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黄家洼(绥德田庄黄家坬里话黄家)

发布日期:2024-12-22 10:14:46     作者:天空亮了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dcc316607.html     违规举报


黄家坬里话黄家

文/李强国

黄家坬是我县田庄镇的一个自然小村,约有四百多人口,和秦家庄接壤,与米家崄、高家崄、砚池坬、张和家沟、贺家庄以及子洲县的杜家圪台、张家沟毗邻,处于小山沟的后沟掌。


黄家坬村小地广土质好,上山种地又方便。虽说地处偏远,即便在人口稀疏的明代,这里仍然有人耕地犁田,栖居生活。


我最初认识黄家坬的人是高中同学张文秀,她在卫生班,我在通讯班。而后又认识了她的男人黄文军和她的两个儿子及女儿。


据说,黄文军在改革开放后放下手中的镢头,外出多地挣了大把的钱。本世纪初,耗资十八万在我们五里湾村茶坊石砭西南处的大理河岸边买了一块地皮,为了保护好这块地皮,黄文军请了石匠绑了地畔,盖了四间平房。再后来经营煤炭,成为存放煤炭的碳场。


这块土地原本是我们村集体所有的农耕地,转手成了当时张家砭乡供销社的铸钢厂,供销社主任是邢家塬村的刘永宁,向银行贷了许多款,几年后厂子倒闭,公家拍卖土地,就到了黄文军管营的名下。


每年冬天,我到黄文军的碳场挂(买)几千斤碳,供家里烧火做饭过冬取暖所用。因此,接触多了,住在一个村里的老同学一家人,由认识而相熟。


那时,我家的川地全部种植了花卉,并有春秋保温棚,仅月季花就有几十个品种。每年要从横山县波罗镇瓷厂拉一车花盆,花盆就存放在黄文军的碳场,他们夫妻俩为人和善,左邻右舍都相处的很和睦。当然,也从未收过我一分钱的占地费。


黄文军的两个儿子较小,也喜欢红红绿绿的花花草草,我便用脚蹬三轮车拉了几盆花送给他们。我记得两个孩子看到我送来的花红胜火的月季,高兴地围着花盆转圈圈,幸福的笑容灿烂得至今历历在目。


我儿子李小飞说,他和黄文军的女儿是同学。在我母亲的丧事上,张文秀带着香纸来寻门户。这些细碎的往事,多了人与人之间那种难以言状而又十分珍贵的温馨。


黄文军会赚钱,是因为他务正而又勤劳。他在社会上闯荡的早,闯荡的多,见多识广,教子有方。他的儿女都很优秀,大学毕业后都在大城市工作。如果再见到他们的儿女们,我肯定认不出来了。世事多变,都显现在人类的变化中。


孩子们有了工作后,黄文军延续古训,落叶归根,回到了生养他的黄家坬。他将经营碳场十几年的生意托付给了他的亲戚,如今的生意再也不属于他了。


他的亲戚说,黄文军在西安、绥德两地有不少的房产,手中又有钱,如今回到黄家坬改造旧宅,扩建布新,并种有许多山田。勤劳使他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有了有作为的儿女。如今儿孙满堂花甲有余的他,像一个有使不完劲的青壮年,仍然闲不下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坚信,勤劳传家久,劳动继世长。


也许,在他们夫妇的眼中,农村是永远的大后方,是一片神圣的净土。


3月19日下午,好友延生斌驾车带着我和王彩利去了黄家坬。我们径直来到村中心的庙院,廊檐下立着一通嘉庆二十四年的碑《重修玉皇、佛祖、菩萨、关圣、二郎、倒坐观音、韦陀庙碑记》,碑的正面挨墙近,无法看清楚正文,碑阴是姓氏题名,我仔细查看,黄姓题名人有:黄满山、黄嘉诚、黄深山、黄敬业、黄兰英、黄盛月、黄大林、黄兰有、黄喜银、黄金荣、黄满业、黄青业、黄伟业、黄盛业、黄克俊、黄永寅、黄明堂、黄建川,计十八人,米姓十九人,郑姓十六人,王姓三十二人,高姓二十人。他们都来自毗邻的村庄。其中还有相隔较远的范家石畔的宋有章,还有今天绥德不多有的姓氏人:訾耀廷、蔚付太、蔚民生、戴贞安、凡(樊)而作、;商铺有源泉公记、复兴要记、兴隆魁、社平粮馆、协成郭记、万如酒房、义丰公记、延绥店。这很能说明,那时的黄家坬庙会,香火旺盛。


