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元老谭延闿(慈禧曾嫌弃他的名字)

发布日期:2025-01-22 04:44:23     作者:关系危险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ccx286168.html     违规举报

教育一直都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兴旺发达的前提。

多年来,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一直受到了世人的诟病,不过,在遥远的封建王朝,科举制度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实现“逆天改命”的一个重要渠道。

科举除了要“做卷子”外,往最高处走还得面圣,这也极有可能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读书人多年的努力,想要改变家族命运,却因为皇帝一句不喜欢而终结了。

在腐朽没落的晚清政府,慈禧垂帘听政期间,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慈禧“惹恼”了谭延闿

科举制度原本该是一场相对公平的考试,晚清时期最高掌权者偏偏又是慈禧,她本身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在她的统治下,朝堂上仿佛就是一个“一言堂”,早已是形式大于内容,所有的话都是她自己说了算。

1880年出生的谭延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之一,他也被后代不少史学家称为是“完美的人”,他28岁的时候点翰林,后来却走上了支持立宪的道路;认同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并鞍前马后。


说他是一个实打实的文人,擅长书法,被称为“民国颜体第一人”,可是他又具有能够治军的能力,曾多次南征北战,有“翰林将军”之称。

而在谭延闿最初的人生中,还发生过一件极为有趣的事情。

从家世来看,谭延闿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他的父亲是翰林谭钟麟,他在咸丰六年中了进士,因此也一路高歌猛进,官至两广总督。

可谭钟麟后来身体不太好,孝字当头的谭延闿正好一边照顾父亲一边读书,而且他也有父亲的指点,再加上脑子聪明,进步速度很快。


他写出的文章向来有理有据,再加上封建王朝的考试格外重视字体,谭延闿写下的字也格外漂亮,他若是去参加科举,估计也是十拿九稳。

光绪三十年,谭延闿考中了甲辰恩科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由于他的很多天然优势,最终本是能成状元的,结果,最后的决定权在慈禧的手中。

就在慈禧准备下笔圈字的时候,她发现谭延闿是湖南人,而且也姓谭,这些特征让她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谭嗣同,此人当年仰天大笑,可是把慈禧气得不轻。


于是,她就改点了刘春霖为状元,除了谭延闿的原因外,刘春霖的书法也格外优秀,再加上当时天下大旱,刘春霖的名字看起来也格外吉利。

就这样,谭延闿被降为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尽管如此,在晚清的湖南籍士子中会元者,也就只有他一个人而已,他在很大程度上,也变成了当地人的希望。

但是,慈禧估计永远也想不到,这个因为名字被嫌弃而落榜状元的谭延闿,最后却推翻了清朝。

慈禧晚年,也亲自主持了“丁未新政”,此时的谭延闿还对封建王朝抱有最后一点希望,他也积极


响应,成为湖南立宪派的首领任务,担任起“咨议局”的局长。

清宣统年间,“保路”运动爆发,谭延闿便在湖南和四川遥相呼应,可是,运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这下,谭延闿对清廷失望透顶,逐渐产生了投身于革命的念头。

其实,谭延闿早年接受的教育也一直都是效忠于清政府,不过让一个人从充满希望到彻底失望,绝不是一两天之内出现的。

然后,他便跟随孙中山一举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不过,由于他的思想转变其实算是比较晚的,不少人都评价他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的人,确实也有依据。


从他的政治思想来看,在孙中山最初进行推翻封建王朝统治的活动中,谭延闿还在极力维护封建统治,主张君主立宪,在武昌起义正式爆发以后,清朝的封建统治即将陷入了崩塌,这个时候他才趋附于革命,还是被推举为湖南民政长。

1911年10月21日,谭延闿秘密安排新军师长梅馨煽动事变,湖南军政府都督和副都督陈作新和焦达峰先后被乱枪打死,梅馨等5个师长为夺帅印互不相让,随后推选谭延闿为湖南都督。

谭延闿装成一副完全不情愿的样子,被八名军士连推带请,最后如愿以偿坐上了湖南都督的宝座。

从政之后,谭延闿依然还有超脱的意境,比如他写过依据“不好名马非英雄,要与秋虫斗方略”,上联是自述自己喜好宝马名驹,下联却又在表明他自己的才智都在“斗蛐蛐”上,不想跟别人勾心斗角,也不要拿他当成是政敌。

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为国民党,谭延闿也乘机加入了其中,被推选为国民党湖南支部长,在“二次革命”到来的时候,谭延闿在革命党人手枪的威胁下,黄兴再三来电催促,他才终于在1913年7月25日宣告湖南的地位。

他也在《长沙日报》上发表了《讨袁檄文》,随后被袁世凯撤掉了都督的职务。

不过,在这天以前,他给黎元洪通了电话,希望能够得到谅解,事后也并没有出兵讨袁。


“二次革命”失败了以后,袁世凯喊谭延闿进京,可是谭延闿不敢去,怕袁世凯要杀了他,可他也知道,这次是不能不去,还好提前留了一手,让黎元洪打通了关节,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谭延闿有着很深的城府。

到了北京之后,谭延闿吃不好也睡不好,带着贵重的礼品去见了徐世昌,请求他陪同自己一同去见袁世凯。

刚刚见到袁世凯,谭延闿就赶紧说:“延闿罪该万死,请求大总统饶恕。”

那会,谭延闿头也不敢抬,屁股也不敢坐,袁世凯也感觉他确实是“悔过”了,而且,袁世凯也认为当时的湖南根本没有比谭延闿更加适合的人选,于是就顺水推舟,安慰了谭延闿几句。

