,不得不对霍光隐忍不发,言听计从。霍光试探性地提出“归政”,他百般谦让,“不受而委任之”;他要求大臣们的奏章先交给霍光过目,然后才御览;每次上朝,他都要收敛笑容,以示礼貌。此外,刘询还通过增封霍光食邑、封赏霍光子孙等方式,换得霍光的好感。六年后,霍光病逝,刘询从沉默中爆发,彻底铲除了霍家势力。

霍氏集团虽然被诛,但刘询依然用“定万世策以安社稷,天下蒸熟咸以康宁”肯定了霍光的功德,并赞誉霍光“功如萧相国”。萧相国,即辅佐刘邦创业兴汉的名相萧何。功是功,过是过,刘询分得很清楚。霍光掌权期间实施的一些有利政策,刘询不但没有禁止,反而一直在沿用。刘询亲政后,鉴于自己特殊的身份,做人做事一直非常低调,在位期间基本延续了“文景之治”时的“无为而治”,对内轻徭薄赋、整顿吏治、减轻刑罚,对外软硬兼施、征服匈奴、收复羌族,这为西汉社会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询自小父母双亡,且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他的很多施政带有明显的简朴仁孝格调和亲民爱民情结。本始四年,他诏令“损膳省宰,乐府减乐人”;地节四年,他诏令“导民以孝,是天下顺”,要求“诸有大父母、父母丧者勿徭事,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本始三年,他诏令“民毋出租赋”。到了元康四年,全国粮食大丰收,“谷石五钱”,创下了西汉谷价的最低记录。鉴于自己曾受牵连坐牢,刘询还废除了多项“连坐制”。在位期间,刘询十次大赦天下,既体现了皇恩浩荡,也和他当初坐过牢有关。

除了心系下层百姓外,刘询还是一个知恩图报、情如磐石之人。邴吉因曾多次保护刘询,后来被提拔为丞相。刘询对邴吉非常尊重,邴吉病危时,刘询还亲自去看望他。刘询在民间时,与民女许平君结为患难夫妻。刘询即位后,霍光想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当皇后,便指使大臣们对刘询施加压力。不过,刘询虽然平日对霍光百依百顺,但在立皇后的问题上却非常果决。大臣们逼急了,刘询便下诏“求微时故剑”,意思是说刘询想找回未当皇帝时在民间使用的那把宝剑。刘询富贵后,始终惦念着以前的结发妻子,最终先立许平君为皇后。

刘询执政时期,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使西汉的政治经济从汉武帝后期的低迷恢复到了“文景”时期,史称中兴。黄龙元年(前49)冬,汉宣帝刘询病逝,享年四十三岁,葬杜陵,庙号中宗。对于这位坐过牢、吃过苦、当过傀儡,却又低调务实、颇有作为的中兴之君,史学家班固用“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籓,功光祖宗,业垂后嗣”的美文,对刘询予以高度赞扬。在“汉称七制”中,刘询也挺起腰板,与高帝、文帝、武帝、光武帝、明帝、章帝并驾齐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愿与大家共勉之!

7、史上第一个立子杀母的皇帝

汉武帝立子杀母的故事:封建王朝在王位继承过程中,母以子贵固然多有,立子杀母的现象也曾存在过,主要流行于北魏建国初期,其实此种作法滥觞于西汉之武帝,北周未进行。

公元前95年,刘彻往北部巡视,有谄媚者向他奏报,此地有祥云袅绕,必有奇女显现。尝言“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妇人”的刘彻,立即命令逐家逐户地搜查,终于在赵家找到赵钩弋,此女美艳照人,秀色可餐。刘彻看到后龙心大悦,召赵钩弋回宫,起造巨厦,置之于内,名之为“钩弋宫”。那年,刘彻50多岁,赵钩弋只十七八岁,老夫少妻,视之如宝。

