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地理知识(岭南地名文化的区域特色)

发布日期:2025-01-22 12:26:51     作者:玩玩侕已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aod448129.html     违规举报


立秋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注记地理实体或地域空间的一种符号,而且是一种既可视又可悟的文化景观。它所体现的地域概念和地域精神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涵,所以研究地域文化不可忽视地名。重视地名文化的区域差异也是地名应用和管理不可或缺的。

岭南文化作为一个区域文化体系,是由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福佬文化三种亚文化,也即主要由这三个亚文化区组成的。它们在共同的文化特质之下,相互间还有一定的差异,在地名上也不例外。深刻揭示岭南地名文化内涵及其地域差异的特点与规律,亦有助于在更深层面上理解岭南文化的特质和风格。

一、广府文化区地名特色

广府文化区基本上属粤语方言区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和粤西地区,是岭南占地最大的一个文化区。本区曾是南越人主要居地,有着深厚的南越文化积淀层。明代以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加上长期对外开放,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整合,形成以商业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元文化结构,在地名上也充分反映了这个文化区域特色。

1.壮语地名数量多、分布广

南越人后来有一部分演化为今日壮人,其所操壮语亦从古越语发展而来。壮语地名有通名在前、专名在后所谓齐头式命名方式,在文化内涵上也异于汉语地名。留存至今的主要有如下几类壮语地点:

(1) 那字为起首地名集群表示稻作文化。

壮语那字的汉语意义为水田,为稻作文化的一个标志。据研究,那字地名有90%集中在北纬21°-24°,主要又在河谷和三角洲平原。除广西广泛分布以外,它主要集中在粤西和琼雷地区,其他地区较少,粤东则很个别。在本区内阳江有那酮,阳春有那阳,恩平有那吉,开平有那坡,台山有那扶,番禺有那都,清远有那落,新兴有那康,高要也有那落等。显见土著居民早就以种稻为生,其后土著被汉化或他迁,而那字地名仍作为底层文化保留至今。

(2)洞(同、桐)、夫(扶)、罗、冲、獭、猛、冯、封等为起首地名表示自然地理实体或区域。

洞字地名本指山间谷地、盆地或群山环抱的小河流域,后演化为某个血缘氏族居地,含义有所扩大。例如隋唐时粤西冼夫人“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万余家”。洞也成 为历史上古越人留居地常见地名,主要分布在北江以西,粤东已很少见。在广府地 区台山 有洞美,新会有洞角,阳春有大洞,阳江有高洞、隋洞、儒洞,深圳有南洞、白花洞、高应洞,中山有梅花洞等。按壮语地名齐头式结构,洞字应在地名起首,但现在被加上一些修饰 语,显示与后来汉人到来冠以新含义有关。

夫(扶)字作为壮语地名通名,汉译意为山。据近年出版《广西壮语地名选集》粗算,其在广西多达数百个,与广西地形多山有关。三国至唐宋间在粤西地区这类地名用于行政建 置,如刘宋时晋康郡有夫阮县(今罗定境内),东晋时有夫宁县(今广西藤县北)等。

罗字地名大量散见于广东省内各地,但粤东很少,以粤西南较多。在本区的阳春有罗银, 阳江有罗琴山、罗引山,粤中有罗岗、罗林、罗溪、罗坑、罗仔、罗秀等。西江流域计有罗定、罗镜、罗坪、罗逢、罗孔、罗荔、罗沙、罗求、罗冲等。粤东则以饶平罗坑为代表。

冲字地名除了小河意义以外,也有类似洞字含义,也广见于本区。如顺德有冲鹤,新会 有冲塘、冲廉、冲茶、冲花,从化有冲岭,台山有冲洋、冲华、冲柴、冲云,封开有冲等、冲陵等。

濑字地名《汉书·武帝纪》曰:“濑,湍也,吴越谓之濑,中国谓之磺”,即河滩之意。它也是壮语地名,为《广西壮语地名选集》收录,但在东江、粤东北和粤东地区不流行。而本区在阳江则有上濑、下濑、西濑等,与阳江曾是但人分布区有关。

