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返老还童(你是我荒诞的浪漫)
1940年,菲茨杰拉德(原著作者)死于酗酒,七年后,他的妻子泽尔达因一场意外火灾结束了在疯人院的最后时光。至此,爵士时代的缔造者双双谢幕,于后人,也只能从留存的文字影像中窥见那个时代纸醉金迷的冰山一角。
两人之间的爱恨恩怨暂且不提,他们合葬的墓碑上刻着菲茨杰拉德代表作《盖茨比》的结尾:“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这句话用来概括电影《返老还童》再合适不过了。本杰明生就一副苍老的面容,被父亲遗弃在老人院门口,好心的黑人护工奎妮收养了他,陪伴他在老人院长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杰明逐渐变得年轻,开始出门闯荡,他讨过生活、也经历了爱情,在找寻自我的过程中,终于与自己达成了和解。影片的最后,他回归婴儿模样,在苍老的恋人怀中阖上双眼,一切都暗了下来,所有的所有都全部从他的脑海里褪去。
电影刻意弱化了原著的时代背景,轻快明亮的配乐、平凡琐碎的场景、严肃幽默的包袱,一切都在小小的老人院里生根发芽。事实上,只有影片开场能触及些许爵士时代的喧嚣狂热——一战刚刚结束,美国国民沉溺在虚妄的欢乐中,此时,资本的泡沫还没有破灭,街上处处纵情享乐,彻夜通明。除此之外,影片并未过多涉及上流社会的奢靡情况,你几乎可以认为这是任何一个年代发生的故事。
电影编剧大刀阔斧地删改剧本,小说评论区关于改编的探讨已经呈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趋势。在我看来,影片成功塑造了完全不同于小说的本杰明形象,他生来无辜,不谙世事,颤颤巍巍地从轮椅上探出脚去感受世界。甚至不如同龄孩子了解得多,他在环境淳朴的老人院长大,也因此并没有接受世俗的指点,“毕竟,这里的老人只关心天气,洗澡水的温度,和黄昏的小憩”。本杰明这种老孩子的形象,也更容易让人心软。如果是原著中落地讲话的本杰明,大概更接近《孤儿怨》中少年老成的伊丝特形象,必不可能继续温情而活泼的开场。
然而荒诞感是始终存在的,大卫·芬奇在影片中延续了一如既往的黑色幽默风格,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最好的钟表匠蛋糕先生;本杰明生父纽扣先生和他缔造的纽扣王国(原五金店主);帐篷教堂虔诚的信徒和神棍似的神父;老人院离过五次婚和被闪电劈过七次的传奇男人;继承父业的人体纹身艺术家船长,这些人有血有肉,让人沉浸剧情的同时不由会心一笑。
影片进行至后半段,本杰明回到了老人院,和初恋黛西重逢,这一年,他49岁,她43岁,他们终于在人生旅程的中点相遇,了却一桩少年心事。年少无知时,他们也曾错过彼此,但随着阅历的增长,两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他们的生命线终于交汇,在恰当的时间拥抱彼此。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还在念高中,看完就一个感受,拍得太好了,都没想过这是08年的片子。那时候我心高气盛,又觉得片子有些美中不足,就和同桌直言说剧情的展开不大合心意——黛西,著名芭蕾舞演员,年轻时拒绝本杰明转头奔向小鲜肉;本杰明,纽扣帝国的富二代,偌大的家业说卖就卖了,一点留恋也没有。现在想想,还真是年轻,作为观众倒也不必站在上帝视角苛责主人公做出那些“看似”正确的选择,她在那个年纪还不明了少年时的情愫,他有了家庭之后也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我那时候是海明威的狂热粉丝,枕边放着他的随笔,也在书中见过几次菲茨杰拉德的名字,出于好奇草草翻了一遍《盖茨比》,顺带不怎么喜欢尖锐的泽尔达,“她是他写作路上的绊脚石,她嫉妒他的写作才华”,这是海明威告诉我的,但我不知道的是《返老还童》的原作者竟然是菲茨杰拉德,也当然没有看过原著。
闲来无事翻了翻原著,又了解了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的经历,才唏嘘于编剧的良苦用心。原著中,女主希尔德加•蒙格里夫是将军的女儿,也不懂得芭蕾,而在影片中,她叫黛西,没错,就是“盖茨比”求而不得的那个“黛西”,这或许是对已故作家的最后尊重吧。
历史上,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育有一女(文中是个男婴),他是一夜成名的穷小子,她是特立独行的社会名媛;婚后他开始在小说里大段抄袭她的日记和信件,鼓励她为自己代笔,她肆意挥霍他的金钱和时光,甚至移情他人;他灵感枯竭耽于酒精,再写不出大卖的作品,她在芭蕾中找寻自我价值,受伤,然后精神崩溃。他们在所剩无几的年月里互相折磨,拥抱彼此遍体鳞伤的灵魂,用书信聊表最后的深情,“月亮像失落的钱币掉进深山,草地阴沉而刺鼻,我想让你靠近,我触碰你,像秋天的平静,甚至带一点夏天最后的回声。”
村上春树在书中写道:“拥有无可抑勒的才华,却不拥有使其尽情施展的秩序的人生,对于泽尔达来说想必与拷问无异。”且不论菲茨杰拉德夫妇各自支持者的评价,孰是孰非其实并不重要,真实的故事也不是我们可以代劳评价的,她是他的雏菊,是他每一本作品扉页上的名字,他是她温暖干净、寂寞深山里安静的炊烟,这就足够了。
在电影的结局,水逐渐上涨,漫过了倒走的时钟,属于本杰明和黛西的故事,就此告终,属于其他人的故事,也许才刚刚踏上轨道,不过不管如何,就如同护工奎妮所说的,所有人都将走向相同的结局,只是路上的风景不同罢了。
“有些人生来就喜欢坐在河边,有些人会遭雷劈,有些人听得懂音乐,有些人是艺术家,有些人会游泳,有些人精通纽扣,有些人知道莎士比亚,有些人天生就是是母亲,还有一些人喜爱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