赵钩弋怀孕了。但凡女人都是“十月怀始,一朝分娩”,可是,赵钩弋却怀了14个月的胎,才产下一男儿。他便是汉昭帝刘弗陵。刘彻老年得子,乐不可支,他说:“唐尧帝便是怀14个月才出生的。”于是,又把“钩弋宫”改名“尧母门”。

自从“巫蛊之狱”后,刘彻一直未立太子,他喜欢赵钩弋所生的儿子,遂在其七岁的那年将其立为太子。这年,刘彻已近古稀之年,性格多疑,而赵钩弋正当青春年华。公元前88年,刘彻有意找茬,给赵钩弋安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将她处死。

汉武帝害怕因为汉昭帝年纪小而出现吕后专政那样的事情,临死前,还将所有为自己生过孩子的后宫女子,全部处死。

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后,曾问左右随从如何看待此事。随从不解地说:“陛下既然要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太子的母亲?”汉武帝叹息,郑重其事地说:“这种大事,不是一般愚鲁的人所能了解的。历代国家变乱,多由主少母壮所致,盛年的女主独居难耐,往往淫逸乱政,结果弄得国家危亡。所以,立了她的儿子,就得忍痛杀了她。”

人们常言的古训是“母以子贵”,在汉武帝这里,“母以子贵”被终结了,换来的是“母因子祸”。

在汉朝历史上,外戚干政是有先例的,并企图改朝换代,汉武帝的老祖宗吕后在位时,大封吕氏,让吕禄、吕产分掌南北军,大权在握使得吕氏产生了代刘氏而自立的野心,这样必然会遭到汉初立国功臣和刘姓王的强烈反对,吕后是清楚这一点,所以她在死前告诫吕禄等说:“高祖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果然,在吕后死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汉初功臣和刘姓王集团就诛产、禄,”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汉武帝创造的这种“立子杀母”制,被后来的一些朝代仿效,竟一直延续了下去,成为封建时代的一大奇闻。在封建时代正统史学家的眼中,曾经主政的吕雉、武则天,虽也有泼向她们的污水,但因为她们在政治上的出类拔萃,也是可以与男性皇帝一样被写入“本纪”的。而汉武帝“立子杀母”,被盛赞的却是汉武帝,因为他是为了社稷。同样是对女性,评价为何有如此大的不同?说明他们看重的是政治,是治国之术,而对人的生命价值丝毫不看重。吕雉、武则天主政后有所作为,所以可以赞扬;而钩弋夫人,不过是汉武帝晚年的一个嫔妃,只是一个生儿育女的工具而已,她为汉武帝生下了储君,她的任务也就完成了,生命便可有可无。这样的道理,当然是混账道理,但却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钩弋夫人被处死后,葬在云陵。汉武帝心中还是很哀伤,便造了一座通云台,希望钩弋夫人能升天成仙,这多少还是说明他心中存有内疚。后来汉武帝病死,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追封其母赵钩弋为皇太后。

“立子杀母”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残酷的制度,一个又一个年轻母亲的生命就此被葬送了;但不立子杀母,却又真的造成了女主专权乱政,给国家带来了祸害。 “立子杀母”究竟是耶非耶?恐怕凭一个简单的“是”或“非”是很难断言的。

8、史上唯一一个只有一个老婆的皇帝

中国皇帝的一大特点就是老婆多,其中佼佼者像唐玄宗和晋武帝之流,其后宫佳丽数量足可组建一个整编师。即使差到像光绪一样惨,也有一后二妃共三人,所谓一夫一妻似乎永远跟皇帝们无关。其实不然,中国的几百位皇帝中还真有一个一生只娶一个老婆的皇帝,他就是明孝宗——朱祐樘,其唯一的妻子就是张皇后。

朱祐樘之所以会这样,和他的苦难童年有着莫大关系。朱祐樘,是明朝的第九代皇帝。宪宗的第三子。宪宗在位23年生前宠幸贵妃万氏。这万贵妃比宪宗大了十多岁,自小侍候宪宗,万妃生的并不美,史称其是腰如水桶,面貌活拖拖一个大妈。可在宪宗面前却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