两粤交界地区有猛、冯、封为起首地名,有人认为可能是壮语地名。汉置猛陵、封阳、 冯乘、冯岗、冯溪等县,属苍梧郡。这些壮语地名意为 “地方”、“区域”、“地区”。后世岭南仍保留此类地名,如西江地区有封川、封开、封溪、封山(今广西合浦北)、封开(今开平东)、封门所(今郁南县西南)、封乐(今新会北)、封兴(今封开县东北)等。

(3)古、边、都、思、良、云为首尾地名表示村落人文景观。

古字地名多见于广西,但在珠江三角洲和西江地区也不少,如广州有古田,佛山有古灶,番禺有古坝,顺德有古楼,中山有古镇,台山有古斗,鹤山有古劳,高要有古旁,新兴有古 伦,德庆有古杏,封开有古今,郁南有古番等。

据徐松石教授解释,遍及广西和琼雷的壮语板字地名,在广东许多地区又把板字从土音译为边字,并将原始土语倒装为顺装,故称村为边,但绝无边缘,靠边意思。佛山南海边字 地名约有80多处,如有谢边、潭边、欧边、高边、邝边,三水有麦边、罗边、蔡边等。阳江也有葛边等,皆为聚落地名。

都、思地名表示村落规模似乎较大,在广西少而在粤中、粤西较多,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如顺德有都宁,新会有都会,高明有都权,新兴有都解,德庆有都洪,云浮有都骑,罗定有都门,封开有都缕,怀集有都布等。思字地名多见于西江地区,如封开有思六,郁南有思和,德庆有思恩,新兴有思来,云浮有思劳,高要有思霖等。在壮语中思与虚等同音义。“粤谓野市曰虚”。虚后演变为圩(xu),即集市。以好为地名者大量见于岭南各 地,当地人曰“趁抒”、“等好”,好规模当然较大。

云字地名在广西较常见。云字壮语指“人”,引伸为村落,而绝不是天上的云。该字地名在广东多见于高雷和西江地区。后者如高要有云解山,德庆有云贞,封开有云通,郁南有云霄塘,罗定有云罗凤,怀集有云田等。在珠江三角洲也见其踪迹,如顺德有云路,中山有云汉,深圳有云林,鹤山有云勇,博罗有云步等。在粤东云字地名已很罕见,如有潮安的云步、普宁的云落,海丰的云路等。

良字壮语意一为平地,不能按汉语解为良好。良字地名在粤中、粤西与广西联成一片, 构成大面积分布区。如南海有良村,顺德有良教,东莞有良边,新会有良溪,开平有良洞, 中山有良都,三水有良岗,广宁有良田,新兴有良洞,德庆有良义,清远有良湾等,皆为有 一定规模的聚落。而按徐松石教授解释,良为壮族一支, 因良或俍字壮语意为黄色。按他 解释,顺德大良即黄族居地之意。明朝南海人邝露的《赤雅》也指出“大良与壮同类”。

2.反映图腾文化地名普遍

古岭南人尚鬼,宗教、迷信风气盛行,形成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图腾文化,反映在地名上多以鸟、鸡、狗、龙、蛇,鳄等动物图腾命名他们居地或他们活动地域中山川风物,隐喻着他们一定的追求与希冀。这类地名在岭南有大分散、小集中分布格局。本区属于后一种情况,是图腾地名覆盖主要地区之一。

古越人崇拜鸟类很多,“田鸟助耕”传说由来已久,其中鹤是最受崇拜的鸟类之一,故鹤字地名在农耕发达的广府地区颇为常见。广州有鹤边、鹤林、白鹤洞,顺德有冲鹤,中山有古鹤,番禺有鹤洲、鹤庄,斗门有鹤咀,深圳有鹤斗,东莞有鹤田,恩平有鹤坪,阳江有白鹤,德庆有替鹤等。当然客家、福佬地区也不乏这种地名,但数量与分布在广府地区之下。

古越人盛行鸡卜,现今黎、壮族人仍有此遗风,故鸡崇拜在农耕发达地区也很盛行,以鸡字为起首地名屡见不鲜。其分布格局与鹤地名基本一致。如广州有鸡心岭、鸡心岩,从化和花都有鸡枕山,顺德有鸡洲,中山有鸡肠潛,东莞有鸡岭、鸡笼山,深圳有鸡庙,增城有鸡凤,博罗有鸡麻地,新兴有鸡田,郁南有鸡林,云浮有鸡山等。