村里人少,那天我们只见到有几位老人围在一起耍扑克牌。他们有的人说祖先是从沟崎岖畔过来的,有的说是大槐树下过来的,有的又说是黄家川来的。不过,他们知道,宗亲在黄家川、黄家山、亢家沟等地。


他们各执一词,把我都说糊涂了。


3月27日,我再次来到黄家坬。已是春忙之际,村里没有闲人,我便沿门访查,许多人家大门都上着锁,至于他们去了哪里,真可谓“云深不知处”。


好不容易推开一家门后有一位老人,除他之外不见其他家人。因为已是下午,他正在生火做饭,窑里拾掇的干干净净,没想到一个汉足汉手的把家打理的如此窗明几净。


他知道我的来意后,告诉我,村里约有400多人,黄家不足200人,还住有王姓、张姓人。老人叫黄怀胜,今年69岁,年轻时是村里的会计,也担任过几年村书记,最初还任过村办学校的民办教师。如今村里的学校已经停办了,有孩子的年轻人,无论日子过得怎么样,都得租房赁窑在城里离学校比较近的地方居住,单纯为了孩子上学。如果村里的老人们都走了,说不准几千年在这里生生不息的庄户人就不在这里住了,那时,小村空巢了,黄家坬也会被黄家后人忘的一干二净。


我们边谈边走,在黄怀胜老人的院子里,我想给老人拍一张照片,留作纪念。这才发现,新春佳节时的春联和喜庆窗花还在门楣上窗格里保持着大红大紫的春色,而用红黄色纸糊的香角在门神和天地的位置上贴着,仿佛在讲述古老的民俗。


善解人意的黄怀胜老人把我带到另一个院落的一家窑洞里。主人叫黄春生,今年71岁,孩子们谋生于他乡。有来串门儿的两位老妇,他的老伴正在灶膛里生火做晚饭。


也许山旮旯里的小村一年也不来几个外乡人,大家一见到我都裂着嘴笑,问长问短,显得十分和蔼,淳朴厚道。黄春生老人不识字,是个脚踏实地的憨厚老农,他只知道平日里村中生活着五十几位老人,其余我想了解的问题,一问三不知。


我没有得到我需要了解的内容,希望老人带我多问几位老人。


黄怀胜对黄春生说自己正做饭,让黄春生带我去访黄会高老人,他年纪比较大一点。


我们拐过一个小峁子,又爬上东山坬的一道大坡,转入一宅崭新的大院。


79岁的黄会高老人驼着背,听到院里的响声后便走出家门,把我们迎进家里。


老人独守孤院,正在脚地上摆弄一些红柳条,看到筐系,才知道老人正在编筐子,他已经吃过晚饭了。他告诉我,老伴走了多年,儿子县城打工。儿子还是挺孝顺的,想把他带到城里居住,享享天伦之乐。他说城里住不惯,城里人红言吵闹惹人烦,不如自己在这里清静。拿他的话说就是,金圪崂,银圪崂,不如自己的土圪崂。因此,儿子又花钱把家院重新收拾了一番,让老人在老家舒心安度晚年。


老人告诉我,黄家坬黄家人最早的祖坟在城西的薛家畔,自己小年里曾随长辈去那里烧过纸,分过坟会。村里的张家本是薛家畔人,祖籍在张家砭村,迁到了砚池坬,到了张守义手上,他买了米家崄米相珍的土地,落户安家到这里。自己壮年时山上劳作归途中不慎跌下山崖,窝到了山下水冲出的一个土钵子里,就把腰窝坏成现在这个这样,那时困难,也没钱到医院医治。