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曾奇怪的问宪宗为甚么宠爱万氏,宪宗答曰,有万氏在,睡的才安稳。后人有说宪宗患有疝气病,而万贵妃擅长按摸,宪宗所以离不开她。万贵妃年轻时曾经怀孕过一次,可惜流产掉了,以后因为年龄的问题再也未能生育。万贵妃因此伤心欲绝,把一腔愤怒都发泄到了其它妃子身上,凡怀孕的都被她暗中下毒或找罪名杀死,连太子也未能逃出毒手。

到宪宗成化六年,宪宗连一个子嗣都没有了。成化三年,宪宗曾宠幸过一个身分低微的宫人纪氏。纪氏怀孕后被万氏得知,派人加害,纪氏的人缘很好,派来的宫人不忍下手,回报万妃时就谎称是肚内长了瘤子而不是怀孕,这样纪氏偷偷生下了后来的皇子朱祐樘。在一众宫女的呵护下,小皇子长到了6岁,这件事在后宫广为流传,可万贵妃始终恍然不知。

宪宗的儿子接连死去,宪宗为此神伤不已。宪宗九年的一日,年已三十的宪宗召太监张敏替自己梳理头发,宪宗望着镜中自己憔瘁的面庞,忧虑的对张敏说年纪大了,可还没有太子。张敏马上拜服于地,讲出了纪氏生子的事。一旁的司礼监太监怀恩也为张敏作证。宪宗听罢大喜,即召人迎取小皇子。

小皇子十分乖觉,见到宪宗即叩首称父亲。宪宗随即传喻内阁,告知皇子出生之事并大赦天下。万贵妃闻训哭的死去活来,恨的牙跟紧咬,发誓报负并很快下毒手害死了纪氏,太监张敏知道自己最终定然不免,也吞金自尽了。年轻的祐樘却命大福大,很快(1475年)被立为太子并被周太后抱回后宫抚养,万贵妃几次欲加害均未得逞。祐樘在周太后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读书写字,讲经研武,终于为以后成为一代名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次万妃请太子去其宫内玩,进上点心若干,祐樘不食,曰恐有毒。万妃大恐,思忖宪宗百年后自己定然难逃一死,便大肆在宪宗面前抵毁祐樘。这时宪宗已有好几个皇子了,在废立太子上还是游刃有余的。在万妃和太监梁芳的一再劝说下宪宗终于决定易储,召来司礼太监怀恩拟旨,不料怀恩以头碰地,死拒不从,宪宗无奈,罢了怀恩的司礼监掌印,欲继续易储。风雨飘摇之际,东岳泰山地震,钦天监奏报地震与太子有关,宪宗迷信,怕惹得天怒人怨,总算搁下了易储的念头。

万妃谋夺储位不成,于宪宗二十三年春一病不起,不久就郁郁而终了。宪宗得信,颓然叹道,万妃去了,我也活不长了,是年四月,宪宗果然患病,七月召太子辅政,八月宪宗驾崩,追随他心爱的万妃于地下去了。孝宗祐樘继位,年号弘治。

孝宗自幼经历坎坷,九死一生。所以即位后廉洁而贤明,尤其是在私生活方面,终其一世身边只有张皇后一人,再无一个嫔妃。孝宗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一对恩爱夫妻。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照夕与共。这不经意间的举动,创造了古往今来一个特殊的纪录,也算是朱祐樘作为一代明君的佐证之一。

9、史上唯一葬入宦官墓穴的皇帝

“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这支被鲁迅先生评价为“汉宫之楚声”的悲歌,是东汉废帝刘辩临终前与爱妃唐姬的诀别之音。与心爱之人作了人生最后告别后,刘辩随即含泪饮鸩而亡,一代帝王就此殒命。当年,他的老祖宗刘邦曾逼迫西楚霸王项羽含恨别姬,那是何等威武;而今,他却被董卓逼到如此田地,真可谓刘汉王朝没落后的悲哀。