为了告诫他人,袁世凯佯装判他“四年有期徒刑”,后来又被“特赦”。

1915年,袁世凯复辟称帝,谭延闿参加了护国运动,1916年,8月,其复职为湖南省长兼督军,不过第二年又离职了。

这接连不断的“闷棍”打了过来,谭延闿只好离开京城,暂时居住在青岛,期间只要是有空,他就会去读读孙中山先生的著作,对于“三民主义”学说非常佩服,认为想要强国大业,还得看孙中山的这套理论。


一个历史评价复杂的人

1922年,陈炯明叛变,谭延闿干脆变卖家产,将孙中山等人迎接到了上海,随后他又将湘军数万人给聚集起来,开始讨伐陈炯明。

孙中山重新返回广东的时候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谭延闿干脆又卖掉了在上海唐山路的一套住宅,并且发电长沙,请求亲友能够代筹,好不容易才凑足了5万元,全部捐作军饷。

这次“押宝”,他也赌对了。

由于这些举动,他在此后的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担任了国民党第一、二届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7月,他还担任了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


1927年,崛起后的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宁汉走向分裂,谭延闿代理了武汉国民政府主席,可是,他也在暗中派人和蒋介石联络。

宁汉沪在上海成立特别委员会后,谭延闿担任会议主席,1928年1月,蒋介石复起,谭延闿表示忠诚于蒋,还一度担任了国民政府主席,后改行政院长。

在历史上,谭延闿有很多奇怪的特点。

按理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可谭延闿能过“美人关”,却过不了“美食关”,谭延闿即使是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也没有忘了让随从挑几个担子,而且还经常带着会做湖南菜的厨师。


此外,谭延闿还是曲园酒家的大股东,招牌也是他亲笔提的,有事没事,他就会去好好吃喝一顿,而且专门挑着好的吃,也导致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一并找上了门。

不过,他对于自己的身体情况并不知情,还觉得这是有营养的一种表现。

1930年9月21日,谭延闿吃了一桌鱼翅大餐,吃饱后又去了东郊马场去观马,结果中途头疼的厉害,干脆叫了司机开到医院,车刚刚开到中山陵附近,谭延闿还在开玩笑说:“总理不会等着陪他去吃粤菜吧?”

通知了医生之后,司机还是将车开到了官邸,中央医院的高级大夫听闻后赶紧赶来,最后认为他是脑出血。


蒋介石听闻状况后都连忙赶了过来,此时的谭延闿已经是不省人事,蒋介石深知谭延闿在政府中的“中和”作用,于是立即下令:不惜一切抢救,务必将人救活。

可是,到了第二天,谭延闿还是撒手人寰,享年52岁。

某个上海小报还勾勒过谭延闿一生的特点:大吃大喝,大摇大摆,福大命大;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1931年9月4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为谭延闿举办了盛大的“国葬”,蒋介石当时在武汉指挥战事,为了这件事,他还专门从武汉返回,挑选了风水宝地为谭延闿修筑陵墓。


国民政府还聘请了著名的建筑大师杨廷宝来设计,财政部部长宋子文为了报答谭延闿的知遇之恩,专门为他拨款,别看在世俗的故事中“谭延闿”的出现频率很低,可在当时,他的墓地气势之宏伟仅次于孙中山先生。

蒋介石向来将权力视作生命的全部,这从历史的各种记载中也能看出,在他的眼中“伴食宰相”总比“争食宰相”要好,因此也对谭延闿褒扬有加。

谭延闿死的时候,鲁涤平担任浙江省主席,为了感谢谭延闿的知遇之恩,布置了亭台楼阁,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不过,回过头来看,谭延闿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可是他却有很高的历史地位,这跟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权力构成分不开。


民国时期,在朝的显贵们中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并不多,可是谭延闿却有着这样的能力,给人一种“字如其人”的感觉,谭延闿在30岁之后就开始致力于颜书,他也在书坛成名。

谭延闿做官之后,也不仗势欺人,当时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因为伙食不好,每天用餐的时候都会大吵大闹,非常没有秩序,可是谭延闿知道后并没有批评学生,反而写了一副长联给学生们看:

君试观世界何如乎,横流沧海,频起大风潮,江山带砺属谁家,愿诸生尝胆卧薪,每饭不忘天下事;士多为境遇所累耳,咬得菜根,方是奇男子,王侯将相原无种,想古人断齑划粥,立身端在秀才时。


大家读罢,也都风平浪静。

不过,历史上不同观点的人对于谭延闿的观点却分为了两类,可那都是谭延闿。

人们常说青年时期受到的教育能够影响人的一生,不过谭延闿少年登第,可并不保守,更加追求于进步,能文能武,也堪称奇才,是翰林中的佼佼者,也同样是推翻清政府和反对旧制的领军人物。

不过,他在具体的主张上,又遵循着“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人”的“三不原则”,胡汉民也称赞过他的“中和之道”。


这也是谭延闿一直成为“官场不倒翁”的秘诀,比如在国民政府委员会议的时候,他只是主持会议顺便宣布程序,别人激烈争论甚至对骂,闹得不可开交,可是他却始终闭目养神,直到散会的时候才睁开眼,因此人送外号“水晶球”。

人们说他是“混”,可他对于军队却抓得很紧,绝不会将枪杆子给丢掉,在烽火四起的年代里,有枪就能当王,他在湖南也经历了几起几落,可一直都能够兼任着军长。

后期,他又知道蒋介石需要的是什么,因此才能一直当上“座上宾”。


参考

陈宁骏. 国府主席谭延闿[J]. 文史天地

邸永君. 翰林将军谭延闿[J]. 海内与海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ccx28616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4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