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会神凝的意思(心会神凝的会是什么意思)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臧克家(1905~2004),著名诗人。1929年入国立青岛大学实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抗战爆发后,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代表作《老马》《自己的写照》等,诗集有《烙印》《春风集》等。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28年出版的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本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是臧克家对闻一多精神的颂扬之作。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这是为了突出人物——闻一多先生,突出其在对待“说”和“做”的问题上的思想和态度。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二人相知很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知识积累
1.弥(mí)高:更高。弥,更加。
2.锲(qiè)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3.望闻问切: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望诊是第一步,即观察病人气色。
4.衰(shuāi)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5.目不窥(kuī)园:西汉董仲舒专心读书“三年不窥园”。后世用来形容埋头读书。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6.兀兀(wù)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7.沥(lì)尽心血:用尽心血。沥,滴。
8.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9.无暇(xiá)及此:没有空暇顾及此事。暇,空暇。
10.漂白了四壁:语出闻一多诗《静夜》:“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11.群蚁排衙(yá):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衙,衙门。排衙,旧时主官升座,衙署陈设仪仗,僚署依次参拜,分立两旁,称为“排衙”。
12.硕(shuò)果:大的果实,比喻巨大的成绩。
13.校(jiào)补:指闻一多著的《楚辞校补》。
14.赫(hè)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15.古典新义:指闻一多对《周易》《诗经》《楚辞》等的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一书。
16.潜(qián)心贯注:用心专一,精力集中。
17.心会神凝(níng):指精神高度集中。凝,凝聚,聚集。
18.何妨一下楼: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工作的早期很少下楼,人们称他“何妨一下楼主人”。
19.迥(jiǒng)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20.一反既往:与过去完全不一样。既,已经。既往,过去。
21.独裁(cái):指当时蒋介石的专制统治。
22.警报迭(dié)起:这里指国民党当局蓄意杀害闻一多的信号多次出现。迭,屡次、接连。
23.慷慨淋漓(kāngkǎi línlí):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淋漓,充盛,畅快。
24.气冲斗(dǒu)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25.高标:凡高耸物体的末端都可以叫做高标,文中指超群,出众。
考题例析
1.(2016•黑龙江哈尔滨中考)下面情境下,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夏天某日,初二学生小明给同班好友小亮打电话,约小亮周一起去江边游玩。想到父母说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出于安全考虑小亮不想去,同时也想劝小明不要去。小亮对小明说:
A.夏天周末江边游玩的人多,我父母说不安全,不让我去。很抱歉,你还是约别人一起去吧。
B.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你脑子没病的话你就别去,反正我不去。
C.周末去江边?你是不是不想活了。你去不去我管不着,我可不敢陪你去。
D.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我俩年纪小,又没有家长陪伴,就都不要去了。
2.(2015•江西中考)下列句子加红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从唐诗下手,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B.聂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上常常吹毛求疵。
C.在创造的宇宙里,爱因斯坦是光辉灿烂的明星,这是不言而喻的。
D.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答案:D。小亮所说的话要委婉,既要告诉小明自己不去的原因,又要告诉小明其中存在的危险,劝阻小明不要去。A项没有达到劝阻小明的效果;B、C两项语言过于生硬,不礼貌。
2.该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答案为B。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含贬义,不符合语境。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和疾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精于剪裁。
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4.语言特色。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先‘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记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5.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把握重点
1.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到底应该怎样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应该看到,他是用诗化的语言写的。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我们不能强求一律,说朴实的风格就好,诗化的风格就不好。应该说各有特点,各有妙处。
用文言词,适当用一点,用得好,能使文章精练,增加语言的味道,是好的。要吸取文言中有生命力的成分,这是大家都赞同的。
至于文章气势盛,好像大呼小叫,这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正合适。闻先生是一个刚性人物,富于阳刚之美。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3.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4.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于“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5.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本文主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他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
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6.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7.文章最后一段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有什么深刻含意?
闻一多先生“巨”在一切为国为民上,他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高”在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上,为民主他不怕牺牲,起草传单、演讲、游行,他战斗在最前沿。他作为学者,默默地奉献着,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他慷慨激昂地斗争着,说了就做,言行一致。在“说”和“做”上,他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前进的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