刘辩(176年—190年),汉灵帝之长子,生母为何氏。何氏出身屠户之家,靠贿赂选官才得以入宫,初为宫女,后来生了皇子刘辩后,地位不断攀升,从贵人成为皇后,其兄长何进也跃居大将军之职。在刘辩之前,汉灵帝曾有数子,均早夭。为了好养活,刘辩从小就养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不敢叫他的本名,称他为“史侯”。继刘辩之后,王美人又为汉灵帝生一子刘协,自小由汉灵帝之母董太后抚养。

随着何氏兄妹势力的做大做强,朝中立刘辩为太子的呼声很高。刘辩没受过严格的宫廷礼仪教育,礼节和气质远不如刘协,所以汉灵帝很喜欢刘协,而不喜欢刘辩,觉得他“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后汉书》,但迫于何氏家族势力和皇子长幼次序,故至死没有立太子。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驾崩后,刘辩在舅舅何进的强势拥立下当上皇帝,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

刘辩即位后,东汉高层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何进掌握大权,作威作福,朝廷比汉灵帝时更加黑暗。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因受汉灵帝托付,也为了一己之私,以“帝(刘辩)轻佻不德……欲……立渤海王(刘协)”(《后汉纪》),何进见蹇硕心怀不轨,瞅准机会果断将蹇硕诛杀。恨屋及乌,何进随即又把屠刀伸向蹇硕的同类,准备制造一场屠尽所有宦官的血腥事件,肃清宦官势力。

不料,还没有等何进下手,便走漏了风声,宦官张让等人先下手为强,设计将何进杀死。何进的下属将领袁绍等人见何进被杀,率军闯宫报仇,大开杀戒,见到宦官就杀,两千多名宦官死在血泊中。张让、段圭等人见势不妙,劫持刘辩、刘协逃离皇宫。不久,张让、段圭被卢植追兵斩杀,其余的宦官投河自尽。期间,刘辩缺衣少食,风餐露宿,吃了不少苦头,而最大的厄运却是遇到了董卓。

董卓虽然一介武夫,性格粗野,但颇具敏锐嗅觉和投机意识。董卓是何进请来诛杀宦官势力的帮手,途中听说宫中有变,刘辩被劫,立马前去迎驾,想以此捞取日后立足朝廷的政治资本。颠沛流离中,刘辩不知董卓率军前来之意,内心恐惧,吓的哭泣流泪,与董卓对话也磕磕绊绊,语无伦次,倒是刘协神色从容,对答如流,对宫变经过无一丝遗漏。董卓此时已有了废掉刘辩而立刘协的念头。

回宫后,刘辩大赦天下,改元“昭宁”,取光明、安定之意,但这无法阻挡董卓乱政的步伐。董卓在成功收编了何进的部将兵力后,与其原先的西凉兵合为一处,实力大增,尤其是在杀掉丁原,得到万夫不当的大将吕布后,更是不可一世,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刘辩改元后的第三天,董卓主持群臣大会,申明刘辩年幼愚昧,不配当一国之君,接着逼迫何太后下诏书废刘辩为弘农王,另立刘协为皇帝。

废刘辩,立刘协,董卓之所以有此废立之举,笔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刘辩“天姿轻佻,威仪不恪”,给董卓的第一印象非常差;其二,董卓与董太后同姓,刘协是董太后所养,董卓认为刘协是本家,且刘协时年九岁,比刘辩小,更容易控制;其三,董卓初入宫廷,根基不深,群臣不服,通过废立皇帝提高自己的威望。刘辩被废后,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资治通鉴》)。

董卓擅自废立,祸国乱政,加之其恣意妄为,引发“豪杰多欲起兵讨卓者”《资治通鉴》。因担心群雄以迎废帝刘辩复位为名讨伐自己,董卓决定将刘辩害死。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董卓派人进献毒酒给刘辩,并逼迫他喝下去。刘辩自知难逃此劫,含泪“与妻唐姬及宫人饮宴别”《后汉书》,上演了一出“弘农别姬”。这位曾经名义上是东汉帝国最高首脑的废帝最终死于非命,时年十五岁。