此外,狗和鳄地名在本区也较常见,同样与古越人经济生活有关,但分布并不集中于某一地,乃各文化区共有之地名。

3、蓝色文化(水文化)地名占优势

广府文化区多为水乡泽国,河道纵横,低地遍布,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极大,故反映人类对水资源认识、开发利用以及防洪治涝活动的地名甚为普遍。这类与水有关的地名是蓝色文化的一部分,在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河网地区则占地名中优势。。它们很多属壮语或后来形成的粤方言地名,凡带有涌(冲)、㙟、坭、


、㘵(埔、步)、漖、滘、沥、氹、甫水塘、榃、基等字为起首的地名,即属蓝色文化地名。

涌(冲),即河,广州城内有西关涌、东濠涌,花都有芦苞涌,佛山有佛山涌等。水沟曰潛,广东不少地区有此类地名,但不及珠江三角洲常见。广州附近有沥滘、新滘、横滘、增滘,顺德有北滘等。田边水沟日圳,除了深圳,广州有圳口南,南海有梅圳,三水有圳东,德庆有圳边,封开有圳田,圳竹等。冲积平原或水网沼泽地称为㙟(朗)。珠江三角洲、西江沿岸和粤西一些小河入海口地区多此类地名。如广州有塱口,塱边、塱头、塱溪、郭塱、黄竹塱、松柏塱,东莞有大塱,阳江在新塱、阮塱、司塱等。

据研究,古岭南有很多带“镡”、“谈”、“中”的地名,为百越语“水塘”或“湖”的译音字,故今日称塘的地名,亦属壮语地名。在本区古有中宿县(今清远),若取“湖”意义,则与通常含义相悖。至后来直称为塘的地名,大量见于珠江三角洲和西江地区。

如广州有白蚬塘 、


塘 、菱角塘等。无独有偶,壮语地名“榃”在西江地区也很常见,其意也为塘,如今封开县一带即有榃狗、榃田、榃弄、榃武等,乃古越文化遗存。

古越人以舟揖为渡河工具,在地名上通用步(埗)、埔、甫、埗等表示津渡码头。宋人吴厚处《青箱杂记》说:“岭南谓水津为步”。这类地名在北方固然绝迹,在岭南山区也较少,但广见于水网和依靠河流交通的地区。广州有十八甫、黄埔、增步、盐步,花都有官禄埗,深圳有上步,皆为货物转运码头或渡口,反映商业文化兴盛。

宋代以降,在西江沿岸和珠江三角洲各地,为取得耕地和防洪 治涝而大规模围垦,于是以围、基为首尾的地名大量出现,如珠江三角洲有桑园围、长利围、赤项围、罗格围、景福围、 龙利围、大有围等。所筑基堤也不少,广州即有长堤、东堤、西堤、黎家基、水松基等,也是水文化的一种反映。


4、商业文化地名至为触目

广府人重商,除上述城乡货物集散交易的“圩”字地名和水上交通“步”字为代表的商业地名以外,无论大小城镇,均多有“栏”字地名。“栏”本是壮语房屋之意,后引伸为同 行业商品集聚的地域组织。如广州有豆栏、规栏、浆栏等,阳江有鱼栏,香港有果栏等。此外,广州还有米市、造币、海味、京果、白糖、白灰、蓑衣、丝线、猪、豆腐、花生、宝珠、 玛瑙、稻谷、麻、盐、故衣、咸虾、芽菜、鱼翅、雨帽、香料等街、巷、行等专业性商贸地名,反映广州商贸业之盛。

二、客家文化区地名特色

岭南客家文化区主要据有粤东北和粤北,在广西、海南以及其他山区也有一些客家文化板块或小岛。客家人深入岭南内陆,居地为山区,其中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河谷与盆地面积狭小,人口大部分来自中原。他们既保持较多中原文化传统,而又受土著文化影响,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形成了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以山地文化和传统华夏文化相结合为其文化特质,在地名文化上有如下特点。