随后,黄春生和黄会高两位老人引着我通过半山腰的一段羊肠小道后,来到了村中年龄最大的黄仰高老人家中。


黄仰高老人今年93岁,手持拐杖坐在窑里的木凳上,行动迟缓,耳朵已经背了,他的老伴躺在炕上,身上盖着棉被。已是大春天了,老俩口都还裹着棉衣。已经当了奶奶的女儿守着老俩口。古人说,养儿育女,才能防老,这话一点也不假。老两口四女一子,儿子最小,叫黄岩,在县城的远竹中学任教,是科班出身的文化人。当谈到儿女们时,老人都显得十分快乐。对于老人来说,儿女们都是他们从土地里刨出来的金疙瘩。


黄仰高老人说,祖先是从县城西的黄家沟村迁到这里来的,因为这里有自己家的许多土地,家安在这里,便于管营田亩。


黄家沟和我们五里湾村紧邻,土地接壤,现在那里住的主要是李家人,连一户黄家人都没有。


为了搞清楚黄家坬黄家人的来龙,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才知道,黄家的祖先叫黄彦才,是安徽省霍邱县黄家涧人。明代洪武初年戍边屯田在今天的四十里铺镇一带,属于和市里八甲。黄彦才生黄义、黄甫二子,黄家坬黄家是黄义的后人,黄家在绥德六百年间,也出现过不少优秀的人才。


一世黄彦才本是廪饍生员,善于占卜相面,后人从儒业,五世祖黄昺是正统年间岁贡,任定州知州,他的儿子黄智、黄亮、黄廷,以贡出仕,分别任宁县知县、新城县知县、甘州训导;七世祖黄继祖、黄继泰,天顺年间人,都是岁贡,黄继祖任兴宁县知县,黄继泰儒业守身;八世祖黄济、黄洵、黄流,嘉靖年间岁贡,都是黄继泰的儿子,长子黄济是新城县县丞,次子黄洵是静乐县县丞,五子黄流是甘州训导;九世祖黄乔楹、黄乔椿,是黄流的儿子,都是岁贡,黄乔楹任陕西行都司,儒业训导,黄乔椿任征仕佐郎,他们为官在万历年间,黄济长子黄自修也是万历年间岁贡。


黄家名望最高的要数十世祖黄中色,他是黄乔楹之子,万历癸卯(1603)年举人。为官清正廉洁,是名宦。为官七任,初任直隶永平府抚定县知县;次任北城兵马司指挥司指挥;三任山西户部清吏司主事;四任本省员外郎,兼理登州督饷、通州管仓;五任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六任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左江道;七任本省布政使右参政。70余岁病故于任上,后封中宪大夫,《绥德州志》中《文臣》里有其传记。


黄中色之后,其后人虽然儒业守身,仕途却不及前辈。


十一世黄中色子黄祚昌、黄祚懋,虽是贡生,都未出仕。十二世祖黄祚昌之子黄汝朴是顺治八年举人,大荔县训导。


和我们五里湾毗邻的黄家沟,在明代属于陈家庄的范围,黄家人什么时候在这里购田置地,砌窑安家,将居所改称为黄家沟,大约是在明末清初。


康熙十一年,黄家十二世祖黄汝慧成为合龙山的会首,统领庙会事务,说不准他就住在黄家沟。但也可以看出,专注于儒业的黄家人已经改为耕读传家了,他们生活在黄家沟,依然是家盛人和的辉煌阶段。从康熙到道光年间,黄家人一直参与合龙山庙事。


清朝初期,居住在定仙墕的李家人来到黄家沟,成为黄家的长工,李家人自称是福乐里二甲。后来,郝家桥村的部分高姓人也迁入黄家沟,他们是永和里四甲,在这里为黄家耕耘田地。


