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决赛在东京结束。14岁的中国小将全红婵三跳满分,以碾压之姿赢下金牌。观赏完比赛的你可能会发出疑问,跳水运动员们到底是怎样压住水花的?我们不妨看一下另一场比赛的画面——这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3米板的比赛现场,中国选手施廷懋短短两秒内完成了助跑、起跳、空中翻腾转体,几乎是以零水花入水。
为什么跳水运动员总能压出完美水花?
答案如下
为什么中国跳水这么强?跳水运动员们到底是如何压住水花的?本期答案如下为你解答跳水的秘密。#为中国点赞 #我的奥运时刻 @微信时刻 @微信创作者
视频号
跳水运动被列入奥运项目已有百年历史[1],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压水花技术才进入大众视野[2]。也从那时起,中国一代代跳水运动员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3]。
这是2008年北京奥约会3米跳板郭晶晶的最后一跳。通过回放你会发现,她并非用手插水,而是翻转手掌,用掌心揉水。
水是一种压缩性小、粘滞性低的液体。当我们以楔形姿势进入水面时,水在手臂以及相邻水的挤压下,就会朝着压强最小的斜上方逃逸。
而当我们垂直翻掌入水时,水受力向两侧扩散,一部分被在挤压向上的水,被高速运动的人体带着向下,因此水花就被压住了。 当然,在现实的跳水中,运动员在入水时身体的旋转很难完全停止,这就意味着他们还需要转动手掌,以对准速度的方向[4]。
常见的压水花手势是两手相握、大拇指紧扣。当然,一些运动员也会采用其他的招式,其基本原理与翻掌入水大体一致[5][6]。 不过,要完成一次完美的跳水,仅掌握压水花的手势还远远不够。 以3m跳板为例,助跑阶段可分为走板、前跨步、跨步跳三个步骤[7]。当运动员起跳离板时,他们需要控制身体的倾斜程度,因为这将会影响腾起的高度以及腾空时间[8]。
你一定也看到过这样的神秘代码,它们由3到4位数以及一个字母组成。 在3位数的代码中,第1位数代表跳水动作组别,指的是运动员起跳前站立的方向和起跳后身体运动的方向,第2位数代表有无飞身动作,第3位数代表翻腾周数,半周记为1,一周记为2,以此类推。字母则代表跳水运动员在空中的四类姿势。
所以“205B”就意味着运动员将以屈体姿势向后翻腾两周半。 至于4位数代码,其第1位数表示的是转体或是臂立,其后3位数以及字母则分别表示翻腾方向、翻腾周数、转体周数以及空中姿势[9]。 代码“5255B”,代表的是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两周半屈体。 不同的数字代码都有着相应的难度系数,它主要根据5个方面来确定。通常来说,翻腾、转体的周数越多,难度系数就会越高[1]。 一大原因就在于它会减少入水准备的时间[10]。运动员需要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调整姿态,为接下来的压水花做准备。
所以“205B”就意味着运动员将以屈体姿势向后翻腾两周半。 至于4位数代码,其第1位数表示的是转体或是臂立,其后3位数以及字母则分别表示翻腾方向、翻腾周数、转体周数以及空中姿势[9]。 代码“5255B”,代表的是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两周半屈体。 不同的数字代码都有着相应的难度系数,它主要根据5个方面来确定。通常来说,翻腾、转体的周数越多,难度系数就会越高[1]。 一大原因就在于它会减少入水准备的时间[10]。运动员需要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调整姿态,为接下来的压水花做准备。
你可能会以为只要身体进入水中,动作就算完成了。但在水下,跳水运动员还需要用双臂滑行,做翻滚或是铲勺动作减少水花喷溅[1][10]。
所以,跳水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步动作都是紧紧相扣,一旦出现细微的失误,就可能会与奖牌失之交臂。 截至上一届里约奥运会,中国跳水梦之队以40块金牌数量,成为中国历史上获得最多奥运金牌的体育队伍,这离不开每一位运动员的努力与付出,相信这届东京奥运会,中国跳水运动员能够再次用完美的技术,强大的精神状态,捍卫了自己梦之队的荣耀。
除了跳水,中国奥运军团里,还有羽毛球、乒乓球、举重等项目摘金夺银,保持了一贯的领先水平。
[1] Zatsiorsky, V. (Ed.). (2000). Biomechanics in sport: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and injury prevention. Wiley-Blackwell.
[2] 央视新闻. (2015). 跳水好不好,为什么看压水花?
[3] 新华社. (2011). 昔日跳水女皇今安在?
[4] 钱竞光, 张松宁, & 金海泉. (2004). 跳水“压水花”技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体育科学(12), 49-53.
[5] 杜辉英. (1991). 四种压水花技术比较.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02), 56-59+74.
[6] 北京晨报. (2016). 水花水花怎么压 翻掌入水有门道 七大环节都重要.
[7] Rubin, B. D. (1999). The basics of competitive diving and its injuries. Clinics in sports medicine, 18(2), 293-303.
[8] 刘卉, 曲峰, & 刘学贞. (2007). 我国优秀男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走板起跳技术分析. 中国体育科技(04), 121-125+135.
[9] FINA. (2017). FINA Diving Rules 2017 – 2021.
[10] 吴延禧. (1998). 跳水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人民体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