1.使用客家方言地名表示山区地理环境

客家人居地多为山区,客家文化即在山区孕育和发展,故普遍使用嶂、崇、埠、背、岁、碟、妹、瑕、坂等为首尾表示山区地貌形态或地域空间。客家方言母语为中原语言。虽然进入新居地以后,客家人所操语言受当地语言影响发生变异而形成客家方言,但它毕竟保留了很多母语成份。这在地名上也不例外,所以客家地名意义可在一般汉语工具书或地名词 典里查到,而不像广府文化区一些地名的含义那样难以寻找。如上述各地名用字,高耸如屏 障的山峰曰嶂,梅州市境内有明山嶂、铜鼓嶂、鸿图嶂、黄沙嶂、七目嶂、鳄鱼嶂、山北嶂、九龙嶂、大峰嶂等不下20座高山。山脊曰岽,集中在梅州市的有樟坑岽、尖笔岽、鸡妈岽、 狮子石岽、斋公岽、鹰子岽、猴子岽、释迎岽等。低湿地曰埤,多用于小地名。山间水滨曰磜,本区有磜下、磜面、小磜、白水磜、七娘磜等,有些已成为聚落地名。山坡曰坂,也用 于小地名。这类地名皆古汉语用字,反映中原文化在当地传播和生根。而在珠江三角洲常见的表示水网低地的粤方言地名如沥、㙟、滘、涌、埔等在客家文化核心地区几乎绝迹,经常使用的则为上述冷僻用字表示山区环境,实为客家文化继承中原文化的一种折射。

2.使用畲(


)字地名反映游耕文化和梯田文化

客家地区过去为畲或瑶族所居。畲、瑶族人实行刀耕火种,谓之烧舍。实行刀耕火种的坡地名为畲地(田)。这种游耕文化是畲、瑶族人主要文化形态。海南黎族和粤北瑶族至今仍保持刀耕火种习惯。唐刘禹锡贬连州时作《竹枝词》云:“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舍。“后来畲、瑶族人他徙或被汉化,其地为后到的 客家人所居。元文天祥《文山全集》说:“ 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舍民群聚“(按元代潮州辖境含今梅州地区)。清光绪(嘉应州志》曰:“梅地古为畲、瑶所居”客家文化覆盖土著文化,但畲字地名仍大量保留下来,广泛分布于客家地区。据统计,梅州市现存畲字地名超过100多处,成为岭南最大的畲字地名集群。如梅县有畲坑、周屋畲、三家畲、双螺畲、孔畲,桥畲、坪顶畲、九家畲、猪畲坑、叶畲等。平远县有欧畲、下畲,香花畲、良畲、小畲、梅子畲、大畲、丙子畲、周畲、黄畲等。其他县市畲字地名也不在少数。这些畲字地名可为聚落、城镇或区域,但其文化蕴意过去是游耕,即没有农田基本建设的土地利用方式,后则指梯田,即按山地或丘陵等高线开辟、有农田基本建设的田地。游耕代表的是旱作文化,主要种植杂粮,而梯田因有水利设施,杂粮属少数,以种植水稻为主,是一种很,大进步。当然梯田稻作文化景观与广府三角洲或河谷平原稻作文化景观有很大不同,反映了两种地名文化区城差异。


顺德乐从镇乡村一角

3.矿冶地名分布广而分散,反映山区矿产资源开发兴盛

岭南是我国有色金属之乡,黑色金属也很丰富,主要分布在山区,故矿冶历来为客家地区一项重要产业,在地名上也充分反映出来。这类地名虽非客家地区所独有,但其点多面广,仍不失为客家文化特色之一。

以陶瓷业言之,历史上梅州、惠州是广东重要陶瓷生产基地,故首尾以窑、厂、瑶等为通名的地名不少。如梅县有瑶上村、瓦坑口,大埔有碗窑、陶溪,兴宁有瑶岗,五华有上陶、碗窑坪,惠州有窑头山、瓦窑岭,始兴有碗厂下,英德有碗子窑、碗窑坪、碗山背等。这些地名不但反映客家地区陶瓷文化辉煌成就,而且为古窑址调查、发掘指明了方向。

以铁业言之,粤北、粤东北是铁矿主要产地,故历代多有开采。宋代曲江有铁屎岗,乐昌有铁屎岭,连南有铁屎坪,英德有铁屎塘等。明清时阳山有铁屎坑,曲江有灵溪炉,紫金有铁嶂、铁炉嶂,平远有铁嶂、打铁寮,连山有铁坑,龙川有铁场、铁坑,翁源也有铁场,蕉岭也有铁坑等。以金、银、铜、锡采治业言之,历史上归善(惠阳)有流坑银场、永吉锡场、信上锡场,英德有铜钟银场,清远有钱纠锡场,五华有锡坪,乐昌有铅锡坑,始兴有银龙峰,河源有银坑,梅县有银淏、银场,清远有银盏坳,曲江有银山,英德有金山迳,梅县有金坑口,解关也有金坑口等。

