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打仗怎么样(朱高煦战功显赫)

发布日期:2024-12-22 08:02:44     作者:恋莪锗匄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cpp343796.html     违规举报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由梁冠华老师饰演的朱高炽是一个憨态可掬的老好人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朱高炽是这样一个人吗?事实上电视剧中所表现的这个朱高炽的形象有一点和历史真实相符的——就是朱高炽的确是个大胖子。他胖到什么程度呢?就因为身体肥胖,所以行动不便,以致于他的床铺、门口都要大一号,穿衣服也特别费布料。后来甚至连走路都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就这样也还总是跌跌撞撞。这显然和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这种开宗立业的马上天子形成了鲜明对比,朱棣因此也不大喜欢自己这个长子,相比之下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倒是很有祖父朱元璋、父亲朱棣那样的马上天子风范,所以就朱棣个人而言:其实是比较偏爱次子朱高煦的。不过作为政治人物的朱棣绝不可能将个人喜好置于国家大计之上,所以在选择接班人这个问题朱棣所考虑的并不是哪个儿子的脾气性格和自己最投缘,他一定考虑的是谁接班更利于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不是只有朱棣一个人如此,事实上任何一个政治人物考虑问题都必然会将政治利益放在首位,至于个人情感是要为这个大原则让步。为什么说朱棣个人其实偏爱次子朱高煦呢?事实上在朱棣起兵靖难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朱高煦是立下过大功的。建文二年(1400年)朱高煦在白沟河之战中亲率精骑冲阵,斩杀都督瞿能父子。后来朱棣兵败东昌(今山东聊城),大将张玉战死。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南军,将朱棣救出。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关键时刻又是朱高煦率军赶到才解了朱棣的燃眉之急。绝地逢生的朱棣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同时朱棣甚至暗示朱高煦:”你哥身体不好,你要努力哟“。这句话可以作两方面理解:有可能朱棣这时的确是一度动过改立朱高煦为接班人的念头,不过同样也可以理解为这只是在当时紧急的战争状态下对朱高煦的一种勉励。每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就一番事业,朱棣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即使朱棣说过这话也不能证明他所说的努力是让朱高煦努力去争皇位吧?不管朱棣这话是什么意思,反正朱高煦是把这理解为是暗示将来会传位给自己。


在朱高煦的理解中朱棣实际上就相当于已承诺将来得了天下就会立自己为接班人,然而朱棣是不是这么想的就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了。朱高煦作此理解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朱棣的确不大喜欢自己的长子朱高炽。朱高炽因为身体的原因打小就喜静厌动,所以不论是个人武功或是带兵打仗的军事谋略都在弟弟朱高煦之下,不过军事能力相对欠缺的朱高炽在政务能力上是很强的:少年时代的朱高炽曾跟随祖父朱元璋在破晓时去检阅军队,朱高炽却很有主见地认为清晨太冷,检阅应等到士兵们吃完早餐以后。另一次朱元璋要他审阅几份官员的奏章,他有条不紊地把文武两类分开并相应地作了报告。朱元璋不断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动。朱棣起兵靖难时考虑到身体肥胖的朱高炽不便随军作战,于是让他留守北京。朱高炽尽管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相对欠缺,但他颇能服众并充分授权部下。靖难期间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率50万大军进攻北京,然而朱高炽成功安定人心团结部下,最终以万人之军守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封官许愿,以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就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从而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


朱棣的皇位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得来的,所以他就格外担心有人有样学样给他也来这么一出。朱棣对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之间的明争暗斗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自从他登上皇位以来其实就一直担心一个问题:将来自己这两个儿子是不是会自相残杀呢?经历过靖难之役的朱棣显然是不希望朱家的后人再上演骨肉相残的戏码。如何在自己有生之年解决好继承人的问题就成了朱棣的一块心病。毕竟皇位只有一个,不可能让两个人同时坐上去啊,那么该立谁呢?其实就朱棣的个人私心可能的确是想立朱高煦。然而按祖宗定下的宗法制度而言:身为嫡长子的朱高炽才应该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退一步说就算是朱高炽真有个三长两短,那么也该是作为皇长孙的朱瞻基继位,正如当年朱元璋死后由皇太孙朱允炆而不是任何一个皇子继位一样。当然朱棣登上皇位实际上是打破了这种正常的皇位传承秩序,但朱棣实际上并不希望后人效仿自己,所以他其实并不敢贸然因为自己的个人喜好就再次打破皇位传承的一般规则,否则就可能造成今后那些本来没皇位继承权的皇族子弟们全都有样学样,那大明王朝就将陷入到无休无止的皇族内争当中。这显然是朱棣所不愿看到的。