以什么规格为刘辩下葬是个问题,刘协虽念及手足之情,但难免要看董卓脸色;再者,刘协和刘辩还有一些历史过节。当年,王美人怀刘协时,何皇后为保儿子刘辩的地位,曾逼迫王美人堕胎,王美人“畏后,乃服药欲除之(刘协),而胎安不动”,幸亏胎气异常稳固,刘协才得以出生见天日。后来,王美人生下刘协后,气急败坏的何氏“遂鸩杀美人”(《后汉书》),致使刘协自幼无母。

种种因素,刘协不能也不想为刘辩厚葬。当年二月,刘协下诏“葬弘农王于故中常侍赵忠成圹中,谥曰怀王”《后汉书》,即将刘辩葬于已故宦官赵忠生前为自己修成的墓穴。赵忠是汉灵帝时期著名的“十常侍”之一,汉灵帝常说“赵常侍乃我母”,对赵忠等人宠信有加。后来,赵忠在宫变中被袁绍诛杀弃尸,其成圹也就成为一座空墓。把刘辩葬入赵忠墓穴,是刘协对这位皇兄的侮辱和报复。

一代帝王死后竟葬于宦官之墓,好在还有历经战乱的唐姬在墓园中与他相伴。刘辩死前,曾对唐姬说,“卿王者妃,势不复为吏民妻,幸自爱!”(《诗女史纂》),让唐姬为他守节,不能再嫁人。刘辩死后,唐姬“归乡里。父会稽太守瑁欲嫁之,姬誓不许”。后来,董卓部将李傕“略得姬。傕因欲妻之,固不听”。刘协听说后,下诏“迎姬,置园中,……拜为弘农王妃”(《后汉书》)。

10、史上做太子时间最长的皇帝

君权体制下,太子是个非常特殊的角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赫,身份尴尬,既是皇帝的宠儿,又是皇帝的忧患,如果摆不正位置,表现得太过锋芒,皇帝说你不讲政治,目中无君,甚至猜忌你图谋不轨,抢班夺权;那些觊觎储君之位的兄弟们也会伺机使坏水,下绊子,明争暗斗,趁火打劫,无不想取而代之。上有皇帝压着,外有兄弟盯着,稍有不慎,触犯天威,轻则受责、被废,重则囚禁、被杀。总之,太子这差事最难干。

当太子,除了处处留心,加倍小心,还要做好论持久战的准备。当三五年太子,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当几十年太子,身体能否扛得住,地位能否保得住,要看其造化。历史上,当太子超过二十年的不在少数,有的身子弱,没能熬过皇帝,如南梁萧统、明朝朱标;有的因为受到猜忌,遭到构陷,不是被杀就是被废,如西汉刘据、唐朝李瑛、清朝胤礽。与他们相比,唐朝李诵做了二十六年太子最终修成正果,成为历史上做太子时间最长的皇帝。

李诵(761—806),唐德宗长子。大历十四年(779)十二月,唐德宗诏立李诵为太子。李诵颇具文采,喜欢各种技艺学术,擅长隶书,每逢唐德宗做诗赐给臣属,必由李诵书写。李诵的武功不错,而且能处乱不惊。建中四年(783)十一月,唐德宗因“泾原兵变”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李诵“执弓矢居左右”(《旧唐书》)。面对叛军的围逼,李诵“身先禁旅,乘城拒战”(《新唐书》),带领将士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