此外一些非金属矿开采也留在客家地名中,如英德产英石,有地名英山:曲江产煤,有东水煤山、西水煤山等。

三、福佬文化区地名特色

福佬文化区分布在潮汕平源和粤东沿居民主要来自福建,少数来自中原,地近海洋,海洋文化是本区主要文化特色,在地名上充分反映居民源地与经济生活文化特点。

1.以厝字命名聚落,反映移民文化

潮汕与福建地理上本为一体,故明人王士性说潮洲“而与汀、漳平壤相接,又无山川之限。其俗之繁华既与漳同,而其语言又与漳、泉二郡通。”福建人多地少,唐代以降,进入潮汕的闽人日渐增多,大抵在这时闽方言在广东已经定型,被称为闽南方言。许多福建常用地名传入粤东,成为那里地名文化重要特色。这些闽南语地名包括厝、垵、坂、墘、社、 浦、 仑、汕等为首尾地名。其中厝为典型闽南语,意为房子、家,扩大即为聚落。福佬人南迁粤东,为纪念故土,以其命名新居地,也是一种移民文化。厝这个闽台常用字,在福建用作聚 落等地名有3643处,至于粤东有多少,难以一一统计。举凡聚落很多用它命名,如饶平有张厝、李厝、陈厝、林厝、崔厝、施厝等,澄海有刘厝、黎厝、蔡厝、廖厝、灰厝、王厝, 海丰、陆丰也有不少以厝为聚落地名。而丰顺则有罗厝、张厝、林厝、洪厝、胡厝等,但已属个别地名,说明丰顺为客家文化区与福佬文化区过渡地带。又从一厝一姓,说明移民聚族而居,地名文化特色更明显。至于垵、坂、墘、社、湳等字地名,俗字不少,有些不见古书 (如垵、墘),作力地名在闽台很常见。而据《广东省今古地名词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 名词典·广东省卷》,这类地名在粤东很个别,说明它们多为小地名,不为一般地名工具书所载。如海丰有田墘,陆丰有水墘,饶平有上社等。

2.大量与水有关的地名,反映海洋文化特色

福佬人海洋经济发达,海洋文化兴盛,故与水有关的地名甚多,大致可分:

政区:汕头、汕尾、潮阳、潮安、潮州、澄海、海丰、南澳等。

港湾、海滨:牛田洋、靖海、海山、海门、洋背、鸭头洋、鮀浦、浮洋、湾头、官田洋、 秀浦、海埔底、靖海、遮浪等。

产业:灶浦、珠浦、盐鸿、蟹地、盐屿、盐町、盐町头、珠池等。

不过这些都是一些比较重要地名,至于因临海和开发海洋资源而产生的小地名,一定为数很多,在此从略。

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区域文化与福佬文化大体上同流不同源,在文化特质上与福佬文化 有较多差异而被划分为“琼雷汉黎苗文化区”。但在地名文化上,由于琼雷移民除少数民族 以外主要来自福建,也有一部分来自潮汕。闽人后裔今已成为当地人口主体,海南话(琼文 话)即闽南方言分支。所以琼雷地名特色,在五指山黎、苗族地区及其历史分布区,保持着 壮语地名文化蕴意,雷州半岛和海南沿海地区,则是福佬地名文化占据区域。

四、小结

岭南地名文化除受制于地名文化的普遍规律外,更由于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土著文化积淀、移民来源及经济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同而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地域特色与差异。概而言之,广府地名具有壮语和粤方言地名共存、亲水、重商等的结构多元性和内涵丰 富性特色,而客家地名和福佬地名,则主要由于移民和环境不一,前者显示较多中原文化和山地文化特色,后者则以海洋文化见称。

来源:《岭南文史》1997年第3期

作者:司徒尚纪

选稿:耿瞳

编辑:周辰

校对:李露萍

责任编辑:黄海红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aod44812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6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7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