皇位传承的宗法制度实际上对朱棣构成了一定制约。在那个皇权专制年代皇帝是可以打破既定制度不假,可打破之后呢?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是不是这个王朝所能承受的呢?这是朱棣不能不考虑的。与此同时满朝文武也不容许朱棣打破这种制度。应该说明朝的这些士大夫们还是有气节,即使到了后来万明时期万历皇帝想要废太子也遭到全体大臣们的一致反对。朱棣是手握大权的天子不假,可当满朝文武都坚决要求捍卫祖宗制度时他是不能不权衡一番的。当然这些大臣们之所以不遗余力要捍卫朱高炽的继承权在表面上是要捍卫大明朝的祖宗制度,不过实际上这并不是他们捍卫朱高炽继承权的所有原因。捍卫祖宗制度的确是大臣们的一致观念,不过与此同时如果暂时抛开制度不提,那么他们在朱高炽和朱高煦个人之间也会倾向于朱高炽。朱元璋、朱棣父子都是极为强势的马上天子,所以他们对大臣的态度其实是相当严苛的。朱高煦基本上就继承了朱棣的脾气秉性,而朱高炽则是一个待人宽厚的人,这样两个人物放在大臣们面前让他们进行选择,你觉得他们会选谁?朱高炽的继承权一方面有祖宗制度作为保障,另一方面又得到了满朝文武的捍卫。在这种形势下朱棣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是不能不考虑政治后果的,至于自己个人的喜好如果与政治形势发生了冲突就只能靠后了。况且所谓朱棣不喜欢朱高炽其实只是说朱棣相对更偏爱次子朱高煦,但作为父亲的朱棣总不会恨自己的长子朱高炽吧?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既然政治形势如此,那么让朱高炽继位对朱棣而言不是一个不能接受的选项。


宗法制度、大臣的态度都明显利于朱高炽,而朱棣自己心态的变化其实也是利于朱高炽的。朱棣早年为什么偏爱次子朱高煦啊?因为他觉得朱高煦勇武而朱高炽柔弱啊。这时的朱棣是一个在马背上打江山的人,所以他需要的是勇武,那么朱高炽当然就不讨喜了。不过等朱棣坐上皇位之后情况实际上已悄然变化:这时的朱棣必须站在全国的政治高度看问题,也就是说这时的朱棣不只是需要勇武的战将,其实他更需要一个有杰出政治才能的人物来继承大明王朝的基业。在这点上朱棣其实和他的父亲朱元璋是一样的态度:在朱元璋的儿子中和朱元璋脾气秉性最相似的其实就是朱棣,相比之下太子朱标就显得相对宽仁,所以就有了朱元璋向朱标讲解拔刺的故事。朱元璋为什么选择宽仁的朱标为太子呢?其实朱元璋考虑的是自己这一代把规矩立起来,而子孙后代就该尽可能与民休息,使国家从高度紧绷的状态中走出来。朱棣其实也有这种想法:如果立朱高煦为接班人,那么就意味着将来朱高煦继位后仍将实行朱元璋、朱棣时代的严苛政治,大明王朝就无法完成政治转型。事实上明朝政治在朱棣死后是有一个战略转型的:朱元璋、朱棣时代的明王朝处于强势战略扩张时期,然而到了朱高炽继位后实际上就转为了宽松治国、息兵养民的政治形态。这个历史意义是很重大的:之前秦朝、隋朝也曾一度看起来是那么强大,可就因为没完成政治转型,结果国家在高度紧绷的状态下二世而亡。那么朱棣之所以选择朱高炽继位可能也是有这方面考虑的。


最后使朱棣坚定决心立朱高炽的是当时的大才子解缙的一句“好圣孙!”这句话指的就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据《明史·谢缙传》记载:“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丘福言汉王(朱高煦)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据此而言:朱棣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朱高炽有个好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朱棣将继承自己的丰功伟业与国家大权的希望寄托在了朱瞻基这位“好圣孙”的身上,因此才移爱于朱高炽,朱高炽因子得福,由此幸运地成为了皇储。从永乐七年起11岁的朱瞻基就一直跟随在爷爷朱棣身边,祖孙俩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深厚到什么程度呢?后来朱瞻基在出席爷爷朱棣的葬礼时是痛哭流涕,然而在出席父亲朱高炽的葬礼时只是按照皇家葬礼的礼节行礼完毕就走人的,也就是说并没哭。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朱瞻基对爷爷朱棣的感情是很深的,那么朱棣对这个常年跟随在身边的小孙子恐怕也是有很强烈的舐犊之情的。既然宗法制度、大臣态度、朱棣自身心态的改变都对朱高炽有利,而朱高炽又有一个好儿子,那么储位还不该是他的吗?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cpp34379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3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