雍正九年,黄家沟(过去属于邢家塬)山梁上的关帝庙碑记中,黄家人从事庙事的有黄显强、黄永祚、黄喜正、黄中正、黄永福,主要会长是李家、邢家、周家,黄家也在其中。而庙事上的领修人是李家,说明那时李家的社会地位已经超越了黄家。李家从一贫如洗发展到拥有不少的田地。相对而言,是黄家人口外迁,变卖土地,转移产业。


黄仰高老人说,黄家是在三四百年前迁到这来的,而且是逐步迁入的。这个小村原来叫刘穆渠村,大约是个古老的名字,应该住着刘姓人和穆姓人。后来刘家把所占有的宅基之所自称为刘家坪,还有冯家人,他们住在冯家渠,至今还有冯家留下的破土窑。冯家与砚池坬山上的冯家是一个家族。传说黄家入住后,渐渐强大起来,冯家就向西移去,传说到了今天的子洲地,创建了小村,村名依然叫做冯家渠。至于穆姓人和刘姓人的去向,他们比康熙年间离开的冯家更早离开了这里,没有人能说清楚。


在相邻的周边,和黄家走的比较亲近的是米家崄、高家崄、秦家庄和杜家圪台的人。村里的东面有米家山、米家峁,都是米姓人的土地,传说米家山很早以前就住过米姓人。


我问老黄89岁的老婆,她说她娘家在米家崄,可能在旧社会,近水楼台先得月,相邻村庄的人多了姻亲关系,多了温馨。


隔墙还有一户黄姓人,女主人也是70多岁了,他唉声叹气说自己命不好。他儿子在崖畔上砍柴禾,结果跌落下去,一个壮实的年轻人,就这样说殁就殁了。


这时,我发现院里的一棵枣树上,用绳子系着一把小石锁,我搞不清楚,这个是主人有意还是无意所为。但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女主人在年轻时一定用这把小石锁拴过儿子,以免儿子从炕上跌落。如今这民俗里的保命锁,如一面旗帜,在这棵枣树上诉说着人间炎凉。这一幕联想,让人有点心碎。


我主动走进窑内,有位40多岁的妇女正在打理炕上的杂物。女主人说,女儿是从延安上来的。我想她是来看望父母安慰父母的,这样想着又感觉疗好了我的心碎。


告别时,两家院里六口人,都来到硷畔上,喊我再来串。这个“串”字,让人在温馨之后便是苦涩的酸楚。


走下山来,我和黄春生来到村里戏台背后的一户王姓人家。男主人王金亮,今年72岁,很精干,头脑也像个年轻人,他坐在炕上,他老婆在灶圪崂收拾碗筷,他们已经吃过晚饭了。


老王告诉我,他们王家是从城北的十里铺迁过来的,最初是兄弟两人,老大安家在黄家坬,老二安家到辛庄。黄家和王家很早以前在村里就有宗亲,黄家很早就来到了这里。明朝万历年间,村里就有小庙,黄家参与了庙宇的创建,并有纪念碑,可惜文革时被村民裁成石条做了炕棱,现在不知所去。


如今村里的黄、王二姓人是后来的。黄家先来的宗亲人口单薄,可能外迁的人多,最后只剩下黄万民一户去了田庄。


王家古称永和里十甲,传至今天约有十二代人了。


在明代,里甲制里的永和里,指的是绥德城西沿大理河一直到今天子洲县周家硷镇上下一带。而永和里王氏家族主要集中在塔上村往西,如今天的塔上、大王墕、王家桥、张王家山所有的王姓人,就是这支留守本地的王家后人。万历年间的王正阳、王矧(shěn)阳,岁贡出仕;清代顺治二年贡生王士魁(王眺阳之子)是巩昌府(在甘肃省,1913年废)训导,就是这只王姓人的先祖。


黄家坬村同治十三年重修庙宇碑记中,黄姓题名人有黄存福、黄福云、黄中奎、黄佐人、黄义盛、黄千盛,黄回林、黄回有、黄登科,与嘉庆二十四年纪念碑中的黄姓题名人比较,恰恰少了一半,说明在这57年的时间里,黄家人可能发生了什么大的变故。


