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为尊称;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为尊称;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为尊称;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为尊称;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