虽然文武双全,声望很高,但李诵的太子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发生在贞元三年(787)八月的郜国公主之狱,就险些把他推向灭顶的深渊。郜国公主是唐肃宗之女,她的女儿萧氏是李诵的太子妃。丈夫死后,郜国公主仗着地位特殊,不仅与外臣私通,与朝臣暗中往来,甚至行巫蛊之术。唐德宗闻讯后,怀疑李诵从中生事,于是萌生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几废者屡矣”(《新唐书》),幸亏老臣李泌据理力争,才使李诵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此后,原本就小心翼翼的李诵更加谨慎。唐德宗执政后期,整顿朝政的宏图大志已成泡影,只得步步妥协退让。政治上的失意,使唐德宗自甘堕落,朝廷上下奢侈享乐、得过且过的风气日盛一日。有一次,朝廷在鱼藻宫举办宴会,丝竹间发,莺歌燕舞,唐德宗欢喜异常,不禁回头问李诵“今日何如”,今天这气氛不错吧?对于唐德宗的荒淫行经,李诵引用《诗经》中“好乐无荒”(《新唐书》)一句来回答,虽未直言以对,却也暗露不满。

为太子期间,李诵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混乱和烽火,耳闻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倾轧与攻讦,在政治上逐渐走上了成熟。二十六年中,李诵只对一件政事发表过意见,即阻止唐德宗任用奸猾之徒裴延龄、韦渠牟为宰相。李诵“每候颜色,陈其不可”,在唐德宗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二人不能重用。最终,裴、韦“二人者卒不得用”(《新唐书》),故韩愈对李诵有“居储位二十(余)年,天下阴受其赐”(《旧唐书》)之赞。

作为太子,作为大唐帝国的日后掌舵人,李诵对当时的国家、朝廷状况忧心如焚。李诵虽然暗中关注朝政,经常私下里与心腹之人谈论国事,但对诸多弊政却无能为力。有话不敢说,有抱负不能施展,多年提心吊胆的储君生活,使李诵精神压抑,心理忧郁,身体状况也很不乐观。贞元二十年(804)七月,忧国忧民的李诵突患中风病,瘫痪在床,口不能言,遍访名医无效。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去世,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

李诵即位后,虽然卧病在床,但还是立即起用了王伾和王叔文,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改革弊政。早在唐德宗时,宦官就常以皇宫采集物品为名,对人民进行掠夺,称为“宫市”;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有的每月向皇帝进奉钱财,有的每日进奉一次,借以搜刮民脂民膏,民怨极大。李诵革新的第一把火,就是下令废除“宫市”,取消“月进”、“日进”,杜绝内外奢侈腐朽之风,并减免了两税之外的一切苛捐杂税,减轻人民负担。

早在做太子的时候,李诵对藩镇割据,特别是宦官专权的祸害已有深刻的认识。为此,李诵选拔老将范希朝、韩泰掌管禁军,并筹划夺取宦官的兵权。限制宦官、藩镇的措施,遭到了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的联合反对。当时,李诵的中风病已经很严重,“疾久不愈”,而且“失音,不能决事,常居宫中施帘帏”(《资治通鉴》),许多革新的诏令都是通过内侍太监和后妃向外臣传达,然后再颁发。这样,就为俱文珍等权阉提供了反攻的借口。

当年八月,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联合朝廷守旧派官员阴谋策动宫廷政变,打算拥立太子,废黜李诵,以打击革新派。与此同时,不少节度使也纷纷上表朝廷攻击王叔文等人,与俱文珍等宦官内外呼应,阴谋废立。在一片反对声中,李诵不得不让太子李纯监国,不久又被迫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帝。元和元年(806)正月,李诵被李纯尊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成为第一个初次加七字尊号的唐朝皇帝。不久,李诵病死,享年四十六岁。

李诵做了二十六年太子,快熬出头时偏偏得了病,当皇帝不足八个月就被搞下台,可谓人生悲催,命运多舛。然而,李诵却是一个既有雄心又有才干的皇帝,在短短的八个月中,他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对唐朝影响巨大,其政绩可圈可点,其胆略可歌可泣。韩愈称赞他“性宽仁有断,……寝疾践祚,……而能传政元良,克昌运祚”,并用一个“贤”概括了其短暂而伟大的执政生涯。

欢迎关注历史百家争鸣ihxory,跟我们一起探讨过去那些事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life/zom37011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7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8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