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是怎样辨别方向的(小猴子下山遇见苏格拉底)

发布日期:2024-12-22 06:19:29     作者:忘忘忘不掉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deu483101.html     违规举报

分享的越多,拥有的越多 —雷人笔记

想象一下,小猴子下山,遇见苏格拉底了,结果又会发生什么呢?是空手而归还是,满载而归?想了解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还是先来听听两个故事:一个是摘麦穗的故事;第二个是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一、关于“麦穗理论”的两个故事

故事一:麦穗理论

传说,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3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带着学生来到一片麦田前,说:“请你们走进麦田,一直往前不要回头,途中摘一支最大的麦穗,只能摘一支。”


第一个学生走进麦田。他很快就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于是很高兴地摘下了这支麦穗。可是,他继续往前走,发现有很多麦穗比他摘的那支要大得多。他很后悔下手早了,只好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学生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终点,却一支麦穗都没摘。他也很后悔,没有把握住机会,总觉得后面会有更好的选择,最后错过了全世界。

第三个学生吸取了前两者的教训。他把麦田分为三段,走过第一段麦田时,只观察不下手,在心中把麦穗分为大、中、小三类;走过第二段时,还是只观察不下手,验证第一段的判断是否正确;走到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三分之一时,他摘下了遇到的第一支属于大类中的麦穗。这可能不是最大的一支,但他心满意足地走完了全程这就是著名的“麦穗理论”。

故事二: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垂头丧气空着手回家去。


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和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麦穗故事里是三个角色用三个不同的方式做着同样的一件事;而小猴子就一个角色,但是用不同的方式做不同的事情。故事本身的叙事逻辑,行为逻辑基本上相同,都是在面对选择是如何做的决策,但是更深层的是背后的人性和价值观问题。所以两个故事背后的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面对选择做决策的问题;二是人性的问题。但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更多是一个反面的教育寓意即价值观问题。


二、“麦穗理论”故事背后是怎样的决策逻辑

人性我们无法去改变,但是有什么方法和策略去克服在面对选择过程中出现的人性呢,从麦穗故事第三个人身上找到了答案。苏格拉底的第三个学生,其实就提供了一个确定“最基本的决策模式:

第一个三分之一时间,观察,并把大类麦穗作为“最基本的满意标准”

第二个三分之一时间,去验证这个标准;

第三个三分之一时间,摘下大类麦穗中的第一支,不再寻找更优方案。

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提出了与“麦穗理论”异曲同工的“满意决策论”。他认为一切决策都是折中,只是当下可选的最佳行动方案。为了满意,而不是最优,决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定下最基本的满意标准;

第二,考察现有的可选方案;

第三,如果有可选方案满足最基本的满意标准,就不再寻找更优方案。

最优决策只在理论上存在,要追求“满意决策”,用37%的时间找到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用剩下的时间选择第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


三、小猴子如何用好“麦穗理论”而不至于空手而归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问题,小猴子下山遇见苏格拉底,会发生什么?也许小猴子把自己的遭遇和苦恼一一告诉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可能让小猴子用“麦穗理论”的方法再次寻找最大的食物。按照苏格拉底的麦穗理论或者按照西蒙大师的“满意决策论”来下山,

首先,把寻找食物的范围或者路径分为三段,第一段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按照最大的原则去观察,去寻找食物,把看到的食物分为大、中、小三类,一路上只有有玉米最大,但不急忙下手。

第二阶段,用三分之时间,同样的方法继续去选择寻找,然后比较以判断第一阶段的分类和选择是否正确,比如第二阶段看见了桃子认为桃子是目前最大的,但也不急于下手。

第三阶段,最后的三分之一时间,遇见了比桃子、玉米还要大的西瓜,有可能还有比西瓜还要大东西,但是 目前为止已经是最大的东西了,停止选择。

如果早点遇见苏格拉底,小猴子也许早就带着很多桃子,或者抱着大西瓜回去了,而不致于空手而归一无所获。

四、两个故事背后隐藏的是人性

下山的小猴子为了获得更大更多的食物,以及“麦穗理论”第一个人、第二个人为了追求更多,追求更好的麦穗,结果都是一无所获。其实背后反映的人性中贪婪的欲望和比较心态,以及完美主义的心理。“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这是人性使然。

人有无穷无尽的欲望,如果不知道满足,便会什么得不到想得到所有好的东西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世间没有绝对的完美,要承认和接受不完美,它便会是完美的,不可或缺的。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人生当中经常遇到故事中第一个,第二个人的类似场景,追求更好的,更多的东西,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特别是在购物选择过程中,挑选商品总是挑不好,因为总想有最好的,最完美的。结果是要么花了大半天时间,累的腰酸背痛的情况下,最后达到了第三个人的结果;要么两手空空要么也累的半死。

最后总结:

麦穗理论,就是月三分之一的时间观察,用三分之一的时间验证这个观察,得出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然后在最后一个三分之一的时间里,用“满意决策论”选择第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并不再寻我更优方案,。无论是选择爱情、事业、婚姻还是朋友,最优决策只可能在埋论上存在,因为现实中考量的因素是在是太多。不要追求最优决策,而要追求满意决策。因为最优的就是最完美的,实际上哪有什么最完美的,根本不存在。

如果你是那只小猴子再次下山,你会怎么做呢?

爱读书,爱思考,爱PPT课件。只愿做一个知识分享者,不想成为一个自嗨的收藏家,因为分享的越多,拥有的越多。若喜欢,欢迎转发评论收藏。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deu48310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04 M