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这一课的思维导图(九上13湖心亭看雪学习重点思维导图)

发布日期:2024-12-22 01:10:18     作者:巴黎街红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cec172738.html     违规举报

九上13《湖心亭看雪》学习重点思维导图

教材课后习题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描写西湖雪景的角度,分析描写西湖景物的传神之笔。

参考答案:课文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1.概括式描写(或称为“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2.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3.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即“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有的本不是量词,如“痕”“芥”甚至可以说是临时借用的),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一些关键语句彼此的联系和照应,并分析它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雪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拨儿人。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金陵客人呼出,也许是作者正想说出的)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三、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胡来朝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明〕郑烨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张岱

设计意图:选取三副明人(包括张岱本人)写的湖心亭对联,引导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拓展阅读,加深对湖心亭乃至西湖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答案: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这三副对联加以适当解读,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副,具有鲜明的反对奢华游乐的”悯农“意识,可谓冷语热心;第二副,引西施、东坡故事,化用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檬雨亦奇“的诗句,赞西湖晴雨皆美,又暗用东坡《后赤壁赋》中”月白风清“句,写西湖风月皆宜,可谓雅趣妙笔;第三副,上联将西湖比作当空明月,又似微云点缀银河;下联将西湖比作人的眼睛,眼神像秋水一样掠过瞳眸,颇为传神。


其他重要知识

1.体会本文简洁的语言,白描的写法。

张岱是晚明小品文大家,文字简洁而又隽永,叙事直白而有情韵,读之亲切喜人。本文出语自然,明白如话,不夸张,不藻饰,又不乏雅趣,其炼字炼句之功,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过后万籁无声的空寂,着一“绝”字,境界全出。本文多运用白描手法,用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味。如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湖上影子”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都是以白描来写意传神的。作者曾盛赞宋代米芾的“云山戏墨”,可见如此写景,也是他在艺术上自觉或不自觉的追求。


2.品味本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苏轼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作品。张岱这篇小品文,也具有如诗如画的美感,兼有文的画意,诗的气质,可目之为散文诗。如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朦胧中景物的特点,用“痕”“点”“芥”“粒”等量词,称量雪的世界,捕捉景物特点。在这一画面里,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充满诗性宇宙的意味。这里,也暗用了《庄子·道遥游》的意境:“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让人想到世间万物的相对性,从高山之巅来看,西湖也不过是一勺水而已。也让人不禁想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

这篇短文,在叙事上却言简意丰,曲尽其趣。错落互见手法的运用,是其鲜明的特点。如写湖心亭奇遇,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又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问姓氏而不言姓氏,却从“金陵人”导出,暗含诀别之意,姓氏知否,顿时变得无足轻重,悲凉之情,隐忍不发,却又切实可感;又如文章结尾,从舟子口中,道出“痴”意,其实从作者到“金陵人”,又何尝不知自己的癫狂痴迷呢?假舟子为辞,顿时妙趣横生。


4.如何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

从“舟中人两三粒”及舟子其人出场发声来看,作者肯定不是一个人去湖心亭看雪的。那么他又说“独往”,是不是矛盾?这个问题,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要去其形式,存其精神。这里不能单纯理解为作者目中无人。实际上,这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晚明江南文人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其根源是魏晋风度。《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的故事,是文人独往的原型。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如舟子,确实不会有这个雅兴和追求。


5.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

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从本文来看,作者的“痴”表现在: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曹雪芹写完《红楼梦》,赋诗写怀,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语,可见“痴”字不是简单的断语,往往有其深邃的内涵。


点击以下链接 阅读更多文章

九上13《湖心亭看雪》学习重点思维导图

「链接」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cec17273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6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