州志记载:“道光二年大疫,瓜果盈野,无收食者”。“咸丰九年,大疫”。“同治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夜,守营都司梁凤山、韩锡恩竭力率兵巷战,受伤身死。时城内外男女死者约数千人,回首禹瞎子纵伙大掠,自城陷日至十一月初八日已饱载”。“同治七年四月,甘肃土匪窜扰州境年余……以至僻小乡村无所不到,攻打堡寨,崖窑,凡牛驴,衣物,口粮,所过如洗。又有瓦城回匪一股,四乡杀掠更为残毒”。“同治十年,兵燹(xiǎn,火)之余,豺噬人,伤者遍林镇,道路梗塞”。


同治十二年冬月,成康定《白骨塔记》中写道:“危城据寇,祸更惨乎析骸,破釜生尘,命难延乎吸髓,残驱委地,余臭熏天”。黄家人在此期间也难逃脱“刀撄锋镝,血膏郊原,衣挂荆榛,尸填沟壑”的境遇。


4月12日,我再次来到了黄家坬,找到我的同学张文秀家。看到了他们旧宅翻新的窑洞,可能许多人不理解,他们西安有房县城有房,孩子们生活在大城市,何必劳神费心耗财呢?


黄文军说,他耗时两年多扩建新宅,就是图个舒心。


我想找到黄家先祖在此立足的那些人的大名,就坐上黄文军的车上山,半山腰里全是塔地。黄文军用手指点,告诉我西面那座大山叫金山;沿山墕口处那些塔地叫金盆湾;而东南方那一处叫金银畔;还有阳塔梁、阳湾;最有盛名的那三道弯,弯套弯,都是肥沃的土地,可以说是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农业社时,村里人口最多时有六百多人,人均土地三亩以上。先祖来到这里时,人口稀疏,有田无人耕,便在这里开荒耕耘,安逸生活。


说着说着来到了坟塔,也就是黄家最初祖先的墓地,在平坦的一座山梁上沿处,墓地上长满了野山枣,人无法走入墓地,也看不到纪念碑,不知道是早年墓葬被盗还是墓坑塌陷,坟塔杂草丛生中多有土坑。


黄文军说,这里埋葬约有十几代人。


无望而返的途中,我俩随便闲聊,知道村里还有一槽渠,有许多大石板套成的储粮大石槽,还有马槽、石造杵臼。他的葡萄园里至今还放着一根大石杵。村中许多地方有破瓦罐、烂瓷碗,还有许多地方留有古人生活过的痕迹。


黄文军夫妇带我们到田庄镇上的羊肉面馆就餐。席间我了解到,黄文军的爷爷叫黄凤旺,生有五子,四子少亡,其中黄文军的三爸黄永山1945年参军,当时才15岁,参加过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剿匪平叛,担任过彭德怀元帅的警卫员,后调入国家科工委,军级干部,他的儿子黄鹏,在北京公安系统;黄文军的五爸在青海国安局工作。可以说,黄文军上一代人大都生活在城市。黄文军有三个哥哥,都光荣从军,转业后都在城市里工作。而黄文军的子女都工作在城市,他的儿子黄鉴晔,30多岁,在北京某部现役团职。黄文军还告诉我,他的岳父大人是老红军,虽然人走了,但是,家中还珍藏着“共和国创造者”的纪念章。


黄家坬黄姓人早年外出的人不好调查,而周边的砚池坬、田庄、乔子沟,仍有这个家族的成员在那里生活。


寻古访今,黄家坬黄姓人的故乡在哪里?就在我们足下的每一寸黄土地上。

2022.4.14




本文作者李强国先生近照

作者简介:李强国,男,陕西省绥德县张家砭镇五里湾村人,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七日生于乡下,农民,喜好诗文,有作品散见于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刊物及网络平台。兼好《易经》、宗教、民俗诸文化。现供职于合龙山道观,从事宗教、国学、心理学咨询及研究,偶有诗文面世。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dcc31660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5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